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洪恩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我國的戲曲舞臺空間呈現出鮮明的寫意性色彩。在現今的舞臺設計工作中,舞美設計師通過對劇本的解讀,將獨具民族特色的美學追求融入到設計中,通過寫意性的文化符號有效地啟發觀眾展開具有明確指向性的審美想象和聯想,從而營造出幽深淡遠的意境。
京劇《陳毅回川》講述的是1959 年發生在陳毅家鄉樂至縣的一個反對浮夸風、倡導實事求是的故事。該劇著力刻畫陳毅的思想品格與精神世界,生動地展現陳毅元帥和夫人張茜在特殊年代心系群眾,直面農村“大躍進”中出現的弄虛作假等問題,實事求是地引領糾偏,也表現出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為人民謀幸福的崇高精神。
《陳毅回川》延續了胡筱坪導演一貫追求的詩化風格,以陳毅所寫的《青松贊》為貫穿全劇的主題曲,抒情性地嵌入敘事,并在京劇的舞臺上恰當地注入川劇元素,呈現出濃郁的四川特色。
該劇用青松象征主人公陳毅無私無畏的精神品格,并與主題曲《青松贊》互相呼應。為了表現出特殊歷史時期的特點,劇中運用了特定年代的報紙作為視覺符號并以側檐幕的形式呈現,將觀眾帶入到戲劇情境之中,在舞臺上呈現出虛實相生的戲劇空間。
舞臺空間中的斜坡轉臺是磐石意象的物質體現,在舞臺上會隨著劇情的發展進行旋轉,呈現出不同的角度和造型,便于舞臺時空轉換,符合敘事需要,既為表演、舞臺調度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又體現了舞臺造型語匯的多義性,這是現代舞臺意識在傳統戲曲舞臺上的一次全新嘗試。

在序幕景中,舞臺上方是大雪青松的吊景。當主題曲響起的時候,主人公陳毅從舞臺后區的轉臺上場,跟隨轉臺的旋轉走到斜坡轉臺中間的最高區域,然后如一座雕像般矗立在舞臺上。在音樂聲中,黑色底幕通過燈光反打透出陳毅的詩作《青松贊》。此時青松、磐石的視覺意象與陳毅的書作《青松贊》共同構成富有詩意的畫面。

在游子回鄉景中,轉臺呈現的是前低后高的形態,舞臺兩側是樂至縣當地民居建筑的局部,展現給觀眾的是一個生活化的街道場景。一座石橋嵌在斜坡平臺上,背景是可以組合變化的山形吊景,這個場景描繪的是陳毅少小離家的故鄉。陳毅元帥回到家鄉觸景生情,與夫人發出“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慨。

在高產衛星坡景中,轉臺旋轉后形成斜坡,與兩側的山石景片組合成高產衛星坡的場景。在該場景中,陳毅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報告中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當年貧瘠的碉堡坡變成了“高產衛星坡”,而“大躍進”中所取得的種種成果則是通過瘋子之口說出,極具諷刺意味。

劇中有這樣的情節,陳毅回老家四川樂至的時候,曾經點過一臺川劇《包公鍘侄》,以此借古諷今。該劇的舞美設計師將斜坡轉臺與古戲臺吊景組合在一起,在京劇的舞臺上設置了一個小舞臺來表演戲中戲。川劇演員在戲臺上表演川劇,戲臺兩側則是作為戲中戲觀眾的陳毅等眾人。在演出過程中,隨著川劇演員的表演劇中人物會做出不同的反應,使京劇與川劇表演互相呼應,銜接得自然流暢。
京劇《陳毅回川》的舞臺設計采用整體寫意、局部寫實的思路構建戲劇空間。在整體的戲劇空間中,運用寫意的手法,用意象化的報紙、磐石等元素來制造與渲染戲劇氛圍,體現時代背景與歷史感。而劇中戲劇事件發生的場景則是追求局部的真實感,在具體細節和視覺元素的運用上采用寫實的手法,以此展現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生活環境的真實感。虛實結合的造型手法使現實主義題材的舞臺空間走向詩化的寫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