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淑賢,黃秋杏
(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180)
服務性學習是由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和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與學習方法[1],后來得到越來越多教育機構的支持。服務性學習內涵豐富,有人把它看成一種教育哲學,也有人把它看作一種課程工具,還有人把它看作一種學習計劃的設計[2]。2012年,美國服務性學習交流中心(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Center,NSLC)正式把服務性學習定義為一種教學策略,它將理論學習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通過不斷反思,將理論知識體系、個人經驗與社會融合,培養社會責任感[3]。
我院護理技能綜合實訓課程為省內首創,該課程涵蓋護理思維和技能綜合訓練內容。為配合護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開展以行為為導向教學,設計護理綜合實訓情景案例,按臨床護理工作任務、工作過程設置虛擬情景或任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訓練,在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提高能力。課程分布于兩個學期,護理專業學生從第一學年第二學期起,逐步學習體格檢查方法、病史采集方法、溝通技巧、護理技能、急救及外科技能等,提高臨床能力和綜合素質。
目前,我院護理專業開創性地將服務性學習引入護理技能綜合實訓課程教學,由專任教師負責,按教學計劃規范實施,使高等護理教育由教師“教學中心”向學生“學習中心”轉變,從課堂教育向校外學習延伸,從而徹底打破傳統護理教育對學生創造性的禁錮[4],彌補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醫學生社會實踐的不足。其所涉及的項目不僅包括社區服務、老人院、學校、月子中心的項目,還包括其他社區、群體和個人的志愿服務活動等。我院在2017級護理專業學生中倡導服務性學習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勇敢走出校門,邁向社會,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護理系2017級2個護理班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均為全國高考統招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男生3名,女生59名;試驗組男生2名,女生56名。兩組年齡、基礎課程成績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兩組學生所用教材、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授課計劃、實訓項目、實訓課學時、授課教師均相同。
1.2.1 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引入服務性學習,具體如下。
(1)工作準備。①介紹目的:介紹服務性學習的基本含義、目的、意義、方法及要求;②建立合作關系:學校與社區建立良好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確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活動方式,以使雙方需求得到滿足,達到共贏;③課程整合:將護理技能綜合實訓課程內容與社區服務對象實際需求相結合,明確課程學習及服務活動目標,確定10個服務性學習主題,如“血壓的自我檢測”“新生兒臍部護理”“新生兒沐浴”“青春期性教育”“心肺復蘇術”“骨折外傷的現場救護”等;④護生分組:按性別、成績、能力等,將試驗組護生分成10個5~6人異質合作學習小組,使組員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
(2)教學實施。①課程復習:護生先進行護理技能綜合實訓課程復習,在此基礎上根據社會服務對象需要,將所學內容重新整合,使之更適應社區服務要求。②服務活動:周末及寒暑假時,護生以小組為單位深入社會(包括社區、老人院、月子中心、中學等)開展健康服務活動,服務形式包括健康體檢、常見病的防治健康教育、康復指導、青春期的性教育、新生兒的護理、心理咨詢等,內容展示形式包括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實物展示、模型演示。③有效反思:將有效的反思貫穿服務前、服務中和服務后。服務前反思:護生在查閱大量文獻基礎上,將相關資料進行整合。服務中反思:如何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服務后反思:通過小組討論、寫反思日記、角色扮演等進行。
1.2.2 評價方法(1)課程質量評價:課程教學結束時向護生發放護理技能綜合實訓課程質量評價表,包括12項評價指標,每項指標分1~4級,滿分100分。(2)課程考核:課程教學結束后對兩組護生進行護理技能綜合實訓考核。兩組考核的操作、案例一樣,難易度相當。由同一名教師按相同評分標準進行評閱,滿分100分。(3)對服務性學習的評價:制定服務性學習方法調查問卷,在課程教學結束后了解護生對服務性學習效果和自身能力的評價,包括知識、技能、態度3個方面10個項目,每個項目按非常贊同、贊同、不贊同分級。集中發放調查問卷,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58份,回收有效問卷58份,有效回收率100.00%。
采用t檢驗進行數據分析。
表1 兩組課程質量評分及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課程質量評分及考核成績比較(±s,分)
n對照組試驗組62 58 t值P組別 課程質量評分86.79±8.56 93.25±6.17 5.252<0.01課程考核成績83.21±9.45 88.56±7.20 3.849<0.01

表2 試驗組對服務性學習的評價[n(%)]
在我國服務性學習還沒有被社會認識和應用,護理教育大多使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服務性學習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強調課程整合和有效反思。教師運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促進護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表1顯示,試驗組課程質量評價、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表2顯示,93.11%的試驗組護生認為教學效果好,希望繼續采取此種教學方法,89.65%的護生認為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說明服務性學習的開展,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表2顯示,87.93%的護生認為服務型學習的開展,有利于增強責任感和服務意識,81.03%的護生認為有利于提高對護理專業的認識。服務性學習強調學習過程的社會服務性,有利于培養護理專業學生服務意識,學生在服務過程中接觸不同階層、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區人群,體會各種感受,獲得各種實踐機會,培養救死扶傷觀念、社會責任感等護理情感和護理職業道德[4]。此外,學生通過服務性學習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護理工作的意義和職責,服務性學習的開展,還有利于強化他們作為專業護理服務人員的責任感[5]。
服務性學習注重課程與服務相結合,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內容,這些學習內容既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又能適應服務對象需求,通過精心設計和組織,讓學生在為社區服務過程中把所學知識和技能加以運用,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學生創新意識[6]。在服務性學習過程中,把社區服務作為獲得特定學術目標的載體[7]。在開展社會健康服務時,學生面對各種不同背景人群,有利于豐富健康教育經歷,提高知識水平。表2顯示,84.48%的學生認為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93.10%的學生認為有利于提高知識運用能力。服務性學習的開展,有助于學生掌握專科護理技能,更好地鞏固所學理論知識。
評判性思維在護理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服務性學習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注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面對、解決問題能力,即提高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8]。服務性學習需要學生在服務前做好充分準備,查閱各種資料,服務過程中充分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通過創造性思維發現、解決問題,服務后進行有效反思,通過反思將所見、所做工作與校內所學知識有機結合,這是服務性學習成功的關鍵,也是與單純的社區服務、志愿者行動的本質區別。在服務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反思,提高自我認識,促進個性發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反思能力、實踐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作為護理教育者,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將服務性學習引入教學的重要性。在社會服務過程中將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促進課程建設和發展[9]。服務性學習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相關情景聯系起來,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所得將遠遠超過傳統課堂。盡管在服務性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和挑戰,但服務性學習無論是對學生的發展,還是對教學的促進,都會產生積極作用,同時還有利于轉變教師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服務性學習的開展能促進高職護理教育從教學中心向學習中心轉化,使高職護理教育課堂向社區、校外延伸,創新護理人才培養路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