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修

劉女士的母親患腦卒中,經過兩周的治療,病情平穩出院了。目前,老人仍然處于偏癱的狀態。面對眼花繚亂的治偏癱的藥物和器械廣告,劉女士有些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護理和幫助老人進一步恢復身體。
其實,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某種單一的藥物對腦卒中(俗稱中風)引起的偏癱具有決定性的康復作用。康復訓練是改善中風病人功能障礙的唯一有效方法,且要慢慢來。
目前,綜合醫院醫護人員普遍工作負擔重,這就導致對偏癱病人的康復訓練和護理指導很難面面俱到。因此,家屬應該主動征求醫護人員的意見,爭取他們的指導。
中風康復的原則是越早越好。病人還在醫院時,家屬就應注意對患肢保護,重視對患肢的正確擺放,不要讓患肢伸直或蜷曲的姿勢時間太長。一種姿勢保持時間長了,對關節活動將產生不良影響。也不要長時間壓迫患側,避免影響血管的暢通。
偏癱病人在綜合醫院住院時間一般只有兩三周,這對于病人的恢復來說遠遠不夠。出院后,家屬還要注意幫助病人做一些患肢的被動活動。無論是大關節還是小關節,都要經常幫助病人進行被動活動。但活動患肢時動作一定要輕柔,尤其是患肢處于一點力氣都沒有、很軟的時候,以免因對患肢牽拉時用力過大而造成關節脫位或肢體損傷。
有行走能力的病人可以做一些運動,但切忌過度,尤其是年紀大的病人,不能累著。有的病人求好心切,拼命地練,結果反而受了傷。家屬幫助病人活動時,不能讓病人覺得疼。
在醫生和護士對病人進行康復訓練時,家屬應留心多看一看,學一些康復訓練的手法,也可讀一些康復的科普文章。有條件的,最好還是能讓專業醫生或治療師來幫助病人進行康復訓練。
康復訓練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幫助病人恢復失去的肢體功能。經過康復訓練,大部分中風病人的肢體、語言等功能都會有很好的改善。但即使經過康復訓練,患者有些功能也很難恢復到正常狀態時,還可考慮采用為其裝配自助具、矯形器的方式,代替他們失去的部分功能,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得病后,病人都有很大的心理波動,常有焦慮、急躁情緒。心理波動大,家人要理解,同時要對病人進行鼓勵,讓其樹立信心。要多讓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事情,偏癱不嚴重的病人要讓他自己拿東西,讓肢體多活動。不要什么事都幫助他做,更不要嬌慣病人,不要讓病人覺得大家伺候他是應該的。這種不良心態如果長期存在,將會給家里帶來很大的負擔。
有的病人中風后產生語言障礙,表達十分困難,但是聽力很正常,這就要靠家屬仔細耐心地揣摩出他的意思。有的病人能說話,但很難讓別人聽明白他的意思,家人可以制作小卡片交流板,把日常用的吃飯、穿衣、大小便等動作用圖片等表現出來,讓他有機會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有些嚴重的偏癱病人可能兩側軀體都癱瘓,說話困難,吞咽功能也不好,這就更需要家人細心了解他的生活需求,要學會理解病人,想辦法跟他溝通。
現在有些廠家在媒體上把自己生產的治偏癱的藥物或器械吹得很神奇。但這些藥物和器械很少有被正規權威部門鑒定過的,給病人使用時一定要慎重。否則,如果沒有效果,一是浪費了金錢,二是打擊了病人康復的信心。
中風后的康復治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患者及家屬要有耐心和決心,不能半途而廢。剛開始時感覺療效非常顯著,而中后期的康復需要慢慢來,主要是加強患者的殘存能力及代償性的功能訓練,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