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含笑 徐潔
摘 要:勞動教育評價是學校勞動教育的重要環節,是保證學校勞動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措施,也是學校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而言,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新時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促進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問題的解決,提高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質量。然而,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仍存在評價內容單一刻板、評價方法簡單量化、評價主體單一、評價結果功利性取向嚴重等問題。為了提升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質量與效果,相關主體需要堅持綜合性、發展性原則,從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主體和評價結果四個方面采取相應改進措施。
關鍵詞:中小學;勞動教育;教育評價;勞動素養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0)12-0012-04
教育部于2020年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1]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保障。當前,勞動教育評價在學術界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鑒于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我們亟須加強勞動教育評價研究,進而建構出科學合理的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一、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的價值意義
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是評價主體根據一定的標準,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系統搜集有關信息,對中小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的表現做出的價值判斷。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對于實施勞動教育具有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樹立新時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促進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問題的解決和提高中小學勞動教育質量三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樹立新時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學校在勞動教育中起主導作用,培育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目標。誠如有學者所言:“新時期學校要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堅持五育并舉,勞動教育和其他各育處于同等地位。”[2]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能夠發揮育人導向功能,在學校教育場域中引導中小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新時期勞動價值觀。換言之,“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引導學校把勞動教育作為一種正面價值召喚,發揮其激勵作用,讓勞動成為學生的一種積極生活方式,突出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主體性與責任性”[3]。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意義,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新時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具有深層次的促進作用。
(二)促進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問題的解決
勞動教育實踐是提升中小學生勞動素養的重要途徑。當前,無論家庭勞動教育實踐、學校勞動教育實踐還是社會勞動教育實踐都存在“窄化”“弱化”“異化”“物化”等問題。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能夠正視勞動教育實踐問題,積極促進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為勞動教育實踐問題的解決提供方向與思路,發揮評價導向功能。這是因為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在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內容等方面關注當前勞動教育實踐問題,突出勞動教育實踐的內涵要義和時代性特點,致力于解決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問題。另一方面,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具有診斷功能,可以預測勞動教育實踐中可能發生的問題,這就為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導,為勞動教育實踐問題的規避與解決提供支撐與保障。
(三)提高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質量
中小學勞動教育質量是檢驗勞動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標,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的本質在于提高勞動教育質量,培養中小學生良好勞動素養。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提升勞動教育質量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的:首先,在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過程中,學生既是勞動教育評價的主體,也是提升勞動教育質量的關鍵,勞動教育評價可以診斷勞動教育過程中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具體解決方案,直接提升勞動教育質量。此外,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能夠測評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的實際效果和診斷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通過引導教師調整開展勞動教育的方法、方式,從而提升勞動教育質量。再者,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進行,能夠為非專業教師進行勞動教育評價指明方向,使一名非專業教師逐漸成為專業型教師,實現自身專業發展,從而間接提高中小學勞動教育質量。
二、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的實踐困境
進入新時期,勞動教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顯著,黨和國家更加強調勞動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由于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缺失,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也存在諸多困境。
(一)勞動教育評價內容單一刻板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學校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日常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4]受應試教育影響,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內容只注重學生的勞動技能與知識的積累,忽視了對學生勞動情感、勞動精神、勞動行為的整體性關注。例如,成都市某小學開設了“和美少年趣”勞動課程,其中的認識勞動工具的評價主要內容有說出所用勞動工具的名稱和用途、在30秒內將勞動工具擺放到正確的位置,等等。這種勞動教育的評價內容無疑是單一刻板的,僅僅關注了學生是否掌握了相關勞動知識,是否學會了相關勞動技能,對所有學生執行統一固定的評價標準,沒有考慮到學生發展的個性化差異。須知,勞動知識與技能并不等于勞動素養,“勞動素養,指經過生活和教育活動形成的與勞動有關的人的素養,包括勞動的價值觀、勞動的知識與能力等維度”[5]。這一勞動教育評價內容忽略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表現出的責任感、勞動熱情和勞動自覺性等,不利于學生自主性、創造性的發揮,影響中小學生良好勞動素養的培養。
(二)勞動教育評價方法簡單量化
評價方法是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重要構成,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能夠檢驗勞動教育的成效,有助于評價者以恰當的方式呈現勞動教育評價結果。然而,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評價方法過于簡單,評價者傾向于在單一量化的基礎上評價勞動教育成效。由此,勞動教育結果僅以簡單的等級或分數呈現,勞動教育評價也因此喪失了自身的科學性,這對于有效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無疑是不利的。具體而言,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多以量化的方法來進行,量表評價成了勞動教育評價的主要方式,每個量表會附有一個所謂的量化標準。例如,有學校勞動教育評價標準是“完全達到標準”5顆星、“基本達到標準”4顆星、“偶爾達到標準”3顆星、“無法達到標準”2顆星、“總數”達到150顆星合格,以此來檢驗勞動教育的成效。勞動知識與技能可以用量化的方法進行衡量,但是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態度、勞動精神、勞動價值觀等內容是不能簡單進行量化評價的。只根據固定標準進行簡單量化評價而忽略質性評價,將降低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的科學性。
(三)勞動教育評價主體單一
評價主體是評價的組織者、實施者。勞動教育評價主體需要對整個勞動教育過程做出價值判斷,因此要使評價準確和有效,評價主體必須了解并積極參與體驗活動過程。勞動教育是一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積極參與的過程,自然勞動教育評價也需要將各個參與主體納入評價主體的隊伍中,這樣形成的評價才會更加客觀有效。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主體是教師,教師掌控整個勞動教育評價的權力,而其他主體較少參與勞動教育評價過程。例如,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某學校曾開展暑期勞動教育線上評價,在這一網絡平臺中,有教師和學生兩個操作界面。各班級學生要根據教師發布的家務勞動內容,每天及時打卡,上傳勞動活動內容的完成情況。教師在這一平臺中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生家務勞動打卡進行管理,對學生在這一過程的表現進行量化評價,并對未及時打卡以及完成度不高的學生進行批評。可以看出,教師是整個勞動教育評價過程的唯一評價主體,學生的角色只是被評價者,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其他參與勞動教育活動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發揮勞動教育評價本身的激勵作用,進而影響勞動教育評價的成效。
(四)勞動教育評價結果功利性取向嚴重
任何勞動活動都有結果,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結果是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集合。勞動教育評價結果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學生在勞動教育中取得的成就,作為學生評獎評優的依據,另一方面可以折射出學生在勞動教育中良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勵學生學習。然而,當前很多中小學對勞動教育進行評價只關注靜態的總結性評價結果,將其納入綜合素質評定范圍,作為學生評先評優的依據,使得勞動教育評價結果走進了只為評獎評優的功利化誤區。比如在低年級,日常生活勞動教育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在對學生“整理內務”勞動活動進行評價時,會根據學生文具盒的干凈程度、書包收納整齊程度、抽屜干凈程度,對達到要求的學生給予高分,對未達到要求的給予較低分數,同時將得分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定中作為此后評獎評優的重要參考。這種只關注結果的勞動教育評價,割裂了勞動教育評價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聯系,使得學生參與勞動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即為獲得更高的分數而參與勞動,這勢必影響中小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形成。
三、優化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的對策
走出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面臨的困境,構建真正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我們需要堅持綜合性、發展性原則,從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主體和評價結果四個方面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發展性和差異性相結合,體現評價內容全面性
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獨立個性的人是我國的教育目的,而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小學生是主要的勞動教育對象,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具有差異性的獨立個體。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內容的設計要兼顧發展性與差異性,體現評價內容的全面性,以促進中小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達到勞動教育目標。實現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發展性與差異性的結合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在觀念上,進行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要樹立新時代學生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同時要以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功能為導向,尊重學生在不同評價內容上的個性化表現,激發勞動意趣和勞動創造能力,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終實現全面發展。第二,在實踐上,要以促進學生發展,鼓勵個體差異性為核心構建多維度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內容。評價者在開展勞動教育評價時,要將勞動知識與技能、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態度等全部納入評價內容中。例如,在“值日”勞動活動中,評價的內容要涉及學生參與衛生打掃活動的積極性、熱愛衛生勞動的情感、分工合作的態度、使用勞動工具的基本技能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現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二)質性和量化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科學化
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都是進行勞動教育評價的主要方法,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各有特點,在勞動教育評價中承擔著不同的任務。“量化評價注重數據分析,質性評價注重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的結合。”[6]二者的結合更能準確反映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成效,為勞動教育的完善與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信息。在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中,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的結合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在勞動教育評價中,既要注重對中小學生勞動知識與技能的量化評價,也要積極關注學生的勞動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將之進行質性評價。同時,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也要尊重學生差異性,認可學生在勞動活動中表現出的個體獨特性,避免用分數或等級的形式直接呈現評價結果,保護學生自尊心。第二,采用勞動成長記錄袋評價。“自學生入學開始對其勞動教育的情況進行記錄,將記錄一直延續到高中,為學生建立一體化的、持續性的勞動情況成長檔案。”[7]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以及本校開設的勞動教育課程,選擇合適的記錄方式。成長記錄袋評價通過各種形式的材料將學生的持續性進步呈現給教師、學校、家長,將之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有利于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實時記錄,為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提供事實依據。
(三)自評和他評相結合,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
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是一個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而家長和其他與勞動教育相關的人員等都是勞動教育的參與者,他們都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參與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也需要將教師、家長、學生等主體考慮在內,使得參與者也成為評價主體,這樣有助于提高勞動教育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將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按照學生年齡階段與身心發展特點合理安排自評與他評。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事物做出價值判斷時理性思維較弱,因此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評價應以他評為主、學生自我評價為輔。中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相對較為成熟,也具備一定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因此在中學階段,評價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自評和他評的方式。第二,吸納不同主體積極參與評價。勞動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形成教育合力,在進行勞動教育評價時,我們可以將勞動教育評價的權力適當下放,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間的相互評價。例如,在進行勞動教育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各個小組合作完成勞動活動,這時同伴間的評價更能反映學生在這一勞動活動中的參與度和合作態度。知識獲得的根本價值在于實踐運用,教師可以在勞動教育后為學生適當布置勞動作業,如鼓勵學生親身參與家庭日常生活勞動,由家長對學生的勞動表現進行合理的評價,這也不失為檢驗學生勞動教育成效的一種好方法。
(四)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提高評價有效性
“我國勞動教育評價結果的使用功利化突出,直接與教育對象的利益訴求掛鉤,決定著評價對象可欲求利益的有無和大小。”[8]為克服這種功利化取向,我們應該將中小學勞動教育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如此既可以關注學生的求知過程、實踐過程和努力過程,又能為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提供依據。勞動教育本身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教育過程,靜態的評價結果不能代表全部勞動教育結果,而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結果才能真實反映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成效。為實現靜態與動態、結果與過程的結合,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在開展中小學生勞動教育評價前,評價主體要觀察研究學生,盡可能體驗和參與勞動教育實踐過程,只有與學生經歷同樣的過程,才能在評價中做出客觀的判斷。第二,在實施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中,評價主體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及時了解學生在勞動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和進步,這樣才能對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有效的評價。第三,在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后,相關主體要轉變“分數至上”的觀念,分數和等級只是一種形式,堅持從評價促發展思想出發,正確看待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結果,不以分數定高低,而是要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
(陳含笑? 徐潔,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杭州 311121)
參考文獻:
[1][4] 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2020-07-09.
[2] 徐長發.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展的邏輯[J].教育研究,2018(11):12-17.
[3] 劉茂祥.基于實踐導引的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20(2):18-23.
[5] 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2):82-84.
[6] 王本陸.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6.
[7] 戴家芳,朱平.論對勞動教育成效的評價[J].中國德育,2017(9):34-38.
[8] 劉繼萍.基礎教育評價的教育性反思:人的異化與回歸[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0(3):105-113.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