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本文以“降水”微專題為例,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在思維結構評價分類理論指導下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注重不同思維結構問題的解決,開展深度教學。
關鍵詞: 思維結構;綜合思維;探究;降水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是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綜合思維”素養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根據新課標提到的思維結構評價分類理論,學生的學習思維狀況分為:無結構(思維混亂),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拓展抽象結構五種。這五種結構的思維過程水平依次發展提升,不同的思維結構體現了學生不同的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需要教師在繼承傳統教學優點的基礎上,嘗試更多地運用學生思維結構評價。縱觀近幾年的全國卷,地理高考試題情境新穎,信息量大、常以某一新聞時事材料等主題為背景,小切口、大縱深、深挖掘,考查學生對地理主干知識的分析探究能力。要求學生依據題目設問,從所提供的背景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或圖表提示,進行答題;要求學生對隱秘的地理知識進行再現,對平常所積累的知識遷移運用,這就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筆者根據新課標和考試說明,圍繞地理主干知識,以微專題形式展開復習,靈活調動和運用知識,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本文以“降水”微專題為例,闡述地理復習課如何運用學生思維結構評價,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一、 教學目標及設計思路
降水作為氣候要素的組成部分,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通過降水的概念解析,從微觀的角度,解析降水、蒸發、絕對濕度、相對濕度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降水形成的原理、過程。串聯、整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建構,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從單點結構和多點結構向關聯結構提升,幫助學生建構思維導圖。整合各章節相關的降水知識點,把眾多分散的知識點整合成完整的知識脈絡,便于學生在解題時能靈活運用相關知識點,有利于發散思維的培養。通過問題設置要求學生結合導學案在課外查找資料,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互動、在討論中感悟降水形成的內在規律;通過問題設置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營造出一種新穎的問題情境與輕松友好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關聯綜合思維。
二、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一)解析概念,夯實基礎
在復習降水時,課前的導學案展示了降水、蒸發、絕對濕度、相對濕度四個基本概念。然而對這些地理概念,學生卻似懂非懂,主要是因為其中涉及初中物理知識,文科生必須具備跨學科的知識,這對他們是一大難點。在復習講解這幾個定義時,本人運用示意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并通過思維導圖直觀形象地展示了降水的形成過程。為了糾正學生“蒸發=降水”的思維誤區,通過圖表設問,引入了絕對濕度與相對濕度的概念。
思考:降水與氣溫的關系?
飽和狀態與氣溫的關系圖示
思考1:A點的絕對濕度?A點的相對濕度?
(設計說明:以飽和狀態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與濕度的關系圖,思考什么是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激發學生課堂的探究意識,體現了跨學科多點綜合思維的要求,有利于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思考2:A點形成降水的條件?
(設計說明:探究影響降水形成的條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分析降水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與逆向思維能力,形成關聯結構綜合思維。)
生1:增加A水汽含量。因為A點在飽和空氣(斜線)的下方,處于不飽和狀態,未能形成小水滴,不會降水;如果在A處增加水汽含量,使A的水汽含量在B點垂直上方時達到過飽和才能形成降水。
生2:A點氣溫由30℃下降到10℃以下時。空氣降溫冷卻達到過飽和才能形成降水。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補充修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后教師歸納總結:氣溫升高,地表水分蒸發到空氣中的水汽不一定都能形成降水。通過以上文字材料和簡圖設問分析、討論、探究,激發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并對以前學過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讓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得到深化,強化了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二)自主構建,完善知識體系
運用降水形成過程示意圖,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示意圖設置問題,同時結合已復習過的各章節相關的知識解釋各種現象,解答各種問題,對原來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建立發散性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從多點結構向關聯結構提升。
結合當地前幾天的降水天氣過程,利用身邊的天氣情境提問學生:降水天氣過程的水汽來源于哪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發現身邊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思考1:近地面水汽來源?
課前布置學生完成導學案的基礎上,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討論、分析、探究,然后小組代表發言,相互補充完善,最后教師歸納總結。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體現了綜合思維關聯水平層次。
生1:近地面水汽來源是隨氣溫升高,本地下墊面蒸發(江、河、湖、海、土壤、植被等)。生2:水汽從外地輸入。由于本校地處東南沿海,受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的影響,風把本地以外的水汽輸入,也會導致近地面水汽的增加。
師:風的性質也分為干燥與濕潤兩種,如果吹來的是干燥風,近地面水汽將會減少。
思考2:近地面的水汽能直接形成降水嗎?近地面水汽與那些天氣現象有關?
(設計說明:認識近地面水汽與降水的關系,近地面水汽與天氣現象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地理就在身邊,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身邊的自然現象,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服務于生活,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與綜合思維的學科核心素養。)
生1:近地面水汽不易直接形成降水,要上升到高空冷卻凝結后才能形成降水。
生2:近地面水汽與霧、露、霧霾等天氣現象的形成有關。當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隨著夜晚氣溫下降,相對較熱的空氣遇到冷的下墊面就形成霧(在有大氣污染的地區常形成霧霾),如果是小水珠吸附在地表,植被等表面就形成露。
思考3:近地面水汽上升到高空是通過那些途徑實現的?
該題目綜合性較強,許多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儲備不夠,思路與答題過于單一,無法形成知識體系。通過課件提供的圖片、視頻等材料啟發學生思維,并結合以前學過的影響氣候條件因素:大氣環流、緯度位置(太陽輻射)、下墊面(海陸位置、地形、洋流)等幫助學生完善并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從多點結構向關聯結構的綜合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運用能力,能夠準確運用地理術語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結合PPT示意圖講解,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設計說明:通過多媒體動畫形象直觀地展示圖文材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知識遷移運用能力,這屬于關聯結構綜合思維水平層次要求)
近地面水汽在上升到高空過程中,隨著氣溫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達過飽和吸附在空氣中凝結核上冷卻凝結形成云(空中小水滴),當小水滴重量超過空氣的浮力,且在降落時不被蒸發掉、進而形成降水。降水包括雨、雪、冰雹。以往很多同學總狹隘地認為降水就是指下雨,因此在課堂上還要向學生補充說明雨、雪、冰雹之間的區別,以及發生時間的差異。
三、 典例引領,探究提升綜合思維
通過對高考試題和歷屆高三學生答題情況的分析,發現學生經常把大尺度的氣候特點中的降水特征描述應用于小尺度區域的降水問題,未能區分試題背景的特殊區域與所在區域大尺度的氣候特征之間的不一致,從而造成嚴重失分。因為降水是變化的,它會隨時間、氣候、地形、下墊面等而變化。下面以[昆明市2019屆高考模擬考試 第36題]為例(閱讀材料略)。
(1)據圖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條件。
(2)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發的原因
面對情境新穎的綜合題,學生似曾相識卻無從下筆,往往想著用降水形成的一般規律去套,缺少拓展抽象結構的綜合思維。教師為此要引導學生先審設問、依據問題再審材料信息、審圖文、審圖例;引導學生思考,小組討論、每組推薦代表闡述解題思路,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拓展抽象思維。
生1:根據圖文信息可知,產生冰雹要有充足的水汽,強烈的對流上升天氣及活躍的大氣,降溫快等條件。
生2:據圖可知,隨著氣溫上升,從水蒸氣→小水滴→冰晶(氣溫<0℃)→冰粒→上下運動冰雹生長→小冰雹或大水滴。冰雹生長需要滿足高空0℃~-20℃低溫才能形成冰雹。
生3:川西高原地處于中低緯,5月份是春季、升溫快、白天對流旺盛,活躍的冷暖交匯氣流增加了空中水汽。
生4:復雜的高原地形,導致大氣不穩定性加劇;積雨云0℃層高度偏低,上升氣流到達該層以上易凝固形成冰雹;從圖中讀出3千米高度氣溫為0℃,春季近地面氣溫較低,冰雹在下降過程中仍然存在。
……
在思考交流過程中,學生依據圖文材料辯論與交流,不斷完善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獲取解題的新思路新方法,改變了傳統生搬硬套的答題模式,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應用能力。通過類似試題,強化練習與詳細剖析,盡可能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培養學生拓展抽象結構思維,達到復習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實踐反思
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教學的最終目標,而綜合思維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生透徹理解教材知識,構建完整知識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水平由單點結構、多點結構向關聯結構以至向拓展抽象結構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多積累,多研究高考真題,時刻把握高考動向,整合教材知識,創設新穎問題情境,深化課堂教學,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公月.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高三一輪復習教學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5):58-59.
[3]鄭岐言.例談地理課堂中逆向思維的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5):29-31.
[4]趙宏霞.SOLO分類理論在人地協調觀測評中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2):60.
作者簡介:? 鮑華弘,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