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穎
摘 要:現今我國更為注重素質教育和高素養文明社會的建設,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也以高素養為標準,對此,教育事業的發展中也更為注重德育教學質量和效率。在初中德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轉化傳統教學方法,并結合新型教學理念創新的教學方法構建高效的德育教學課堂,進而提高學生的素養水平,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做引導與鋪墊,進而初中德育教學中的轉化與結合極為重要。
關鍵詞:德育 教學方法 轉化與結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6.062
現今學校的教學中,德育教學極為重要,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等的正確樹立都有直接的影響。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多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轉化與結合,保證初中德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能夠針對學生現今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進而構建高效的初中德育課堂。以下內容將對教育轉化與結合進行詳細探究,為教師提供可參考的教學策略。
一、灌輸性教育與滲透性教育的轉化與結合
初中德育教學中,傳統教學方式以灌輸性教育方法為主,其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優勢也有其劣勢,現今新課程改革中提出滲透性教學方法。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灌輸性教育和滲透性教育進行轉化與結合,將其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充分發揮,進而構建良好的德育教學氛圍和高效的教學課堂。
隨著現今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經濟形式和社會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初中德育教學課堂也要跟隨社會的發展而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新形勢下更要對馬克思主義的灌輸性教學觀點認真探索,確保制定更適合現今社會發展和學生未來成長進步的德育教學策略。另外,還要不斷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觀點,為初中德育教學奠定更為實效性的教學基礎。灌輸性教學方法也要不斷創新,將其硬性灌輸轉變為逐步對學生的思維觀點進行引導,從而適當地滲透德育理念,確保學生能夠在日常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思維和觀點,學生在學習中的知識接受能力也得以提高。德育是要滲透到所有的學習科目中,任何教學科目的教師都有對學生思維與觀點引導和培養的責任。對此,學校要重點關注德育的滲透,避免硬性灌輸,以滲透教學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也要從學生的日常規范中制定嚴格的要求,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校園風氣,促使學生的德育水平不斷提升,學校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也得以提高。
二、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的轉化與結合
初中德育教學中,教學主體主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更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性格以及實際需要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傳統初中德育教學期間,教師的教學過于理性化,教師根據初中生的行為特點制定較多的規章制度硬性約束學生的行為,并嚴格對學生進行管理,學生對班級紀律毫不重視,反而還會產生輕慢的態度,學生對為何要遵守班級紀律不明確,進而學生的逆反心理更為強烈。現代教學理念中提出感性教育,教師要尊重學生,并與學生站在平等的地位進行溝通交流,先要與學生成為朋友,進而站在朋友的角度對學生勸勉和引導,學生對班級紀律和校園制度的制定更為理解,學生也會更為自主地遵守紀律,學生的德育素養水平得以提高。
初中德育教學中,要將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進行轉化與結合,以感性的角度影響學生內心的情感,激發學生奠定的信心,引導學生對正確事物的思考和觀察,進而樹立學生正確的觀點與思維,促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也利于培養學生高素養水平的道德素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等集體精神也得以提高。教師在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融合轉化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熏陶引導學生,以情感引發學生內心的共鳴,學生對規章制度和道德思想更加認同,進而實現理性教育對學生約束的效果,學生也會自主約束自身的行為舉止,行事更具約束力,學生的道德素養水平也得以提高。感性與理性的共同引導教學,更利于培養學生的感性情感和理性思維,感性情感更利于激發學生的道德素養與愛心,理性情感更利于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遵守規章制度,其教學利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也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直接說教性教育與間接引導性教育的轉化與結合
從歷史教學發展至今教育教學,德育引導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說教,學生不懂的教師要及時說教引導,學生懂不做的教師更要進行說教,但這樣的說教性教育并沒有太大過高的教學成果,學生的道德素養水平也沒有明顯提升。對于初中生來說,直接說教性教育還會讓學生產生反感等逆反心理,學生還會與教師說教的內容背道而馳,進而德育起到反作用。初中生的自尊心較強,且處于叛逆期,教師在德育教學中切記嚴厲批評、指責等說教性教育,教師要將直接說教性教育與間接引導性教育進行轉化與結合,間接引導性教育更加柔和,更能夠顧及學生的逆反心理和青少年的自尊心,學生對教師的間接引導沒有較大的反感心理。通過教師的耐心引導和溝通,學生會逐步增加對教師的信任,進而學生與教師能夠平等進行溝通交流,教師更加理解學生的心理,對學生的引導更具針對性,進而學生的思維與觀點更利于正確樹立,學生也能夠認真聽從教師的引導和教育。其兩種教育方法的轉化與結合更利于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師生相處更加融洽,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更利于引導學生的思維和觀點朝著正面方向發展和進步。
四、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轉化與結合
傳統初中德育教學中,教師通常是單一地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灌輸教學,學生對理論知識感到厭煩枯燥,理論知識也無法幫助學生成為日常生活行為的規章制度,進而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水平得不到提升,學生日常行為舉止也體現了低素養。教師應該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進行轉化與結合,理論知識是為了實踐進行鋪墊的,也是引導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做得更好、行得更加正確。對此,教師在德育引導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后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實踐應用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并理解理論知識,進而學生的德育素養水平得以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也充分體現學生的高素養。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進行校園清掃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愛護環境、珍惜勞動成果的理論德育知識,進而學生能夠站在多個角度思考其問題,也會在日常中自覺保護校園環境,珍惜他人勞動成果。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到敬老院獻愛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真實情感,學生的德育思想水平得以提高,日常行為也會更加尊老愛幼,學生的德育思維和行為舉止都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道德素養水平,進而初中德育質量得以提升。
五、提高初中德育教學
1.開展德育對話教學
初中德育對學生的道德素養水平和未來的發展極為重要,教師要注重初中德育教學,并開展德育教學對話。教師要開設交流平臺,讓學生在交流平臺中可以積極發表自身的想法和建議,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傾聽與了解,進而制定引導學生德育觀點的德育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德育素養水平的提升,也利于學生個性化成長。
2.重視德育實踐教學
德育是針對學生的思維和觀點進行正確的引導,但最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日常行為中體現高素養,并確保學生成為優秀的人,也利于構建道德文明社會。對此,教師在初中德育中,要重視德育實踐教學,以學生在其年齡階段所需要的德育思想開設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明確生活行事的準則,更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養人才奠定基礎。
初中學習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與形成的重要階段,更是教育和培養的重要時期,對此,初中德育極為重要。教師在教育時要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之間的轉化與結合,進而為學生構建高效的德育教學氛圍,將德育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中與生活中。
參考文獻:
[1] 黃生尚《初中德育教學中的轉化與結合分析》,《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年第34期。
[2] 陳鵠《淺析初中德育教學中的轉化與結合》,《中國校外教育》2019年第7期。
[3] 趙光元、傅敏《論初中德育教學中的轉化與結合》,《皖西學院學報》200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