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你知道五色糯米飯的來歷嗎?以前,有個壯族人叫韋達桂。他用計謀讓皇帝免去了老百姓的賦稅,皇帝下令抓他,他躲進山里,皇帝就下令燒山。后來老百姓在一棵楓樹洞里找到了他的尸體,那天正好是農歷三月初三。之后每到農歷三月初三這天,壯族人就用楓葉等顏料給糯米染色,蒸熟后拿去祭奠韋達桂。”崇左市天等縣東平鎮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東平中心小學)學生黃睿婕與記者分享她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小學六年,黃睿婕學到的不僅有課本上的知識,還有許多課本上沒有的壯族文化、技藝,這讓她覺得小學六年過得非常有趣,也非常難忘。
辦一所“有壯味、有壯心、有壯品,讓學生開心、家長放心的特色學校”,是東平中心小學參與廣西壯漢雙語小學校長模塊化培訓項目后,在首席專家陳向陽教授指導下發掘的特色主題。近年來,該校不斷深化特色內涵,取得了突出的辦學成績。
有壯味
在東平中心小學全體師生看來,“壯味”之“味”,首先體現在具有濃郁壯族文化風情的校園文化課程空間呈現上。
來到東平中心小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該校嶄新的校門。在校門墻體上,以藍、黃、白為主色調,畫著壯族銅鼓、壯錦花紋等圖案,讓人感受到一股濃郁的壯族文化風味。
“其實,我最喜歡的還是壯族文化博物館!”東平中心小學學生農秋香說。跟隨農秋香的腳步,記者走進了該校的壯族文化博物館,只見里面陳列著琳瑯滿目的與壯族文化、風俗有關的物品,如壯族頭飾、壯族服飾以及各種農具等。
“你看這架織布機,已經有幾十年歷史了,那些心靈手巧的壯族婦女,不知道用它織出過多少美麗好看的壯錦呢。還有這架繅車,也有好些年頭了。”農秋香指著一架老舊的織布機,一邊說起它的來歷、用途,一邊比畫著織布的動作,穿線、投梭各類動作像模像樣。
壯族文化博物館,是東平中心小學壯文化校本課程的主要活動場館。為了不斷充實博物館內的陳列,該校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購買與壯族文化有關的工藝品、農具以及其他老物件等,至今共投入10多萬元,購買了大型銅鼓,壯族傳統頭飾、首飾等物品。同時,該校號召全校師生積極捐贈,將家中與壯族文化相關的舊書籍、舊飾品、舊服裝等捐獻出來。此外,該校還尋求社會機構的幫助,通過社會機構的無償捐獻,收集部分大型或難以在市面上購買到的藏品。
如今,東平中心小學的壯族文化博物館已初具規模,館內設置服飾區、飾品區、工藝區、農業區、資料區多個區域,對壯族的農業文明、工藝文化、風俗習慣等進行全面、生動的展示。“我們的博物館是全天開放的,師生們隨時都能進去。我們還要求各個班級利用班會課或其他時間,自發組織學生前來觀看學習。這些傳統的東西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太遙遠、太陌生了,只有讓學生近距離了解、感受,才能讓他們從心底形成文化認同感。”該校校長潘志民說。
除了在校園文化空間上體現壯族文化的韻味,東平中心小學還利用壯文化整合了綜合實踐、科學、勞動等課程,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下農田親自感受壯族稻作文化、了解壯醫和壯藥,讓學生在實踐中對壯族文化有更深的體會。
“現在,整個校園都散發著濃濃的壯族韻味!”東平中心小學教師李日照感慨道。
有壯心
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僅著眼于外在景觀建設是遠遠不夠的,更關鍵的是構建以壯族文化為核心的校本課程體系。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東平中心小學打造“壯心”課程體系的突破口。該校將國家課程與“壯心”課程進行融合,引導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等學科教師積極挖掘壯族文化的教學因素,將之融合到學科教學中。如:語文教師可適當安排課時,帶領學生學習壯族文學,或讓學生收集壯族小故事,并進行續寫或創編;數學教師將壯錦的幾何圖案等作為學習對象,帶領學生去認知角、正方形、長方形等幾何圖形;音樂教師則在教授基本樂理知識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唱壯族歌曲。
東平中心小學開設了專門的壯文課,教授學生壯族文字、壯語發音,并講解相關的壯族文化知識。壯文課是該校教師根據學校實際研發的校本課程,有效彌補了國家課程關于壯族文化教學的“盲點”。“學習壯族文化真是太有趣了!從小我們說的是普通話,很多同學都不會說壯話。現在學了壯語,發現壯話就像唱歌那樣好聽。”東平中心小學學生黃雨露說。
為了確保課程教學效果,東平中心小學立項了“雙語專項課題研究”,以探索國家課程教學與壯族文化教學、漢語教學與壯語教學、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等的有機融合作為研究重心,以滲透壯族文化教育作為研究主線,將各項課程改革工作統領到“壯心”課程體系中,促使校本課程建設走上系統化、規范化、常態化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壯心”課程體系構建中,東平中心小學將崇左市舉辦的“壯族故事大家講”活動作為一項重要校本課程,利用班會課、升旗儀式、課前五分鐘等時間,由學生講述自己搜集到的各種壯族故事,并在全市比賽前組織開展校內初賽。
在東平中心小學上學六年,對于陸勁鋒而言,“壯族故事大家講”活動是一個“有趣而不可遺忘的存在”。他告訴記者,幾乎每一年他都參加這個比賽。為了在比賽中拿到名次,他在平時便下足了功夫,不僅閱讀大量與壯族文化有關的書籍,向家中長輩了解與壯族相關的故事,還養成了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將每天發生在自己周邊的有趣小故事都記錄下來。
“這個活動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還培養了我熱愛閱讀、熱愛生活的心態。”陸勁鋒說。
有壯品
打榔舞,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是一種流傳在天等縣的壯族舞蹈。打榔舞的主要道具是木榔,是用一根長約六尺、直徑二尺的大木鑿成的大木槽。跳舞時,舞者用一根一米多長的木杵,有節奏地敲擊榔壁、榔底和榔邊,動作有力、節奏沉穩。
現在,打榔舞也成為備受東平中心小學師生歡迎的一項活動。無論是節日活動,還是客人到校參觀,該校學生都會表演一場。“壯家木榔壯人敲咧,振臂揮杵敲起來啰……”在東平中心小學的操場上,二十幾名身著壯族服飾的學生手持木杵,一邊唱著打榔歌,一邊跳起打榔舞,場面甚是熱鬧。
“跳打榔舞挺費勁的,但是很有趣,大家一邊唱、一邊跳,很熱鬧。跳打榔舞,不僅體現我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體現我們對客人的祝福。”剛完成打榔舞表演的學生梁華瑞,說起打榔舞,言語中透露出無比的喜愛之情。
近年來,東平中心小學在上級教育部門、廣西壯漢雙語小學校長模塊化培訓項目組的指導幫助下,積極挖掘當地民族文化的育人因素,構建多元、有品質的校園特色活動體系,不斷深化學校特色內涵。除了打榔舞,該校還將拋繡球、竹竿舞、滾鐵環等民族體育項目引進校園,同時組建合唱隊專唱壯族歌曲,校園“十禮”、文藝巡演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文化是一種抽象的事物,要想讓小學生很好地感受和理解,就需要通過生動的形式,將民族文化呈現出來。”潘志民說。
如今,“有壯味、有壯心、有壯品”的“三有”辦學方向,已成為東平中心小學堅定追求的目標。下一步,該校還將在“三有”的基礎上,探索獨具特色的“孝養文化”體系,將壯族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起來,打造更加全面的育人體系。
“學生的未來會更燦爛,學校的未來會更美好。這是我們深信的!”到東平中心小學任教剛滿三年的教師趙紹勇滿懷憧憬地說。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