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阮甜
蘋果甜,葡萄香,辣椒紅得醉人,小龍蝦歡悅撲騰……提到貴安新區的農業產業,那豐收時的盛景與村民喜悅的笑臉立刻浮現眼前。黔中腹地,多元化的農業產業迸發著活力,數據見證著經濟的騰飛。
2019年,貴安新區持續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全面落實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以壩區為突破口,聚焦重點產業和優勢品種,全面鞏固脫貧成果,推動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聚焦生態發展鄉村振興,提高農村居民家庭收入,促進農民走向增收致富路,穩中向好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
研判市場、選對產業、找到銷路,轉變散兵作戰的方式,在規模化生產的前提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貴安新區干部及群眾的美好愿景。
貴安新區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引領作用,牢牢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牛鼻子”,提高認識、明確責任、超前謀劃,全面摸清低效玉米調減情況,做深做細做實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堅定不移把農村產業革命進行到底,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全面勝利。
圍繞主導產業,多措并舉彌補農技服務短板,在科技支撐上取得突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根據目標市場、產地條件、產業基礎等實際情況,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充實農技科研隊伍,培訓提升農民種植技能,增強基層干部農技工作能力,不斷夯實農業產業發展技術根基。聚焦重點領域,強化科技攻關,力爭在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2019年,在省級未安排貴安新區玉米調減任務的情況下,新區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玉米調減計劃5000畝,實際調減完成5795畝,超額完成795畝。按區域劃分,黨武鎮完成調減1215畝,湖潮鄉完成調減1050畝,馬場鎮完成調減2000畝,高峰鎮完成調減1530畝。貴安新區認真研究分析2019年玉米種植情況,按照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要求,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實際,提出今冬明春玉米調減計劃共計4663畝。其中黨武鎮計劃調減玉米300畝,湖潮鄉計劃調減玉米1250畝,馬場鎮計劃調減玉米2113畝,高峰鎮計劃調減玉米1000畝。
“接下來我們還將充分利用大學城、大數據優勢資源,繼續加強壩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質量興農工程,強化產業選擇,選準壩區主打產業,強化技術服務,爭取在優品種、創品牌、農旅一體化等方面再創佳績。”貴安新區農林水務局農業處負責人何巖說。
貴安新區高峰鎮大樂歌村壩區移民組益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蔬菜示范基地內,放眼望去,機耕道縱橫相連、噴灌設施整齊布局,綠油油的白菜、西蘭花、蘿卜集中連片,生機勃勃。
“我們這里的蔬菜在市場上,一直都是供不應求的。”指著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蔬菜基地,貴安新區高峰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王培官自信地說。
王培官介紹,十幾年前種植蔬菜都是自家吃的,從大方縣搬遷落戶到大樂歌村的村民迫于生計,在落腳地周圍的荒土坡種起了辣椒、白菜、蘿卜等蔬菜,才開始有了一些交易。
2014年,在種植大戶漆國禮的帶領下,30余戶村民為了讓蔬菜種得更好,決定抱團發展,成立了貴安新區高峰鎮大樂歌村壩區移民組益民種植專業合作社。
“先將土地進行平整,然后撒苗、育苗,約20至30天后,將已長成高10厘米左右的秧苗移栽到營養塊或營養杯中,1周后待根系長成,再將秧苗移植到土地里,3個月后便可收成。”漆國禮說,“為了不延誤蔬菜的生長,我們建了連體大棚,根據不同季節、氣溫的變化,對部分蔬菜進行大棚種植。一般情況下,秋冬季蔬菜種植周期大約是3個月,春夏季蔬菜種植周期大約是2個月,利用大棚育苗,種植可以節約近1個月的時間,不僅提高了種植效率,也增加了經濟收入。”漆國禮介紹,2018年10月合作社種了150畝西蘭花、白菜、白花菜和30畝蘿卜,有科學種植的支撐,如今西蘭花、白菜、白花菜平均畝產分別達1000斤、2500斤、1500斤,蘿卜平均畝產達9000斤,并且全部找到買家。

張津瑞貴安新區茶場風景好,其前身是有60多年歷史的羊艾茶場。
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技術使益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在2016年就成為貴安新區第一批得到無公害產地認證的單位。2018年9月,其種植的芹菜和辣椒又得到無公害產品認證。
如今,合作社種植出的各種新鮮時蔬,不僅向貴州省農產品服務中心、貴陽合力超市供應,還成為新區50多所學校學生的營養餐食材。
這還只是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科學規劃貴安新區壩區凸顯效應的一個縮影。貴安新區聚焦壩區,認真分析研判地域特點和產業特色,把關審核壩區規劃建設情況,科學合理編制了壩區規劃。
目前,貴安新區共規劃6個壩區,規劃面積17989.39畝。其中,大樂歌村壩區規劃面積1621.01畝,主要以蔬菜和優質葡萄為主導產業;龍寶村壩區規劃面積3916.62畝,主要以高峰貢皇米、金麻粘、北海稻、東北稻花香等水稻品種為主導產業;黃貓村壩區規劃面積1012.5畝,主要以高峰貢皇米、金麻粘、北海稻等水稻品種為主導產業;王家院村壩區規劃面積5285.98畝,主要以藤稔、巨峰、夏黑、金手指、無核雞心白等葡萄品種為主導產業;魚雅—新寨壩區規劃面積2640.58畝,主要以紅蘋果、青脆李、古樹茶等品種為主導產業;巖孔—栗木—活龍“稻田+”壩區規劃面積3512.70畝,主要以“稻田+”為主導產業,通過種養結合的方式,提高經濟效益。
貴安新區各鄉鎮采取“公司+合作社+生產基地+農戶”模式,公司推動產業銷售,合作社帶動農戶入股,在全區形成了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優化農業產業區域布局,帶動區域農業規模化發展。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授人以漁。貴安新區依托現有的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貴州貴安新區貴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貴安新區栗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貴安新區貴紅農業有限公司)圍繞茶、水稻、精品水果、蔬菜、食用菌五大主導產業,在擴大增收渠道的同時,還加強對農戶農業技術的專業培訓,吸納農戶就近就業,助力脫貧攻堅。“有了固定的產銷,越來越多的村民留在鄉里,既能賺錢還能照顧家里。”高峰鎮農業服務中心劉文啟說。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貴安新區持續加快培育和發展大數據農業產業,推動大數據與“三農”深度融合,構建“一心兩云五平臺”的數據管理體系,利用大數據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