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泰 周晟 張茜梅
肝內膽管錯構瘤(Bile duct hamartomas in liver,LBDH)較罕見,是由于胚胎發育過程中膽管板向膽管的轉化發生障礙,吸收不充分所導致的錯構性病變,系紊亂、畸形的膽管形成大小不等的囊狀結構,多在成人階段發現[1]。一般無臨床癥狀,在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直徑多小于15mm,大部分為多發[2],臨床及影像科若對此病認識不足,極易誤診為多發性肝囊腫。本病例在確診前被多家醫院誤診為多發性肝囊腫。
患者,女,72 歲,右上腹部疼痛不適。彩超示:肝內多發的小圓形、類圓形無回聲及低回聲影,部分呈高回聲結節,伴后方回聲增強,呈“彗星尾”征(圖1);超聲診斷:肝臟多發小囊腫、多發小血管瘤;膽囊結石。

圖1 多發性肝內膽管錯構瘤患者的彩超結果
MRI 平掃:肝內多發彌漫性異常信號影,T1WI表現為圓形、類圓形、不規則形低信號影(圖2A),T2WI 表現為高信號(圖2B);T2 脂肪抑制序列表現為多發囊狀高信號,信號強度不一,呈“滿天星”表現(圖2C),顯示的數量較TIWI 序列明顯增多;膽道水成像(MRCP)表現為彌漫高信號,可清晰顯示與膽道系統不相通(圖2D),考慮:肝內膽管錯構瘤。

圖2 多發性肝內膽管錯構瘤患者MRI 平掃結果
肝內膽管錯構瘤一般無臨床癥狀,在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臨床及影像科若對此病認識不足,極易誤診為多發性肝囊腫。
顯微鏡下見病灶由增生的雜亂小膽管樣結構構成,襯覆單層扁平上皮,與膽道系統的交通支通常閉塞,伴周圍間質炎性纖維組織增生[3]。
超聲表現多樣,特異性較差,為肝內多發的小圓形、類圓形、短條狀、不規則形異常回聲,表現為無回聲、低回聲或高回聲結節,伴后方回聲增強,呈“彗星尾”征,有時易誤診為多發性肝囊腫、肝血管瘤等[4]。
CT 表現為肝內多發的小圓形、欠規則形低密度、稍低密度影,邊緣多欠清晰、銳利,大小不等,不同病灶之間密度可不均等,增強掃描不強化,易于與多發性肝血管瘤鑒別。CT 平掃及增強掃描不具特征性,但通過仔細觀察其分布、形態及邊緣特征可做出趨向性診斷[5]。
MRI 是診斷膽管錯構瘤的最佳影像學手段,T1WI 表現為多發低信號影;T2WI 表現為多發囊狀、類囊狀、不規則管形高信號,T2 脂肪抑制序列表現為多發囊狀高信號,信號強度不一,呈“滿天星”表現,顯示的數量較CT 平掃及TIWI 序列明顯增多,有一定特征性;膽道水成像(MRCP)表現為彌漫高信號,可清晰顯示與膽道系統不相通;增強掃描多不強化,有實性成分可輕度強化,少數呈輕度環形強化[2]。
鑒別診斷:①多發性肝囊腫:多為圓形、類圓形,邊緣光滑、銳利,有張力感,密度、信號均勻,超聲表現為液性無回聲暗區。肝內膽管錯構瘤表現為圓形、類圓形、不規則形、菱形,邊緣不甚規則、欠清晰、銳利,密度、信號、回聲多不均勻。②Caroli ?。褐饕b別點是膽道水成像示Caroli 病囊腫與膽管系統相通,而膽管錯構瘤與膽管系統不相通。③肝臟多發囊性轉移瘤:多有一定程度環形強化及原發腫瘤病史,結合臨床及腫瘤標志物等實驗室檢查不難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