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烏海市烏達區婦幼保健計育生育服務中心,內蒙古 烏海)
孤獨癥譜系障礙,可簡稱為ASD,是一種發育障礙病,主要特征表現為行為模式的重復和刻板、言語上的交流障礙以及社交上的障礙等[1]。目前來看,臨床尚缺乏ASD 的有效治療方案,所以早期發現疾病并展開干預是保障ASD 患兒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2]。但是很多初級保健醫師并不熟稔ASD,所以患兒往往推至三五歲才得確診,因此后期治療極難[3]。本次為分析2 歲內的患兒應用Gesell 發育量表的效果所在,現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我區于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符合ASD診斷標準的患兒14 例(A 組),同時選16 例精神發育遲滯者(B 組)以及18 例正常兒童(C 組)做對照,所有患兒年齡均在13~24 個月。三組患兒臨床資料上比較無差異,P>0.05,可對比。
應用Gesell 發育量表來測評三組患兒,嬰幼兒的行為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智能發育,像是簡單分析事物、聽、看等;二是身體發育,像是坐、站俯臥等。Gesell 發育量表就是根據這兩個方面制定而來的,測評內容有大運動、語言和社交等五個領域[4]。所有測試必須嚴格按要求執行,并計算五個能區的發育商(又稱DQ)。
判斷結果時,正常為DQ 在86 分及以上,邊緣為76~85分,輕度發育遲緩為55~75 分,中度為40~54 分,重度為25~39 分,低于24 分者均為極重度。
本次數據用統計學軟件SPSS 25.0 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以P<0.05 則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A 組里面,表現正常的有1 例(7.14%),處在邊緣的有2 例(14.29%),發育遲緩輕度的有6 例(42.86%),中度的有3 例(21.43%),重度的有1 例(7.14%),極重度的有1例(7.14%)。
C 組得分明顯高于其余兩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大運動得分高于B 組,但語言跟社交要低于B組,差異顯示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其余兩項上A、B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三組測評結果表現

表1 三組測評結果表現
項目 A 組 B 組 C 組 P適應性行為 61.4±13.5 58.8±14.8 97.4±11.6 <0.05大運動 81.2±12.4 75.6±18.4 97.8±10.7 <0.05精細動作 66.9±18.6 68.2±18.6 101.0±14.4 <0.05語言 42.3±12.5 57.6±19.1 90.9±12.3 <0.05個人-社交 55.0±15.2 65.7±19.9 92.2±10.0 <0.05
ASD 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所以臨床也無特效藥物治療,而且在兩三歲前的癥狀也并不典型,因此有不少患兒在早期時并不能被診斷出來[5-6]。只有及早發現疾病,才能及早進行治療,從而給患兒帶來希望,因此及時發現疾病至關重要。Gesell 發育量表中的重要一項就是適應性行為,這也是用來測評大腦皮層完整性的重要指標,一旦分值在85 分以下,即存在器質性損傷的可能,75 分以下則表示存在落后發育[7]。同時語言也是重要一項指標,本次觀察里,A 組的語言方面存在遲滯,不僅落后于正常兒童,甚至也落后于精神發育遲滯兒童。ASD 的社交反應低下可能跟語言和認知有關,所以這也是“智能”發育的一項特征[8]。而大運動測試的是坐、走等運動能力,精細動作測試的是抓握等,在本次觀察中,ASD 患兒表現優于精神發育遲滯者,但是跟正常兒童比較,還是有缺陷存在。
在3 歲以下是小兒發育生長的最快時期,在此期間腦代謝、代謝性都達最快最強狀態,所以在這個時期進行好的干預是完全可以對腦功能代償適應起到促使作用的??傊?,ASD 患兒在及早用Gesell 發育量表測量發現疾病,并于兩三歲時就展開干預,其效果是要遠遠優于2 歲以后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