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鮮活案例的精準引入與評析,不僅可以幫助高中生順利突破重難點知識,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保障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圍繞高中政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教師可以從多元化采集案例、適時導入案例、延伸案例內涵等方面入手,與高中生在課堂中積極開展互動,逐步形成以高中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氛圍,為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支撐。
關鍵詞:高中生;政治教學;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0)12-0048-03
在新課程改革浪潮中,案例教學逐漸成為高中政治教師優化教學方法的重要方式。以往高中政治教學偏向于對教材理論知識的講述,內容較為抽象、枯燥,而案例教學將抽象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具體案例,利于傳輸知識點,降低知識學習門檻,提高教學效果。基于此,探究高中政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策略,具有突出的實踐意義。筆者結合實踐,認為高中政治教師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活動,可以采取如下三大策略:
一、多元化采集案例,拓展高中生政治視野
高中政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使用的案例并不單單局限于教材案例或經典案例,還包括新聞報道、平面傳媒廣告、名言古訓甚至其他學科案例。因此,在案例教學法應用過程中,教師應樹立多元化思維,根據政治教學需要,從多個維度入手進行案例采集,保證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應用。
首先,在全方位、多元化信息融合的多媒體時代,新媒體對新聞資訊的傳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較于傳統新聞播報形式,新媒體具有信息容量豐富、覆蓋領域廣闊、服務導向專業等優良特點,可以成為有效的政治案例教學資源收集平臺。[1]
其次,廣告語言是高中生耳熟能詳的一類語言,它通過不同類型載體處處存在于高中生日常生活中。基于此,教師可以將廣告作為政治書本知識的案例,借用某類商品評價、介紹類語言,引導高中生關注重點內容,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必修四第一單元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中的“生活處處有哲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廣告語言揭示生活中的哲學:當事人在飲用牛奶時,旁白詢問“是牛奶嗎?”當事人回答:“不,是特侖蘇,并非所有的牛奶都是特侖蘇”。上述廣告詞中“牛奶”與“特侖蘇”間的關系就是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這一廣告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這一原理。教師可以將該案例作為反證觀點,引導高中生設計與此原理相符合的廣告詞,鼓勵高中生主動思考、創新,減少哲學知識與高中生日常生活的距離,從而降低教學難度。
最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避免專注于固有學科領域,而應主動走進其他學科領域,汲取豐富的課程案例,豐富政治案例體系,優化政治學科教學框架。[2]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必修四第一單元第二課“哲學的基本問題”教學過程中,基于高中教學中“政史不分家”的特點,教師可以引用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中荀子、王夫之或朱熹的案例,對他們的哲學思想內涵、地位、形成和影響進行詳盡闡釋。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從幾何學視角,引入“凸面”“凹面”內角和變化案例,為高中生解釋“真理的條件性”;或者從生物學角度,引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案例,為高中生揭示事物存在的基本性質。教師通過對多學科知識的提煉,引導高中生在其他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自覺聯系政治知識,有助于提高政治教學效果。
此外,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以“名言警句”形式添加了各行業專家對某一觀點的具體論述,教師將相關“名言警句”的產生背景以案例的形式引入政治課堂,可以進一步擴充課堂內容,提高課堂趣味性。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必修四第三單元第十課“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從古詩詞角度,分析辯證法中的發展觀思想,促使高中生更加直觀地領會哲學觀點,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適時導入案例,加深高中生政治認知
當前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雖然部分教師選擇了恰當的案例,但是由于案例導入的時機、方法不當,導致案例與教學的關聯不強,降低了案例的科學性、趣味性和針對性。[3]為避免上述問題出現,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現狀,選擇口述、多媒體微課等方式適時引入案例。口述是一種常規的政治教學案例呈現、表達方法,對教師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具有較高要求。教師通過口述方式簡單介紹案例內容,鼓勵高中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案例探討中幫助其理解理論知識點,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相較于傳統教學而言,案例教學法提倡教師充分調動高中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指導高中生尋找案例和教材內容的契合點,并開展深層次思考,最終達到全身心融入課堂教學的目的。[4]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二第四單元第九課“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外交政策,為學生列舉中韓薩德問題相關案例(如,韓國不顧中國反對,執意將薩德部署在韓國星洲基地而引發國內愛國人士抵制樂天超市、拒絕韓國旅游等一系列行為),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美外交關系相關案例(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的一系列涉華謊言、對華為等中國企業采取的限制政策等),鼓勵學生以自主思考、小組研討的形式,評析相關人員做法,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外交關系、國際關系,樹立理性看待外交、理性愛國的理念,提升高中生思想水平。
多媒體微課是一種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案例教學手段,具有制作便捷、畫面豐富等優良特點。教師可以根據高中生學習規律及教學內容特征,選擇恰當的案例素材,以圖片+音頻+視頻的方式進行立體化案例展示,并在微課中為高中生詳細剖析案例與課堂知識點的相關性,這對提高高中生學習效率大有裨益。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二第三單元第六課“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人民群眾的權利”等方面,制作探究類微課“做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從第一人稱入手,為高中生系統展示“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提出問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如何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什么是政體?我國的政體是什么?政體和國體之間關系是什么?提出上述問題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微課展示內容進行思考,并播放奇瑞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新一代模范士兵”向南林,艦船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馬偉明等知名人大代表參會視頻,系統敘述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激發高中生對后續知識的探索興趣,為整體課程教學高效率進行提供依據。
此外,在案例引入時,教師可以高中生為主體,設計案例探索類自主學習任務,鼓勵高中生發散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理論知識教學效率。[5]
三、延伸案例內涵,培養高中生政治思維
適當延伸案例內涵是高中政治教學中發揮案例教學法作用的重要途徑,對于高中生政治思維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了順利延伸案例內涵,教師可以提高高中生案例理解能力為切入點,以案例分析為主要手段,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幫助高中生透徹、深刻地理解知識點。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展示歐洲油畫、中國水墨畫、日本浮世繪等繪畫作品或古埃及金字塔、中國萬里長城、羅馬廢墟等建筑作品,進而提出問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體現在哪幾個方面?然后要求高中生結合先前展示的內容進行初步歸納、概括,并尋找其他可反映世界文化多樣化的案例,促使高中生逐步由被動接受案例轉化為主動發現、尋找案例,為高中生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探究能力、案例適應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步提升提供依據。[6]
案例教學法應用的本質是將與政治課文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一般化處理,然后再在具體案例中進行一般性原理歸納。在一般性原理的引導下,教師鼓勵高中生深層次思考現實問題的解決手段,進而形成對相關事物的一般性認識。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第四課“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2019年4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開通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為例,以“政府為什么要接受人民的監督?”為切入點,引導高中生結合自身生活,從多個視角出發,解決現實問題。根據高中生回答結果,教師應第一時間做出評價與總結,并指明高中生分析的合理性或者疏漏。最后從政體、國體等方面,教師應與高中生共同匯總結果,幫助其正確認識政治及其與自身生活間的聯系,為生活化教學氛圍的營造奠定基礎。
案例教學法從本質上而言是尋找問題解決方法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導入高中生熟悉的案例,能有效幫助高中生更加精確、全面、深層次地了解基礎理論知識,充分發揮高中生在政治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高中政治教學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階段教學需要,利用案例教學法,與高中生在課堂中積極開展互動,逐步形成以高中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氛圍,為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支撐。
(李忠,菏澤市曹縣第一中學,山東 菏澤 274400)
參考文獻:
[1] 鄭飛君.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案例選擇與應用[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19):92.
[2]魏本洪.基于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案例選擇和情境創設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0.
[3]安斯科.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案例選擇與應用[J].才智,2017(8):73.
[4]胡曉萍.《文化創新的途徑》高中政治教學案例[J].讀天下(綜合),2019(24):71.
[5]馮欣.教學案例本土化,打造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8):55.
[6]鄭志嬌.高中政治“對話式”課堂教學案例與反思[J].廣西教育,2016(10):121.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