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煒,張 坤,李 昕
(中國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持續推進,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Bachelor of Medicine&Bachelor of Surgery,MBBS)成為來華留學生除語言類的主要選擇專業[1]。近年來華留學生人數持續增長,但因生源地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目的各異,使得預防醫學這一非臨床專業課程長期以來得不到學生的足夠重視[2]。這對我國全面開展MBBS,提高MBBS教學質量提出了挑戰。
目前,各醫學院校均在積極開展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改革,以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這一改革過程中,如何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又不使教師的講授流于形式,成為教學改革中所面臨的一個挑戰。對分課堂又稱PAD課堂,包括 3個部分: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其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3-4]。與傳統講授式課堂不同,對分課堂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時間由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通過獨立學習思考,提出并發現問題,將知識進行內化吸收。最后通過交流討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以達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5]。
本研究擬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與MBBS留學生教學實踐相結合,通過在MBBS教學實踐中開展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探討對分課堂對MBBS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預防醫學學習效果的影響,以期為MBBS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選擇中國醫科大學國際交流學院2017級MBBS國際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國際Ⅰ班留學生82人設為實驗組,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國際Ⅱ班留學生80人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講授教學模式。對兩組性別、國籍等基線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 1。
MBBS學生每周有2次衛生學課程,每次2學時。選取衛生學中“職業衛生”部分教學內容,共計16學時,實驗組與對照組由同一教師授課,選用相同教材。實驗組教學第一階段“講授”:每周第1次課程進行2小時的講授教學,覆蓋全部知識點并突出重點難點,同時介紹學習策略和方法等。第二階段“內化吸收”:第2次課的第1學時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并利用校內互聯網資源查閱參考文獻完成課堂作業。第三階段“討論”:每周第2次課的第2學時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交流討論,最后由授課教師進行答疑和總結歸納。對照組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
2.2.1 考試成績分析 采用相同試卷、相同考核標準對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分析。
2.2.2 教學模式改革的滿意度調查 設計學生對教學模式改革的反饋調查表。本次調查發放問卷82份,回收有效問卷8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0%。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對兩組學生期末閉卷考試成績進行分析,實驗組平均成績為(72.77±1.31)分,對照組平均成績為(68.39±1.41)分。實驗組期末考試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t=2.271,P=0.025),見表1。實驗組成績分布在85~100分的比例高于對照組,見圖1。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于對分課堂各維度的認可程度為79.3%~96.3%。其中96.3%的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感到滿意,90%以上的學生樂于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并認為對分課堂能夠幫助其提高學習興趣(見表2)。

表1 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圖1 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分布
對分課堂通過將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有機結合,突破了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強調了教師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避免了無意義的機械性教學負擔,提高了知識傳遞的效率[6-7]。
MBBS留學項目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持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與合作的主要落地項目之一[8]。我校MBBS留學生多來自南亞及東南亞等國,人數構成上以印度籍為主,其思維方式、風俗習慣與我國本土學生不盡相同。此外,盡管英語為其官方語言,但大部分學生存在明顯的地方口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學生主動交流的積極性。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將一半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并最終以討論的形式對知識進行深化,可以有效促進留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及留學生與授課教師探討的積極性。

表2 實驗組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反饋[n(%)]
此外,與中國學生相比,MBBS留學生具有相對獨立的個性,課堂提問活躍,問題涉獵面廣泛等特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恰好有效地利用了這一特點,鼓勵留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在內化吸收和討論階段,發揮留學生活躍的特點,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課堂上通過口頭交流培養留學生批判性思維,從而充分調動留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了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對預防醫學這一非臨床課程的忽視和抵觸。
當然,在課堂上對MBBS留學生全面開展對分課堂教學仍有不足之處。留學生均為大班授課(約80人),因其地域、文化各異,宗教信仰不同,在進行分組討論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留學生的方言口音是其與授課教師交流討論的瓶頸之一,這也要求MBBS授課教師進一步提高對方言口音英語的辨識能力。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對提高教學質量和MBBS留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