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構游戲是一種創造性的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想象為中心,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游戲,具有操作性、藝術性、創造性的特點,它在幼兒階段的游戲中占有相當的比重。本文通過觀察與了解幼兒,以幼兒為主體,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在觀察幼兒的基礎上探索多種方式的支持策略,從而滿足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需求,提升幼兒建構游戲的實效性和價值,實現幼兒的多元化發展,促進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關鍵詞: 以幼兒為主體;建構游戲;自主
建構游戲是一種創造性的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想象為中心,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游戲,具有操作性、藝術性、創造性的特點,它在幼兒階段的游戲中占有相當的比重。研究文獻中表明:在建構游戲中如何基于幼兒的經驗,從適合幼兒學習的視角出發進行有效指導策略的系統研究還比較欠缺。因此,我園抓住這一契機,申報了《推進幼兒園建構游戲的支持性策略研究——基于以幼兒為主體的視角》這一課題,該課題旨在通過觀察與了解幼兒,以幼兒為主體,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在觀察幼兒的基礎上探索多種方式的支持策略,從而滿足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需求,提升幼兒建構游戲的實效性和價值,實現幼兒的多元化發展,促進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現在,我以我園這一課題為例,來談談我們如何以幼兒為主體開展建構游戲課題。
一、 構建行之有效的課題研究機制,提升教師業務能力
(一)制定調查寫分析,收集文獻促成長
課題開展前期,我們制定了建構游戲調查表,通過對回收的問卷精確統計后,進行結果與分析。我們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老師在學習中提升自己。我們組織課題組成員通過“推薦—閱讀—記錄—分享—研討”的形式,收集記錄有關建構游戲的文獻研究,其中不乏有對幼兒園游戲價值的研究、建構游戲與課程的研究、建構游戲內容的研究、建構游戲方法的研究。學習了這些相關的文獻資料后,課題組成員們對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并摸索出了一個流程:討論主題—制訂計劃—選擇材料—實踐調整—反思完善—互評共進—形成案例,讓老師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建構游戲的指導方式和評價形式,能夠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引導幼兒自主探究,想辦法解決問題,在評價過程中能以幼兒的視角進行自評、他評、互評。
(二)建立321教研機制,專家引領推課題
本課題研究,我們提供資料讓課題組成員自主進行學習研究,并選擇與建構游戲課題有關的具體內容進行組織學習。我們邀請幼教專家來園指導和引領我們建構游戲的研究活動,舉行各班建構游戲觀摩交流研討,定期更新建構展館,使教師的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更新。每月舉行專題培訓,各課題成員都要對課題研究情況進行匯報,認真總結課題實施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相互進行交流。在課題實施過程中,老師遇到的具體問題也會進行一定的收集和研討,借助專家的力量制定解決的方案。
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建立了“321”教研機制,3即老師每學期精學3本書;2即老師每兩周進行學習與分析研討;1即老師每個月進行一次結合實地的研討或觀摩。通過學習交流、問題研討、案例分析、現場觀摩等形式,推進各個階段課題研究的發展,并且在每學期做好課題研究的分析、小結工作,及時提升經驗,并針對問題進行調整。并且根據課題的實施進展情況收集整理研究資料,為中期、結題和形成研究成果做好準備。
(三)以研促教抓比賽,夯實理論提能力
為提高教師的建構專業技能,我園以比賽為抓手,讓老師們在比賽過程中體驗幼兒建構的快樂與創新,更加理解“以幼兒為主體”推進“建構組織策略”的重要性,我們組織教師根據建構游戲中的視頻案例進行觀察、分析、研討;組織教師結合本班案例交流“建構主題及觀察評價之我見”;組織教師根據建構游戲視頻進行觀察反思比賽;組織教師根據建構游戲視頻進行學習故事比賽;組織教師交流“建構游戲開展過程中的問題與調整、推進策略”;舉行幼兒同伴間、班級間、教師間的分享互動,形成經驗分享鏈。老師經歷了一階段的比賽研討后,更加關注到幼兒的主體地位了,在選材上,能關注到幼兒的興趣點和生活經驗、周邊環境;在過程中,能夠當一個觀察者,不去打擾幼兒,選擇適當的時機介入指導;在評價中,能夠以幼兒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引導幼兒發現自己與同伴的閃光點和可調整改進的地方。之后,我們策劃組織了“教師建構技能比武”活動;舉行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師純花片和純積木主題建構小組合作賽;舉行以年段為單位的輔助材料與設計圖背景下的多元建構合作賽;其中“大型積木”建構,每位教師結合本班主題,自選內容獨立搭建一件作品;“小型雪花片”拼插,采取全園教師搭建同一主題的形式。“教師建構技能比武”活動的開展,不僅使教師們掌握了搭建的技巧,而且大家通過實踐體驗,與幼兒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重新詮釋幼兒行為,體驗和理解孩子在游戲中的一些想法與做法,提高了教師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二、 開展逐層推進的支持性策略研究,滿足幼兒主體需要
(一)提供生活中豐富的建構材料,滿足幼兒的物質需要
我們投放生活中觸手可及的豐富建構材料,孩子既熟悉又喜歡操作。從材料來源看,收集了生活中的工業包裝、從野外收集的生態材料、家長購買的材料、教師發放的統一材料等。從材料的材質看,有金屬的、木制的、塑料的、橡膠的……從材料的用途看,有為架構作品主體的,也有為作品打基礎的……從不同角度考慮,材料會更全面也更易操作,也有助孩子認識世界的豐富性。每班都增加一套小型積木,單元積木數量更多,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輔助材料方面,在原來的基礎上,根據教師觀察及幼兒的需要,設置一個輔助材料區、投放大量的旺仔牛奶、線圈、紙巾筒、各種量杯、吸管、路燈、紅綠燈、紙箱、紙皮、瓶蓋;還設置一個設計角,投放四張畫板、紙、筆等物品,滿足幼兒建構游戲前設計主題游戲圖紙的需要;投放一些關于建筑的書、繪本、房屋、馬路等設計圖,供幼兒參考。中大班,輔助材料可以根據幼兒生成主題的需要,由幼兒親手制作材料,使輔助材料更加有效。小班建構材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一些小汽車、模型小動物、塑料花等成品。
(二)完善支持性的建構游戲環境,滿足幼兒的場地需要
在環境規劃上,我們在建構區設置作品展示區,展示幼兒的建構作品,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提供各種跟各班建構主題有關的圖片,豐富幼兒知識經驗。我們布置建構展示館,設置建構四部曲,中大班以:我們商量的主題——我們關注的問題——我們解決的辦法——我們獲得的經驗;小班以:我要建構的是——我要關注的是——我要解決的是——我要獲得的是,讓幼兒的過程性學習得以呈現。根據幼兒的需要,制定并分發幼兒人手一本“我的建構四部曲”記錄本,在各建構區里提供相關建構圖集、繪本故事及尺子工具。建構圖集、繪本故事及有關的書籍,豐富幼兒建構設想;提供卷尺及工具尺子,幼兒在建構游戲中需要用尺子去測量,認識高度、長度,從而發展幼兒的數學邏輯能力。教師調整建構主題墻布置,以動態性的照片墻展示幼兒的作品,增設展示柜,滿足幼兒展示作品的心理需要,體驗建構成功后的喜悅,從而激起下次建構的興趣。教師通過跟蹤觀察,拍攝幼兒建構過程的視頻、照片,將幼兒的作品貼上姓名并在展示區展出,收集幼兒游戲的照片,做成長冊放于成長檔案中,或將視頻、照片通過微信發給家長,這樣可以永久地保存幼兒的作品,同時得到家長的認可。
(三)凸出以幼兒為主體的視角,滿足幼兒的主體需要
幼兒的學習是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是幼兒主動探索周圍環境并獲得經驗,從而引起個體知識或行為較持久變化的歷程和結果。我們抓住幼兒這一特點,在充分認識、利用和挖掘各種教育資源的基礎上,聆聽幼兒的心聲,順應幼兒的想法,和幼兒一起摸索、一起思考,將幼兒的想法付諸行動,真正做到“幼兒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幼兒的活動,幼兒做主,弱化了教師的主體地位,轉變了教師“支配式”、“灌輸式”的觀念,教師以幼兒為主體的活動中,蹲下來傾聽幼兒的想法,通過共同學習、共同研究,成為合作的伙伴,大家一起促進。在主題確定前,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點和周圍環境,提供一些建構主題讓幼兒選擇,根據幼兒投票情況來決定本學期的建構主題;在材料選擇上,我們根據調查問卷,讓幼兒發現身邊可以利用的各種材料,并讓他們說說這些材料可以運用在哪些地方,還可以用上哪些材料;在經驗豐富上,我們讓幼兒根據共同選出的主題,和家人、老師、同伴討論下可以做哪方面的準備;在環境布置上,我們體現幼兒參與的過程、設計的圖紙、發現的問題、解決的辦法、獲得的經驗;在活動開展中,我們讓幼兒自主協商,挑選自己想要建構的地方、想要合作的伙伴、想要使用的材料、想要設計的圖紙,老師充當觀察者,不隨意干擾幼兒的活動;在活動評價中,我們讓幼兒自主觀察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發現自己和他人的閃光點,提出自己和他人可以進一步改進及調整的地方。我們發現,放手給幼兒,以幼兒的視角推進建構游戲的指導策略更加有效,讓我們更加信任幼兒!
(四)把握教師有效介入的指導,滿足幼兒的自主需要
《指南》強調“以兒童發展為中心”這一核心精神,希望教師更加了解兒童,根據兒童的發展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而這也是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核心所在。觀察是教師為兒童提供適宜性教育的前提,教師只有在充分觀察兒童,了解兒童發展水平、行為特點、興趣傾向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兒童特點的活動方案。我們通過深入學習《指南》,轉變觀念,大膽運用《指南》去觀察了解幼兒,并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總結觀察幼兒自發游戲行為的方法,在反思和調整中旨在提高教師觀察和反思能力,不斷獲得專業成長!在幼兒游戲時,我們進行深入觀察和解讀,傾聽幼兒的心聲,尊重幼兒的選擇,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增強幼兒游戲的自主性,推進建構游戲的發展。我們在幼兒建構游戲時,以助手角色適時介入活動,并且把握四個原則:“不該出手時別出手”“該出手時且出手”“尊重幼兒的創造欲”“適時點撥思考”“從單一師評向多元評價機制轉變”。在教師的“讓位”下,發揮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滿足了幼兒的主體需要,教師成為幼兒的引路人,為他們的智慧增長助一臂之力,給孩子的成長留足機會與空間!
作者簡介:? 鄭佩芬(1982.11- ),女,漢族,福建永春人,大學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園學前教育。
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二批)立項課題《推進幼兒園建構游戲的支持性策略研究——基于以幼兒為主體的視角》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