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昕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醫院 普外二科,吉林 白山)
近些年來,隨著低位保肛技術的不斷發展,相關手術方法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所研究的熱點[1]。由于低位直腸癌手術后容易導致肛痿情況發生,因此大部分研究者選擇通過放置肛管的方式進行減壓處理,使得吻合口壓力得到降低,使得整體發生風險性降低[2]。但肛管放置仍缺乏相關研究及理論支持。本次研究對我院收治的低位直腸癌術后患者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減壓,探討不同減壓方法對肛門功能恢復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采集2017 年3 月至2019 年5 月我院低位直腸癌術后患者60 例,通過隨機法分為30 例實驗組與30 例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為37~72 歲,平均(55.37±7.29)歲;實驗組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為38~74 歲,平均(56.11±8.41)歲。經過對比后,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本次研究主要是對低位直腸癌術后至肛門恢復期間的觀察與分析,而此時期屬于吻合口生長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對試驗進行設計時需綜合考慮,以免使局部組織的生長情況受到干擾。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檢測儀器為:Laborie 公司的肛腸力學檢測儀。在實驗組中,通過柔性細探頭管的應用,使其與肛管聯合置入,待第6 天與第12 天時通過石蠟油進行潤滑處理后方可再次置入。對照組則不放置肛管,直接置入細軟探頭,使其保留至第12 天。
通過肛門直腸動力學檢測方法,對兩組患者進行壓力測定,所包括的測定指標為:肛管靜息壓與直腸靜息壓。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比后發現,兩組術后第2 天時肛管靜壓與直腸靜壓整體水平較低,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此階段患者存在失禁情況。術后第6 天時,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肛管靜壓與直腸靜壓均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12 天時,兩組直腸靜壓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肛管靜壓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直腸靜壓、肛管靜壓對比情況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直腸靜壓、肛管靜壓對比情況
組別 直第腸2靜天壓直第腸6靜天壓直第腸1 2靜天壓肛第管2靜天壓肛第管6靜天壓肛第管1 2靜天壓實驗組(n=30)11.1±3.5 30.2±4.4 13.5±4.1 13.3±6.8 38.7±6.0 44.2±6.6對照組(n=30)10.0±2.8 16.6±3.9 12.2±3.3 11.8±5.9 18.8±4.0 30.6±5.5 t 1.344 12.669 1.352 0.912 15.115 8.670 P 0.184 0.001 0.181 0.365 0.001 0.001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整體醫療技術的進步,腔鏡技術也得到長足發展,在直腸癌中低位保肛手術開始得到廣泛認可并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中,與此同時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也相應升高[3]。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后肛痿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較多,目前醫學界認同的重要因素為吻合口部位所存在的局部張力[4]。大部分醫師在手術后會通過放置肛管的方式進行減壓,但根據相關文獻報道顯示該方法并無明顯效果。
由于實際情況的差異性,相較于高危直腸癌手術而言,大部分低位直腸癌手術后患者排便系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使得肛門部位的動態高壓屏障結構受損,使得許多患者于術后早期階段時,其排便控制能力出現明顯降低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禁情況發生[5]。由于此階段腸道內容物的排出為存在額外阻力,因此放置肛管的方法未存在明確的價值[6]。由于直腸與肛管均屬于柔性肌肉組織,且均存在潤滑與推進系統,因此日常階段均會存在分泌物,手術后也會排出血凝塊等相關物質[7]。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減壓管多為韌質塑管,這種肛管會對患者的肛門排便控制系統形成持續性刺激,使其功能肌群在較長的時間段內保持收縮狀態,因此就會使直腸靜壓出現增高情況[8]。同時由于所使用的管腔較小且管壁硬,導致其中的腸腔黏液與血凝塊的流動情況受到較大阻礙,整體流動緩慢后就會導致其中內容物出現凝結,致使堵塞情況發生。
本次實驗中兩組患者術后第6 天時肛管靜壓與直腸靜壓均出現升高,且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肛管靜壓與直腸靜壓均更高;這就表明此階段腸腔內壓力出現蓄積情況。其中實驗組患者術后第6 天與術后第12 天的肛管靜壓相比無明顯差異,表明此時腸道功能得到有效恢復,減壓管已經成為排便阻礙,吻合口已經能夠釋放高壓。在低位直腸癌手術后,腸痿發生率較高的重要原因可能為局部的集中血供缺乏,導致直腸低位血供出現分散情況。因此通過對壓力的降低,在保證血供后,可使腸痿發生率明顯降低。
通過研究可發現,兩組術后第2 天時肛管靜壓與直腸靜壓整體水平較低,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術后第6 天時,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肛管靜壓與直腸靜壓均更高。第12天時,兩組直腸靜壓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肛管靜壓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通過低位直腸癌術后放置肛管進行減壓的方法實用價值不高,早期階段的患者處于失禁狀態,無需通過放置肛管進行減壓。當肛門功能肌群得到有效恢復后,方可進行肛管減壓處理,為防止損傷情況發生,在放置肛管時應當根據實際病情做出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