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對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作出部署、提出要求,為打贏反腐敗這場正義之戰注入強大動力。高校腐敗已經長時間進入大眾視野,高校學生和家長從震驚到習以為常,這充分說明了高校腐敗遍布各個領域并且“深入人心”。筆者從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上了解到,僅2018年1月至10月就有12起高校腐敗案件曝光。本文是以“經濟人”角度分析高校腐敗的成因,力圖找到著實有效的方法還高校一個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
關鍵詞:高校;反腐敗;成本
一、腐敗的經濟學解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腐敗是政府官員為了謀求個人私利而濫用公共權力,這是目前為止各國認同度較高的一種說法[1]。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腐敗行為實際上那就是經濟中的尋租行為。尋租是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為壟斷社會資源或壟斷社會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所從事的一種非生產性活動。而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對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管制,妨礙了市場競爭,從而創造了少數特權者取得超額收入的機會,美國經濟學家J.布坎南和A.克魯格稱這種超額收入為“租金”。腐敗行為同政治行為一樣,存在著內部邏輯。在高校中,由于體制因素和信息不對稱,導致“關鍵少數”掌握著大部分的公共權利。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人”假設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中行為人以利益最大化為前提進行社會生產活動。當“關鍵少數”為理性經濟人時,通過比較腐敗的“高收益”和廉潔的“低收益”,高校的管理者往往會為滿足私欲獲得高額“租金”而違背初心、忘卻理想信念,變為高校管理中的“蒼蠅”,甚至是“老虎”。
二、腐敗的經濟學成本
經濟學成本包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和沉沒成本,在本文中,以風險成本代替沉沒成本進行討論。機會成本是指當行為人作出選擇后所放棄的其他選擇所能帶來的最大收益,腐敗的機會成本是指選擇廉潔而帶來的正常收入、福利待遇及選擇廉潔帶來的踏實心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感及生活幸福感。邊際成本是增加一個單位的產量所帶來的總成本的變化。經濟學上提出的邊際成本遞減效應是在規模效益的前提下,增加一個單位的產量而花費的成本逐漸降低。結合腐敗的概念,可以認為,腐敗的邊際成本隨著腐敗者越發猖狂,到最后完全無視法律法規變被動為主動時,增加一次腐敗行為而付出的代價幾乎不被在意。腐敗的風險成本表現為腐敗被查處后所帶來的黨紀政務處分、刑事處罰、“反面典型”輿論壓力等,在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加大反腐力度,提出“蒼蠅”“老虎”一起打,五年來查處了以周永康為典型的“大老虎”和一些省管干部的腐敗典型,大幅度加大了腐敗的成本,讓一些意志薄弱的管理者望而卻步。在新形勢下,市場行為人結合自己的“成本—收益”模型,比較腐敗的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最終作出“理性”的選擇。
三、高校腐敗的歸因
(一)社會多元化導致信念根基動搖
新形勢下,社會的高速、多元化發展讓廣大人民的生活面貌煥然一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不再限于對“吃飽穿暖”的物質硬要求,而是更加強調物質文化需求兩不誤。在當今信息技術盛行時期,一些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輿論通過各種方式滲透在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空前規模的缺失,動搖了人民大眾的理想信念根基,給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在高校,精神缺“鈣”而導致一些中高層管理者罹患“軟骨病”,污染了教育大地這片凈土,在家長和學生中樹立了反面典型,對高校“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形象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二)群體復雜化促使大眾接受度高
前文已經提到,高校腐敗大致分為高層級和低層級,受眾面廣。高層級腐敗大致集中在高校黨政班子成員、部分分管領導等縣處級及以上干部,低層級腐敗涉及人員廣泛,有科級干部、專業教師、輔導員甚至學生干部,高校腐敗群體復雜化恰恰使其接受程度較高,經筆者調查,某高職院校學生認為高校腐敗屬于正常行為的占總人數的53.8%。只要有權利在的地方,就會發生腐敗,這是當下社會的主流態勢。尤其在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好人主義”和“人情主義”往往是腐敗的助推器,“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官本位價值觀和中國傳統熟人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影響持久深遠,這些傳統思想根深蒂固”[2]。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情味”宣傳的是社會和諧、團結友愛,如若太“過”,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三)制度不完善阻礙高校民主落地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經濟基礎已定的情況下,上層建筑的反作用狀況,會對經濟基礎的內部效率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馬克思早在19世紀就批判過上層建筑的無作為行為和觀念[3]。制度安排是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起正面推動作用的重要手段。揚雄在《揚子法言》中講到“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與道神之。革而化之,與時宜之。”當下高校基本以國家、省級相關部門的制度要求為遵循,但對于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切實有效、師生滿意的制度還做的遠遠不夠。高校的腐敗大多來自于學校自身制度的不健全,監督體制的不完善,行政集權現象普遍等,導致高校民主程度不高,職工代表大會局與形式,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民主監督力度較弱,進而使教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減弱,“扎堆腐敗”的傾向性更強。
四、高校反腐的有效途徑
(一)增加高校腐敗成本和廉潔收益
第一,政府應加大物質處罰力度,采用“連坐”處罰機制,增加腐敗成本。現今許多腐敗者都抱著“犧牲一人全家受益”的態度,在查處后,僅對腐敗當事人進行物質處罰遠遠不夠。在許多貪腐者落網后,存在其親屬仍住著豪宅,子女在國外貴族學校留學的現象,因其在落網前有預謀地將受賄財富轉移到其遠親或是親信的銀行賬戶,保存了巨額的贓款。政府應在查處的過程中對其親屬逐一進行賬戶清查,特別是海外賬戶的排查,繼而一些“來歷不明”的進賬就能“重見天日”并回歸政府,同時極大地增加了貪腐者的物質成本。
第二,高校應增加腐敗者的精神成本。高校是當下青年學生意識形態的主陣地,腐敗風氣的滋生會腐蝕校園文化環境,影響校園精神面貌,大大降低了育人成效。鑒于此,高校對腐敗應當采取“零容忍”態度,而不是讓“好人主義”在校園蔚然成風。在調查結束后,應當學校“兩微一端”等媒體上進行公示,并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進行專項教育,讓意志搖擺者強烈感受到如果踏入“貪腐河流”,將面對的是巨大的輿情和精神壓力,增強“反面典型”警示效果。
第三,高校應提高廉潔者的收益。高校的教職工平均薪資相比其他高收益領域較低,職稱競聘要求高,有些學校的晉升機制不科學,導致高校教職工主人翁意識減弱,攀比心態增強,高校腐敗的傾向性逐年遞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隨著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4]。各高校應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出臺薪酬、人事、職稱評定等相關政策,使教職工重拾工作熱情,安心從教,在工作中能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在增加腐敗成本的同時提升廉潔者的收益,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認同感,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作風環境。
(二)加強高校作風建設
為著力解決高校“怕、慢、假、庸、散”等突出問題,引導廣大師生弘揚新風正氣,清除作風積弊,大興清正廉潔之風,各高校應當加強作風建設。
第一,加強理論學習。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學習。加強作風建設,要把深化學習貫穿始終,著力從思想上正本清源、立根固本。開展黨風廉政系列活動,采用專題培訓、誦讀紅色家書、集體觀看紅色影片、讀書征文活動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查擺自身問題。加強作風建設要深入查擺、聚力整改。高校應當根據中央關于作風建設的相關指示精神,未查先改,采取專項問題調研,多到廣大教職工中聽取心聲,把查找出來的問題及時整改到位并形成臺賬。要及時將查擺出的問題和整改后的情況公開,并且結合學校情況制定作風建設實施方案,讓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加強作風建設帶來的新變化和新成效。
(三)建立高校廉潔教育長效機制
前文提到,腐敗的邊際成本隨著腐敗者由被動到主動,最終邊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說明隨著腐敗者越發猖狂,風險成本、精神成本、物質成本等都不能對其產生阻礙作用,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也視同若無。由此可見,高校應當建立廉潔教育的長效機制,而不是為了應付檢查或是出了問題再臨時進行專題警示教育等。高校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是書聲瑯瑯、潤物無聲的教育殿堂,建立廉潔教育長效機制具有可操作性。高校應當有針對性、科學性地進行分類,比如領導干部、普通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干部、普通學生等,針對不同的人群進行不同內容的廉潔教育,比起“大鍋飯”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實效性。領導干部和普通教師應當加強中心理論組的學習,樹立高校主人翁意識,切實落實“一崗雙責”,紀監部門還應當加強監督執紀責任,堅決貫徹落實從嚴治黨;輔導員和學生干部及普通學生應當多開展教育活動,以活動促學習,讓其印象深刻。輔導員還應當引導學生在學習過后書寫學習心得,并組織集體學習,利用廣播站、“兩微一端”公開學習成效,將廉潔教育成果分享給更多的師生。
去疴需猛藥,治亂用重典。十九大以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加大反腐力度,沒有任何喘氣、歇歇腳的念頭。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其中“德”代表著師德師風。高校的腐敗案件未完待續,本文提出的建議僅為高校反腐路上的滄海一粟,希望在不久之后高校腐敗能漸漸淡出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過勇.公務員腐敗成本—收益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雙月刊).
[2] 范松仁.淺談社會轉型時期高校亞腐敗現象及其防治[J].法治與社會,2015(32).
[3] 彭敏,華陽標.腐敗成本收益的經濟學分析與反腐敗的對策[J].求實,2006(9).
[4]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6247.htm
作者簡介:徐文雅(1989- ),女,江西九江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經濟學、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