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紅梅
【摘要】目的 通過分析了解北京豐臺長辛店地區2016~2018年的院前急救疾病譜的及流行病學特征,了解院前急救疾病在性別,年齡中的分布情況及不同發病月份因素對院前疾病的影響。為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及急危重癥綠色通道建設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根據收集長辛店120急救站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北京市120急救網絡長辛店急救站受理的急救收治患者為研究對象。從疾病譜,發病年齡,性別,月份、初步診斷等相關病歷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院前急救的2016~2018年長辛店急救站843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4313例,女性3617例。男女比例為1.3:1,年齡40歲以上的患者占比50.14%。院前急救出診月份,冬、春季高發于夏、秋季;院前急救疾病譜排序依次為: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創傷(包括車禍和意外傷害),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急性中毒包括醉酒和自殺等。結論 本地區院前急救疾病以心腦血管疾病為主,且急危重癥呈上升趨勢。需以疾病譜為依據,合理布局醫療資源,明確院前急救工作重點,開辟急危重癥專項綠色通道,加強急診急救多中心團隊建設,促進院前院內急救服務無縫銜接,提高長辛店地區醫療服務水平、信息和科學管理化(包括急救站點分布,急救人才梯隊,急救設備建設)。
【關鍵詞】院前急救;疾病譜;綠色通道建設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0..02
為了解北京市豐臺長辛店地區2016~2018年的院前急救服務需要,提供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和急危重癥綠色通道的科學依據,進一步完善院前急救服務網絡布局,促進院前院內急救服務無縫銜接,為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和急危重癥綠色通道提供規劃科學依據,本研究收集了北京豐臺長辛店地區(城鄉結合部)2016年1月~2018年12月8430例院前急救患者病歷資料,分別對患者疾病譜、性別、年齡、分布情況、不同月份發病情況進行了統計學分析,現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資料來自于2016年~2018年長辛店地區院前急救患者病歷,共計8430例。
1.2 方法
收集2016~2018年院前急救病歷資料,對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月份及疾病分布進行統計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進行分析。
2 結 果
(1)在8430例院前急救病歷中選取40歲以上的病歷4227例做年齡、性別分布比較見表1。
從性別,年齡分布分析男女比1.30:1,70歲之前男性院前急救發病例數明顯高于女性。70歲以后院前急救發病例數性別相差不明顯。
(2)院前急救發病例數的月份分布情況。
2016~2018年按月份院前急救發病總例數分別為2793、2859、2778例,三個年度院前急救發病例數的月份分布情況,(見表2)。
(3)長辛店地區2016~2018年院前急救病因及疾病分布情況(見表3)
3 討 論
(1)長辛店地區位于豐臺西南部,面積58平方公里,居民7.9萬人,屬城鄉結合部,從2016年至2018年院前急救疾病譜數據顯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為主占(49.1%),與其他文獻報道的統計數據基本一致[2]。不同年齡、性別、及因素院前急救發病例數的變化亦證明心腦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創傷在院前急救疾病譜排序占第三位,仍有不斷升高趨勢,與城鎮化建設,交通業發展、人口高度集中、群傷突發事件及院前急救特點密切相關。隨著本地區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增高,人口老齡化問題之一跌倒所致外傷亦呈增長趨勢。除創傷外,心腦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乃至生命的重要因素[3]。
(2)心腦血管疾病在長辛店地區仍是危害居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未來十年仍呈上升趨勢。急救專業人員要高度重視,提高危重癥的救治水平,加強專業培訓學習提高。把握轉運時機,并做好病情評估,嚴密監護,積極參與本地區醫療中心綠色通道建設。在急危重癥救治的最前沿,利用最精準的專業急救,充分發揮急救團隊的作用把病人安全及時送到準確的醫院接受院內救治。時間就是生命,提高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減少致殘率和死亡率。
(3)各個國家情況不同,院外急救患者流行病學情況有所差別[4]。即使在中國,由于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慣,社會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院外急救患者的疾病譜也有差異,掌握一段時期本地區院外急救患者的疾病譜情況,每月院外急救患者的分布情況。有利于科學合理細化布局急救資源,為急救網絡站點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與區域醫療中心建立多條綠色通道,實現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的無縫對接,為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贏得時間。現代醫學進步的一個顯著標志是急危重病人救治水平的提高,同時衡量一個地區的整體醫療水平往往也是看其危重病人的處理結果。.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急救意識也不斷提高,對急診醫療服務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院前急救也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通過通信(急救電話)、交通(急救車)、急救人員縮短了患者與醫療救治的時間和距離,切實提高了人民群眾對健康幸福生活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 王瓊濤.彭清臻.87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臟驟停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2,18(1):31-32.
[2] 徐惠梁.上海市院前急救病種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1998,10(1):30-32.
[3] 牛天平.曹云華.王興權,等.蘭州市25992例院外急救患者疾病譜分析和防控對策.中國急救醫學.2009.29.(4):1002-1949.
[4] 張在其.陳文標.陳瑋瑩.等.廣州市2008年度院外急救調查分析.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0.15(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