譚桂煌,何 求,易淑明
(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益陽 413000)
護理學導論是護理專業的入門課程,介紹護理學基本理論及相關知識,為學生深入學習護理專業其他課程奠定基礎,在護理專業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但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課時安排少、知識點多、理論性強,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很難實現護理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使之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又能適應高職高專護理教育教學特點,成為教育工作者值得討論的問題。
案例教學法(CBT)是目前教學中運用較多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根據教學內容選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分析、判斷,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2-3]。Seminar教學法是以教師和學生為共同主體,為探究某一問題,師生間積極討論、互動,使教學質量得以提升的一種交互式教學路徑[4]。目前,Seminar教學法已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被國外大學廣泛應用[5]。針對我國研究生教育及本科教育階段應用Seminar教學法的研究較多[6-8],通過開設專題式、案例式、文獻式研討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相互協作、交流討論和歸納總結來分析、解決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鍛煉了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9]。近年來,有部分教師在高職醫學教育中應用Seminar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10-11]。但將二者結合起來用于護理學導論教學的報道較少。筆者在護理學導論教學中,嘗試應用案例教學聯合Seminar教學法,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從我校2018級護理專業抽取大專1班50人作為試驗組,年齡17~20歲,平均(19.55±0.52)歲,高考成績平均為(326.68±5.24)分,批判性思維能力評分為(286.88±12.02)分;大專2班45人為對照組,年齡17~19歲,平均(19.68±0.61)分,高考成績平均為(324.38±3.86)分,批判性思維能力評分為(287.56±13.94)分。兩組均為女生,在年齡、高考成績及批判性思維能力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法,試驗組采用案例教學聯合Seminar教學法。兩組授課教師、課時、教材均相同,共26學時。案例教學聯合Seminar教學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2.1 選擇案例,確定Seminar教學主題 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遵循系統化原則,兼顧應用性,將護理理論、護理的相關理論、護理程序、健康教育、護理與法律5章作為教學內容,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臨床案例,提出體現教學重點和難點且難易適當的問題作為討論問題,以具體案例作為教學主題,其中護理理論、護理的相關理論、護理程序章節分別為4學時,健康教育、護理與法律章節為2學時,共計16學時。其他章節采用傳統教學法。
1.2.2 課前準備 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9~10人,選定小組長。教師提前1~2周將討論案例及Seminar教學主題、相關資料通過QQ群或者微信平臺發放給學生。每個教學主題確定兩個匯報小組(各組輪流),小組內學生分工合作,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整理資料,開展小組討論,形成發言報告,制作PPT,確定小組發言人(組內成員輪流擔任),為課堂發言、討論做好準備。其他小組也需收集資料,準備相關問題。
1.2.3 課堂教學 (1)主題介紹(5~10 min):教師為主持人,講授案例涉及的主要概念及知識點,但不發表評價,避免影響學生判斷。(2)匯報(20~25 min):為教學的主體部分,小組發言人介紹教學主題后,組內其他成員補充發言。(3)討論交流(30~45 min):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此階段主要圍繞教學主題,針對發言人的介紹,由其他小組成員提問、質疑,發言人所在小組成員可以解釋及補充。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把握討論的方向及進程。(4)點評和總結(10~15 min):教師對學生發言進行點評,如準備是否充分,發言是否條理清晰、表述準確;學生討論是否積極,是否找到主要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指出下次課應該發揚和改進的地方,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明確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對重點、難點進行簡要陳述。
1.2.4 課后總結 課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內容包括組內成員的表現及貢獻,存在的問題等,組內成員簽字后上交書面材料。
1.3.1 專業知識考核 教學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考核,了解學生對該課程基本知識及理論的掌握情況。兩組均由同一位教師授課,試題由教務處考試管理科從標準化題庫抽取,統一時間、閉卷考試,試卷密封后由本教研室組織集體閱卷。
1.3.2 評判性思維能力 采用中文版評判性思維能力量表(CTDI-CV)[12-13],評價兩組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量表共70道題目(7個特質),采用Likert 6級評分,正性項目共30題,6~1分分別表示非常贊同、相當贊同、贊同、一般贊同、相當不贊同、非常不贊同,負性項目40道題,反向計分。總分70~420分,≥280分表明有正性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各特質得分為10~60分,≥40分表示正性的特質表現,≥50分為強的特質表現。問卷有效回收率100%。
1.3.3 教學評價 課程結束后對試驗組進行教學評價問卷調查,包括7個條目,各條目按“是、否”進行評價,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兩組考試成績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問卷調查結果采用百分比描述,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表1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n試驗組對照組50 45 t值P成績79.16±0.94 62.74±5.42 4.680<0.05
課程結束后,試驗組評判性思維能力的7個特質中,除了系統化能力得分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各項得分以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或P<0.01)。
表2 兩組評判性思維能力測評比較(±s,分)

表2 兩組評判性思維能力測評比較(±s,分)
維度 試驗組(n=50)45.29±5.40 41.66±4.28 46.30±5.53 41.02±5.43 43.09±5.56 47.80±4.92 48.04±5.44 306.12±13.68對照組(n=45)t值P尋找真相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評判性自信心求知欲認知成熟度總分41.05±4.63 35.68±4.33 43.24±3.85 39.26±5.24 37.68±6.27 42.38±6.04 44.62±6.63 287.02±12.42-3.081-3.029-3.206-1.862-3.082-2.480-2.677-3.209<0.01<0.01<0.01>0.05<0.01<0.05<0.05<0.01

表3 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n(%)]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優于對照組,且96%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統課堂教學時,教師是主體,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學生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效果欠佳。案例教學聯合Seminar教學時,教師和學生為共同主體,師生相互討論交流,將教學由“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交流轉變為“教師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共同總結、認識問題—獲得知識的積累、加深對主題的認識”的研討互動模式[14],提高了學生參與度,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外,學習小組需要圍繞論題主動查閱資料、展開討論,形成PPT;課堂內,學生圍繞論題自由提問或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指導,師生共同探討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提高教學效果[15-17]。
研究中,試驗組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7個維度中除了系統化能力這一維度外,其他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培養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是護理學導論教學大綱的要求之一,但傳統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主動發言、思考的機會較少,嚴重阻礙了評判性思維能力培養[10]。案例教學聯合Seminar教學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思考、討論,課堂上提出問題并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有利于評判性思維能力培養[18]。同時,案例教學聯合Seminar教學以典型病例為研討主題,病例是真實具體的,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此外,學生討論案例時,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護理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縮短了學校教學與臨床實踐之間的距離,形成了知識遷移能力,也增強了評判性思維能力[19]。
本研究結果顯示,94%的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滿意。在案例教學聯合Seminar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前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問題查閱資料、分析、討論、提煉,在課堂上匯報成果,回答同學的質疑,這都有利于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20]。
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只圍繞臨床案例和已經設置的問題展開學習、討論,極少有學生提出新的問題,這與學生醫學基礎知識薄弱,未接觸臨床有關。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需要教師選取臨床典型案例,布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任務。同時,教師也要注重知識積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課堂把控能力[21]。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聯合Seminar教學法應用于護理學導論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