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勞動傳統是一所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形成的、自成體系的、能體現學校勞動教育理念的典范性勞動教育模式,以及師生由此形成的熱愛勞動、參與勞動的思想和行動自覺。校園勞動傳統具有激發與培育學生勞動情感、審美人格和勞動素養的作用。學校可以通過加強勞動教育頂層設計、強化勞動課程建設、結合當地地域資源等路徑培育校園勞動傳統,通過建立形勢分析機制、評優樹先激勵機制、與時俱進發展機制保障勞動傳統在創新中持續傳承,塑造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校園勞動傳統;勞動教育;勞動課程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0)12-0016-03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構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學校要對學生每天課外校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大中小學每學年設立勞動周,可在學年內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體勞動為主”[1],這些都是促使勞動教育在學校落地的重要舉措,讓勞動教育的實施有了切實的抓手。學校要使這些措施和要求落地生根,必須要讓每一名學生從內心里熱愛勞動,并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產生自豪感、幸福感,所以《意見》要求“采取靈活多樣形式,激發學生勞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2]。筆者認為,學校勞動傳統的培育就是讓勞動教育落地生根的一個重要激發點。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中小學忽視勞動教育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部分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機會日益減少,而勞動教育淡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日益凸顯。可以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校園勞動傳統缺失造成的結果。
一、何謂校園勞動傳統?
從教育史的角度來看,培養校園勞動傳統自古有之,并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勞動傳統在學校集體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正是這些勞動傳統使勞動帶有浪漫色彩。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中描述了校園勞動傳統的真實情景:在這所學校中,勞動教育無處不在,并逐步形成了“自制獻給學校的禮物”“自制直觀教具”“果園周勞動”“首捆莊稼節”“夏季割草”等九大勞動傳統。例如,“學年開學前美化教室和校園的勞動傳統”,暑假最后一天,學生和教師都來到學校,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如同節日一般,用鮮花編成花環,裝飾在教師的講桌上,他們為花卉松土、施肥、澆水,平整校園,不久校園便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這樣的氛圍和學校景象變化中,學生的勞動自豪感油然而生。晚上他們聚在一起,開啟他們的篝火晚會,新的學年在愉快的節日氣氛中開始了。[3]
那么,什么是校園勞動傳統呢?結合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勞動教育的論述以及當前校園勞動教育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校園勞動傳統是一所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形成的、自成體系的、能體現學校勞動教育理念的典范性勞動教育模式,以及師生由此形成的熱愛勞動、參與勞動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那么,校園勞動傳統具有哪些特征呢?筆者認為校園勞動傳統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特性:
第一,校園勞動傳統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校園勞動傳統是一所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勞動精神和勞動文化的凝結。校園勞動傳統一旦形成,學校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勞動課程、勞動模式、勞動程序和勞動規則等,并衍生出學校的勞動故事、勞動成果、勞動情感、勞動精神和勞動文化,這就會讓勞動同學生的美好情感、審美人格、自我價值和歸屬感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學生的寶貴精神財富和自覺意志。
第二,校園勞動傳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在集體中的勞動,不只是一個人對自然界、對周圍世界的影響,而且也是心靈、感情、思想、感受、興趣、愛好之間的相互影響。”[4]校園勞動傳統的形成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結果。在開展集體勞動生活時,學生更容易被教師、同學和熱火朝天的場景所感染和鼓舞,從而產生對勞動的認同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勞動認識、勞動態度和勞動價值觀。
第三,校園勞動傳統具有儀式效應。儀式感是一種莊嚴的美感,會使學生產生敬畏和崇尚之情。在校園勞動傳統的傳承過程中,具有儀式性質的勞動活動會讓學生感受到學校、教師對勞動的重視,從而自覺參與其中,進而產生對勞動的認同以及參與勞動的自豪感,明白勞動的崇高道德意義和價值,逐步養成自覺參與勞動的良好習慣。
第四,校園勞動傳統具有榜樣教育作用。在勞動中,尤其是勞動精神的傳承中,高年級學生會把自己的勞動經驗、技巧等教給低年級學生,這樣,一方面,高年級學生會在其中感受到自我勞動、自我創造的力量與價值,升華勞動品質和情感;另一方面,低年級學生則會感受到榜樣的示范與激勵力量,產生投身于勞動的熱情,有利于學生知行合一的達成。
二、校園勞動傳統的形成路徑
校園勞動傳統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學校需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主要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加強勞動教育頂層設計
學校要結合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和學校勞動教育現狀,從學校和師生長遠發展的角度入手,對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進行長期、總體的宏觀規劃,形成具有長期指導意義的、切實管用的頂層設計方案,助推勞動傳統的形成。比如,杭州市富春第七小學為推動勞動教育落地,設計了“開心農場”“內務整理”“包干區域”三個勞動教育載體,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勞動課程群。其中,“開心農場”夏令營成為學生每年必選的傳統勞動活動;“內務整理”也從校園到家庭演變成每年九月開學第一周學生必須完成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傳統,對整個學校的辦學育人水平都產生了巨大影響。[5]此外,在實踐中,校長要注重借鑒兄弟學校的好經驗、好做法,同時充分發揮學校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對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課程體系、實施策略等進行明確化,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查找問題,總結經驗,從而在勞動教育的常態化實施中逐步形成學校的特有勞動傳統。同時,學校應注重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個全局上來把握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正確處理好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確保勞動教育保質保量落實,形成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合力育人的和諧局面。
(二)強化勞動課程建設
勞動課程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主渠道,學校要形成校園勞動傳統就必須要聚焦這個主渠道,在這個上面想辦法、出實招。《意見》明確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6],這表明國家將會統一編寫關于勞動課程方面的教材,這也是未來學校實施勞動課程、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依據。在目前勞動課程教材尚未出版時,學校要組織教師深入研究課程,常態化組織集體備課、試教練講和經驗分享,力爭打造出若干堂“金課”,以此為統領把整個勞動課程建設好。與此同時,學校也要積極發揮主體責任,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靈活設計課內外勞動活動項目,形成富有學校特色的校本勞動課程。勞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校要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安排適當數量的實踐課程,將自己身體力行的“教”與學生躬身實踐的“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動手勞動中體會勞動的快樂,感悟勞動的真諦。同時,學校還要引導教師圍繞勞動課程制定詳細的年度教學計劃和課時計劃,適時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提升勞動課程質量。
(三)結合當地地域資源
勞動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開展好勞動課程和校內實踐的基礎上,學校還應積極拓展渠道,創造條件,讓學生接觸、了解和參與一線勞動生產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勞動的認識與感悟。實踐中,學校要因地制宜,積極聯系當地特色經濟產業,開辟勞動教育基地,讓學生走進農田、工廠、特色工藝作坊,在親身勞動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些活動都可以成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特色項目和重要平臺。當這些活動與校內勞動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能共同助力學校勞動傳統的形成。比如,在上學期,筆者所在的學校就與當地的一家國營酒廠合作建立了學生校外勞動基地,定期組織學生深入車間,學習生產流程,親身參與一線生產勞動。雖然過程艱苦,但學生在親身參與勞動中進一步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認識到了勞動之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同時,這一活動也成了學校的特色品牌教育活動,在人才培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校園勞動傳統的保障機制
校園勞動傳統形成后,學校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和機制,確保勞動傳統在創新中持續傳承。
(一)建立傳承形勢分析機制
事物是始終處于動態發展過程中的,這就要求我們始終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校園勞動傳統的傳承發展亦是如此。學校在傳承校園勞動傳統的過程中,要定期分析勞動課程和校內外勞動實踐開展情況,分析查找傾向性問題,制定針對性整改措施,建立起形勢分析和問題整改的長效機制,推動勞動教育向深里走、往實處落。同時,學校要注重發揮學生在勞動傳統傳承中的主體作用,著重了解學生對學校勞動教育開展情況的總體評價和意見,積極吸納家長、社區、基地等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助推學校勞動教育水平的持續提升。
(二)建立評先樹優的激勵機制
適當的競爭和激勵機制是促進工作的有效手段,學校勞動傳統的傳承也要通過定期評價來規范發展。學校要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發揮評先樹優的激勵性導向作用。過程性評價可以月份或季度為周期,主要通過聽課了解、實地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各年級、班級勞動教育開展情況進行評價,評選一批月份、季度優勝年級、優勝班級,并在全校范圍內組織經驗交流介紹,樹立起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同時,學校要注重指導后進班級認真分析自身問題,學習先進經驗,不斷提高自身勞動教育開展水平。終結性評價主要是在過程性評價的基礎上,綜合各年級、班級全年勞動教育開展情況,結合學生投票、教師推薦等方式,每學期或每學年集中評選一批“傳承示范班”“勞動之星”“勞動模范”,并將其納入教師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此外,學校也要通過舉辦“勞動成果展”,創建“勞動成果紀念館”,把歷年來學生創作的典型勞動作品進行陳列,并將其中的精神傳承下去,切實調動師生參與勞動傳統建設的積極性。
(三)建立與時俱進的發展機制
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勞動方式和勞動形態也處于不斷地發展之中。勞動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學生掌握現代勞動技能,這就要求學校在推進勞動傳統項目的過程中堅持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不斷豐富學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引導學生掌握現代勞動理念和方法,成為適應時代要求和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比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進程中,勞動方式和形態變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標志是腦力勞動成為主要的勞動方式,借助機械化、智能化的設備開展勞動已經成為勞動的主要形態。“學校的勞動教育如果實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融合,也就彰顯了勞動的精神、智慧和品質。”[7]因此,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應該關注這一趨勢,在課程內容設置、實踐方式選取等方面進行調整,實現勞動傳統的與時俱進。
(張秀春,無棣縣第三初級中學,山東 濱州 251900)
參考文獻:
[1][2][6]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3-20.
[3][4][蘇聯]В.А.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92-104,406.
[5] 章振樂.“新勞動教育”:讓人事相趣[J].人民教育,2014(8):62-65.
[7] 楊穎秀.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省思與超越[J].中小學管理,2019(5):23-25.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