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平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江蘇 徐州)
胎兒窘迫是一種常見的婦產科疾病,其發病時間主要在妊娠后期或者臨產期。胎兒窘迫是指胎兒在母體子宮內出現缺氧情況而引起的,胎兒窘迫給產婦和嬰兒的生命健康安全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1]。目前胎兒窘迫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其中手術治療方式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胎兒窘迫的手術治療主要有兩種手段,分別是剖宮產術和陰道助產術,剖宮產術對產婦的身體損傷較大,影響產婦的預后情況,因此一般情況下不采取該分娩方法;而有研究表明陰道助產術對胎兒和母體的危害較小,得到了醫生和產婦的認可[2]。對此,本文就剖宮產術與陰道助產術在足月妊娠臨產胎兒窘迫中的臨床效果進行調研和分析,具體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到2019 年1 月到我院婦產科接受治療足月妊娠臨產胎兒窘迫的50 例患者作為調研對象,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25 例)和觀察組(25 例)。對照組25 例,年齡22~35 歲,平均(27.59±5.25)歲;初產婦17 例,經產婦8 例;孕周37~40 周,平均(38.5±1.2)周;羊水糞染Ⅰ~Ⅲ度。觀察組25 例,年齡23~34 歲,平均(28.29±4.24)歲;初產婦16 例,經產婦9 例;孕周37~41 周,平均(38.9±0.7)周;羊水糞染Ⅰ~Ⅲ度。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做比較。
納入標準:(1)符合胎兒窘迫的診斷標準;(2)病人及家屬積極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無精神障礙、無過敏史的患者。
排除標準:(1)患有心肝腎等器官疾病的患者;(2)合并出血性疾病以及出血傾向的患者;(3)不愿參與調研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剖宮產術治療,首先,對產婦進行局部麻醉,沿著產婦的下腹部位取縱切口;其次,觀察產婦子宮及其下段情況,分離子宮下段與膀胱間組織;然后,切開子宮下段壁肌并吸出羊水,取出胎兒;最后,清洗并縫合切口。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實施陰道助產術治療,采用胎頭吸引、產鉗助產等工具協助產婦進行陰道分娩,使用產鉗向產道外輕輕拉動胎兒。
兩組患者術后均接受抗生素治療,避免出現感染。
(1)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產后大出血、新生兒窒息、死亡、頭顱受傷。
(2)新生兒Apgar 評分情況,判斷標準[3]:新生兒出生2 min 內根據新生兒的喉反射、呼吸頻率、心跳強度、肌張力以及皮膚顏色進行判斷,滿分為10 分,8~10 分正常;4~7 分表示輕度窒息;0~3 分表示重度窒息。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新生兒Apgar 評分

表1 新生兒Apgar 評分
組別 例數 Apgar觀察組 25 8.39±0.12對照組 25 5.67±0.26 t 47.493 P 0.000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16%)明顯低于對照組(56%),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情況對比[n(%)]
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開放和全球老齡化導致人們越來越關注新生兒的情況,近幾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新生兒出生,但是人口出生率并無明顯的上升趨勢,追其原因是因為新生兒發病率增加。胎兒窘迫作為一種常見的新生兒臨床疾病,常常發生在臨產期,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胎兒的生長發育遲緩、血液中的紅細胞增多、胎心速度緩慢、胎動次數減少等[4]。胎兒窘迫不僅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情況,還會引發缺血缺氧性腦病、胎兒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甚至會損傷胎兒的腦部組織、危及胎兒的生命[5]。根據胎兒窘迫病情的輕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出現嚴重胎兒窘迫癥狀時的治療方法就是終止妊娠,剖宮產術是一種常見的終止妊娠的方法,但該治療方法具有創傷面積大、術后大出血以及再次妊娠子宮破裂或胎盤前置的發生率較高等局限性,影響臨床生產效果[6];而有研究表明,陰道助產術可解決上述問題,并取得良好的生產效果[7]。
本文針對剖宮產術與陰道助產術在足月妊娠臨產胎兒窘迫中的臨床效果進行調研和分析,陰道助產術是借助產鉗等生產工具幫助胎兒滑出產道,該生產方法具有產后恢復時間短、并發癥出現的概率低、價格實惠等優點。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A p g a r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 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16%)明顯低于對照組(56%),數據差異顯著(P<0.05),這說明陰道助產術的臨床效果良好。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許多產婦為了減輕痛苦往往采用剖宮產術,而忽視了陰道助產術,事實上,陰道助產術的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在足月妊娠臨產胎兒窘迫產婦生產的過程中,陰道助產術的臨床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的概率,提高產婦分娩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