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摘要】目的 探析急性腦梗塞采用介入療法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 將2018年1月~2019年5月本院接收的120例急性腦梗塞患者按隨機化原則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行常規治療,實驗組行介入療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總療效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有統計學意義(P<0.05);介入治療時間開始<6 h者的治療效果(100.00%)高于6~24 h者(90.00%),P<0.05,有統計學價值。結論 介入療法治療急性腦梗塞療效確切,6 h內行介入治療取得的效果更理想。
【關鍵詞】急性腦梗塞;有效性;介入療法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2
急性腦梗塞為腦血管疾病,是因腦動脈急性閉塞引起的缺血性腦梗塞。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行為的不斷轉變,腦梗塞患病率逐年遞增,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臨床治療急性腦梗塞的方法有手術治療、抗凝治療和介入法治療等,其中最常見的治療方法為介入治療。本院對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腦梗塞患者實施介入療法治療后,效果理想,匯報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均確診為急性腦梗塞,入組起始時間為2018年1月~019年5月,均分成兩組,對照組男女之比為34:26,年齡69~88歲,平均(71.62±3.94)歲。實驗組男女之比為32:28,年齡70~87歲,平均(71.75±3.88)歲。兩組一般資料接近,P>0.05,滿足研究指征。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即行靜脈溶栓治療,給予0.9 mg/kg阿替普酶靜注治療,再維持靜脈泵入。
實驗組采取介入療法:對患者采取全麻,待麻醉起效后先采用改良Sedingger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結合患者病情實際情況置入6 F或8 F動脈鞘,使全身肝素化,再評估腦血管代償情況,完成后通過導絲的引導將6 F或8 F Guiding送入,頭端部位需處于病變動脈的近心端;行常規造影檢查,了解病變的部位、嚴重程度及范圍,通過0.014微導絲,引導Rebar-18微導管支架輸送系統,將導管頭端輸送至血栓遠端,經微導管造影觀察評估血栓的長度,包括遠端代償情況;最后通過Rebar-18導管輸送SolitaireAB支架,回撤Rebar,待完成后再釋放留置支架,3 min后將支架撤出,行造影檢查,以明確血管再通情況,若再通不佳,需再行機械取栓。
1.3 評價指標[1]
(1)參考NIHSS判定療效:NIHSS評分減少>90%,病殘程度0級為臨床痊愈;NIHSS評分減少90~46%,病殘等級Ⅰ~Ⅲ級為顯效;NIHSS評分減少46~18%為有效;上述標準均未達到為無效。(2)評價介入取栓時間<6 h者及6~24 h者的總療效。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1.0匯總研究數據,%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效果
兩組治療后的總療效對比存在顯著差異性,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不同介入治療時間對效果的影響
通過分析實驗組不同介入治療時間獲得的療效發現,介入治療時間<6 h者總療效為100.00%(38/38),介入治療時間為6~24者總療效為90.00%(18/20),由此可見,取栓開始時間<6 h者取得的療效更顯著(P<0.05)。
3 討 論
急性腦梗塞屬于臨床常見病,此病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會降低其日常生活質量。急性腦梗塞的溶栓治療有內科靜脈內溶栓與介入動脈內局部溶栓治療,急性期采取介入性動脈內溶栓治療的效果相對較好,但需把握好適應證。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接受介入療法治療后,總療效高達96.67%,與接受常規治療的對照組(83.33%)對比,總療效更高,表明介入治療可行性高,能快速溶解血栓,使神經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另外,支架置入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有利于促進腦部血流恢復,進而改善臨床預后。王仕權[2]研究中對100例急性腦梗塞患者采用介入療法治療,結果顯示總療效為96.00%,與本研究結果十分接近。當下臨床對于急性腦梗塞的治療時間窗尚無確切的規定,多數學者指出,溶栓開始時間<6 h更好,若超過限制時間,將容易導致預后不良。本次研究還顯示,實驗組介入治療時間小于6 h者總療效高達100.00%,高于6~24 h者的90.00%,提示機械取栓對治療時間窗有嚴格的限制,取栓時間愈短,溶栓時間愈佳。
總之,介入療法用于急性腦梗塞患者中作用顯著,盡早行溶栓治療能進一步增強療效,值得采納。
參考文獻
[1] 陳 琳.介入療法治療急性腦梗塞的應用與可行性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70):38.
[2] 王仕權.介入療法治療急性腦梗塞的臨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36):77-78.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