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海南省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政策的落實以及海南服務貿易中旅游業的作用日益增加,海口騎樓老街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旅游空間規劃不合理、旅游線路開發程度低等因素制約著騎樓老街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分析騎樓老街發展現狀和阻礙因素基礎上,汲取其他地區文化商業街的經驗教訓,提出保護老街傳統風貌、推進生態旅游資源信息化、改善生活空間布局、培養旅游創新型技術人才的對策,推動騎樓老街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騎樓老街;旅游街區;營銷規劃
一、研究對象
海南省海口市騎樓老街中最老建筑始建于南宋時期,至今已有約700年歷史,整條商業街分布于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共有大小建筑約六百棟,總長3919米,占地面積3000畝。其建筑群形成于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建筑都粉刷為白色,樓宇上雕刻西方雕飾,這樣的建筑風格是融合南洋建筑文化、西方建筑文化、印度及阿拉伯建筑文化的結果。2009年海口騎樓老街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但這樣一條記載著海口歷史的文化街道卻并沒有太多關注,沒有形成如同西安的永興坊、陽朔西街、太原柳巷等集旅游、休閑、餐飲、文化于一體的旅游街區,以生活類消費居多,缺少核心旅游特點及產品,總體消費額較低,大部分商家常年處于虧本狀態;由于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和臟亂差現象,公共開放空間缺失,內部交通混亂,游客體驗較差。總體上,騎樓老街現在的狀態沒有發揮出一個城市標志性旅游街區的作用。
二、騎樓老街現狀
1.地理位置
海口騎樓老街位于海口市美蘭區,緊靠人民橋,與海甸島相連,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都在其范圍內。得勝沙路是海南較大的服裝批發市場地,有金雨來服裝批發商場、軒瑪服裝批發商場和富昌源服裝批發商場等;新華南路有著老式的裁縫店、各類平民服裝鞋店、茶樓、小食店等生活類店鋪;中山路曾經是五金燈飾一條街,如今這里分布著眾多的咖啡館、畫廊、民宿、工藝品店等,散發著濃濃小資與文藝氣息,深受廣大文藝青年和攝影愛好者喜愛;博愛路主要銷售家電、小商品、服裝、鮮花、禮品等,生活氣息濃郁。貫穿博愛路的是東、西門市場,東門為海鮮干貨市場,西門則是古玩一條街,大大小小古玩攤檔沿街而擺,但其地況復雜,街區間岔路眾多,交錯縱橫,一般不熟悉路線的游客則會難以尋覓景點甚至迷路。騎樓老街連接人民橋和東湖公園,交通擁擠,常發生交通堵塞甚至癱瘓現象,亟需重新規劃。
2.歷史建筑及知名商家
大量歷史文化遺跡存在于騎樓老街中。最古老的建筑南宋四牌樓至今已有700余年歷史;十三個國家曾在這里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政治性文化場所有黨瓊崖一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著名旅店或綜合性娛樂性場所有“五層樓”、“大亞旅店”、“泰昌隆”等等;宗教廟宇有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的華僑富商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邱氏祖屋、饒園等;還保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格的解放電影院也駐扎其中。其中也有許多商業店鋪名聲遠揚,吸引許多游客駐足:水巷口南洋博物館主題酒店,整個博物館房外形追求立體效果,室內注重空間分隔與墻面色彩,燈光搭配古樸壁畫重塑南洋經典;水巷口陳記湯飯和吳日彪炸排骨是遠近聞名的騎樓美食,皇馬老爸茶館、騎樓集散廣場三樓瓊菜坊也是不可忽視的美食商家;距騎樓老街1.1公里即是騎樓小吃街,里面可以找到五六十種海南特色美食;水巷口56號國新書苑、還客1921民宿、海口騎樓老街文化展示館、海南銘德票證博物館、海南椰雕商品店、中山路的各個咖啡店鋪,都蘊含著騎樓老街的文化底蘊。
3.基礎設施
經過2010年對水巷口進行翻新之后,中山路騎樓老街已符合文化街區樣貌,但中山橫路、長堤路等路段的房屋仍未得到修繕、幾乎全是危房,這不僅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更與歷史文化街區的形象極不相稱。騎樓老街內未修建有停車場,停車位僅有300多個,完全不能容納其正常人流量;電力設備老舊,停電現象頻繁,嚴重影響商鋪正常營業;人口商業集聚,街道寬度僅有五米左右,再加上街道電動車行人眾多,常發生堵車現象,行走困難,修建工程難以實施。
4.宣傳措施
2017年電影《芳華》在騎樓老街取景,“國際青年實驗藝術節”、“中以文化活動周”等陸續開展,越來越多的展覽、戲劇選擇在騎樓老街開設,福山咖啡、瓊菜坊、皇馬假日等知名品牌也相繼進入。但由于活動和宣傳有限,人流量仍然較少。
5.競爭對手
海口市龍華區馮小剛電影公社中,建設有1942街、南洋街、老北京街及影人星光大道等,集實景旅游、實體商業、影視拍攝于一體,形成了以民國時期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電影公社里都為商家,沒有住戶,街道寬整,格局緊湊,布景復古逼真,整體風格協調統一,再加上電影《芳華》大部分取景于此處,所以知名度高,人流量大。但被當地人詬病“真的(指騎樓老街)比不過假的(指馮小剛電影公社)”。
6.消費特點
整條街人流量大,但消費量少,主要以本地人消費為主。以五金店、燈器店為主的老商家生意火爆,多是海口本地居民日常生活消費;以咖啡店、工藝店為代表的新商家主要面向旅游人群,生意十分冷清;無娛樂性商鋪;餐飲性商鋪大都集中于水巷口一帶,主要是當地居民消費;文藝性商鋪有方外空間、見外、還客、吉木MOON空間、國新書苑等,以圖書館、特色文化民宿為載體,深受文藝愛好者喜愛。整條街缺少核心文化旅游產品,多為海南特產店,沒有深挖騎樓老街文化遺跡經濟價值。
7.周邊景區和商圈
騎樓老街周邊景區較少,距離其他商圈相對較遠。距離較近的景區鐘樓位于騎樓老街正對面,金棕櫚文化商業廣場距其1公里,泰龍城商圈距其1.5公里,海口人民公園距其1.8公里,白沙門公園其距離3公里,日月廣場距其3.5公里,友誼陽光城商圈距其3.8公里,萬綠園距其4.9公里,金牛嶺公園距其6.3公里。附近景區多以公園為主,景點種類單一,受眾人群多為當地人民,缺少具有知名性、獨特性、吸引力的景點;商圈分散且規模較小,單有友誼陽光城和日月廣場商圈較有吸引力、經濟價值相對較高。
三、騎樓老街發展建議
1.有機更新騎樓建筑,完備基礎設施
騎樓老街因為其位置靠近市中心、街內有大量居民區、街道窄小,導致修繕難度大。這種情況與上世紀北京菊兒胡同的情況類似,菊兒胡同位于城中心,人口擁擠、住房困難;住房嚴重老化;生活設施落后不足,我們可以借鑒吳良鏞先生的修繕方法。(1)有機更新。按照城市內在的發展規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和發展,在迎合海口市城市形態的同時維護老街整體風格與肌理。采用“肌理插入法”,用新的騎樓逐步代替原有的老騎樓,劃分區域成片修繕,控制新建筑群的高度、密度,建造更具南洋特色且其內部空間更合理、更適合居民居住的新建筑群,還可以消除危房安全隱患,打造海口特色文化性旅游街區。(2)改善交通條件。在整治老街的過程中,拓寬道路,確保主干道車輛及非機動車群能夠正常通行;把主要街道建設成魚骨式街道,減少不規則路段數量;在每個岔路口設置路標,防止行人迷路;完善街道空間,提高商業發展便利性。(3)修繕其他基礎設施。在改造過程中,還要注意電力、通訊、供水、排水、消防等,保證全體用戶的用水用電,在街道外圍設置停車場或者安排大巴對游客進行接送。
2.深挖文化內核,打造文化性旅游街區
騎樓老街有集建筑、歷史、文化、現代于一體的綜合文化內核,這樣難能可貴的百年街區具有不可替代和比擬的價值,急需利用政府社會人才多方面力量對騎樓老街進行藝術、文創等業態的綜合調整。首先要注重騎樓老街本身文化遺產的挖掘:老街珍貴的文化遺跡有著重要的歷史、旅游、文化價值,可以供游客游覽學習,提高騎樓老街文化遺跡的知名度。騎樓老街要擺脫“千街一面”,要敢于革舊迎新,去除傳統低層次販售,同時老街需要當代新文化,需要不斷更新文化血液,需要現代新思潮,將街區打造成文化聚集地,引進從事藝術創作和文化創業的企業。為了達到藝術街區的標準,騎樓老街應該引進多種文化產品,對民間藝術、非遺技藝進行吸收及開展更多具有國際特色的文化活動,讓海南本土居民、旅居海南的文化愛好者、作家群體甚至外國友人都受其吸引并自發宣傳,目前已經有不少文化單位正在以相當多的頻次舉辦沙龍、論壇、講座、觀影、展覽等各色藝術活動。其他方面,騎樓老街的業態還需要更新和調整,目前以販售特產的店鋪居多,相對的,總體用于文化藝術的空間所占比例卻不高,這種商業結構需慢慢改善;其次,騎樓老街管理方式在培育文化藝術街區建設上需要形成有一種扶持老街藝術升級的積極意識。在意識形態上先不要過分追求經濟效益,而是要注重文化底蘊,積累聲望,打造多元文化旅游社區。
3.規劃街道版圖,劃分商家范圍
騎樓老街目前商鋪較分散,對外來游客來說難以尋覓,而且中間多為服飾類商鋪,南邊多是些五金類商鋪,只服務于當地人而對消費者體驗感較差,這需要整合不同性質的商家,規劃街道布局,形成既吸引游客,又有固定的本地消費者群體。首先,設置專門性的一至兩條街道進行餐飲、文化、娛樂活動,可將騎樓小吃街的商鋪和其他知名海南特色美食商鋪遷移至此,設置文化性民宿,招商休閑娛樂性商家如酒吧、密室逃脫、桌游、KTV、影院等商家,再設置輔助性商鋪如便利店、海南特產店等滿足消費者需求。其次,可以依托海南省政策,在一個騎樓內建造免稅店,吸引游客離島消費。第三,打造現代化與傳統相結合,一體化服務模式與海南特色相結合的“網紅”型街道。定時定點安排露天表演,如歌手演唱、瓊劇表演、特技雜耍等項目,依托中山路發展婚慶攝影、網紅打卡等活動,修建復古南洋建筑群,通過新興媒體,利用抖音、小紅書等APP加大宣傳,提高知名度。第四,可模仿陽朔西街的發展模式,采用電動車或自行車游玩模式,在路口設置租車還車點,這樣既可避免交通堵塞,又可增加游玩趣味性,還可增加收入;也可以單獨列部分街道為步行街。第五,可修建海洋博物館、文物博物館等文藝性展館,設計串聯騎樓老街內歷史性建筑和文化古跡的旅游線路,設置導游團引領消費者進行參觀。第六,對于其他店鋪進行專門規劃,整合服裝批發和五金店鋪類商鋪于老街中南部,在不妨礙游客消費的同時服務于本地消費者日常生活消費。
4.開展文藝娛樂活動,提高知名度
大力宣傳騎樓文化遺產,通過開展娛樂性、文藝性活動增加客覽量,通過打造老街風貌吸引影視劇拍攝或拍攝影視紀錄片來宣傳騎樓老街歷史興衰、文化遺跡、華僑文化、特色美食和近代建筑,引導人們來騎樓老街進行旅游消費。利用游客在社交媒體上的“打卡”、“攻略”進行騎樓老街的自發性宣傳。同時宣傳騎樓老街作為歷史名街的重要性,號召人們保護騎樓老街文化遺產,提高人們文化意識和保護意識。
5.設立監管局,加強規范化整治
設置專門的管理局,設立負面清單,逐步調控街區商鋪,加大文化、娛樂等休閑性商鋪比重,逐步遷移五金類服飾類商鋪于中南部;讓旅游服務局“下基層”分布于騎樓老街附近而不是遠離景區,更近距離向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務;增加質檢頻率,不定時檢查日常維護消費者及商鋪安全;保障誠信交易,對價格進行規范定位,保障商品品質,防止胡亂定價現象發生;加強交通管制,尤其是早晚高峰,防止擁堵事件發生;整潔街道環境,設置足夠的清潔工、垃圾桶;每月進行檢修,確保消防安全;街道中設置涼亭、棚子以防暴雨臺風突發,供消費者避雨。
6.利用線上媒體,發展智慧旅游
為了承載大容量的游客量并提供優質的旅游體驗,騎樓老街建設全方位的智慧旅游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管理上,設置防洪應急系統,以應對海南突發的暴雨臺風,及時預警保護游客;設置交通防控系統即時監控游客量,景區擁擠時有效疏導客流量。服務方面,可以開發APP、公眾號、在線客服等旅游移動服務端發布騎樓老街景區信息、實時天氣、景區活動、人流量、公共設施和知名商家位置、周圍交通狀況、價格水平等,并設置在線服務負責解決游客的安全、投訴、物品遺失、人員走失等服務。宣傳方面,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體和途牛、去哪兒、攜程等旅游APP上全面營銷騎樓老街特色商家、文化遺產、特色美景。
四、其他文化旅游型街道案例
以陽朔西街為例
1.選取原因
陽朔西街位于廣西省陽朔縣城中心,被評為“國家級風景旅游名勝區”,有1400多年歷史。西街建筑既有桂北明清時期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墻、吊陽臺、石板街式的建筑,也有鐘樓、古堡式的歐式建筑。西街每年接待游客量達150萬次,是最成功的旅游特色街區之一。海口騎樓老街與陽朔西街都位于中國南部省份,所在城市都不處于一線二線城市行列,都是蘊含著巨大文化價值的文化旅游街區,兩個城市出行交通都以電動車為主。陽朔西街因為20世紀八十年代《孤獨星球》雜志和介紹外來背包客的到來進入了繁榮期,游客規模雖不大,但這期間市場理性消費、商家誠信經營、主客關系融洽、商業秩序與休閑氛圍俱佳,之后由于外來商家的大量進入,政府放任西街旅游自由發展,西街遭遇了“商家不誠信、政府管制不力、信息不對稱”的亂象。選取陽朔西街作為騎樓老街的案例展示可以學習陽朔西街的成功原因,并通過了解其后期的亂象提前預防騎樓老街旅游亂象的發生。
2.學習經驗教訓
(1)抓住機遇,利用多元媒體進行宣傳
1984年第一期《孤獨星球》中首次介紹了陽朔西街,并提出了“到陽朔去”的口號,之后大量西方背包客來到西街,開始了西街的繁榮之旅。西街憑借其和諧的自然人文景觀吸引了大量游客,為陽朔經濟的增長貢獻了重要的力量。騎樓老街目前的一大困境就是知名度太低,在全國歷史旅游老街中大家只熟識磁器口、永興坊、王府井等,對騎樓老街知之甚少,因此,打造好騎樓老街文化品牌,多元媒體進行宣傳,擴大知名度,是極其重要的。騎樓老街建筑風格古樸典雅,是很好的取景地,可通過知名影星藝人拍攝雜志寫真、拍攝影視劇,舉辦大型活動的方式提高知名度。
(2)加強政府在前中后期的管制力度
陽朔西街前期旅游規模較小,政府采取無為而治,沒有出現太多負面事件。然而在西街逐漸繁華之后,陽朔政府依舊沒有進行太多的干預,導致當地房租物價不受控制地上漲,傳統老店和文化氛圍遭到破壞,商家短期投機主義盛行,商業資源重復浪費,造成了長期的旅游亂象;由于前期的不作為,后期政府管制無法介入、管理效果甚微,雖成立市容局但旅游秩序混亂不止,流動商販霸占整條街道、步行街上機動車泛濫、游客商鋪沒素質行為經常發生。海口市政府要做好提前預防,提高管制能力,把控價格機制,確保治理能力跟上旅游規模的擴張速度,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保障騎樓老街商業良性發展。
(3)防范擁堵,提高游客旅游體驗
陽朔西街在旅游旺季存在交通擁擠現象,盡管陽朔縣城通過綜合管理應急指揮中心,設置了180度全景攝像機監控全縣各個主要路段、游客集散地、景區附近,但是遇到游客眾多的情況還是僅僅選擇了交通管制,緩解了交通問題但是造成了人員擁堵、長時間滯留等現象,惡化了部分游客的旅游體驗,進而降低了整個縣城旅游收入,陽朔縣城沒有利用好其技術設備支持有效調節不同景區人數。騎樓老街街道本身狹窄彎曲,遇到大型節假日也會出現游客爆滿的情況,政府不能單純地通過行政命令緩解交通緊張狀況。
(4)保持自身特色,在商業化同時保持自身本土性
陽朔西街憑借著其自身特有的桂林山水和建筑特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其逐步的發展中,接收了大量外國背包客,在傳統的老街基礎上又形成了異域特色的“洋人街”,進一步吸引了國內外游客,而且本地人積極參與西街旅游,自身作為商家開設民宿、飯店、咖啡館等,本地店家淳樸的民風和誠信的原則給西街積攢了良好的口碑,這都是西街獨特之處。但是后期由于不斷擴展,商家大量進入,短期投機主義盛行,不顧商業資源重復開設大量酒吧、飯館,高價服務、不誠信服務事件頻發,產生的噪音垃圾嚴重影響當地人和游客生活旅游。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西街得到了穩定的客流量,但由于相關部門管控不力,更多商家進駐,本地居民逐漸退出旅游服務業,只坐收房租,誠信淳樸風氣漸行漸遠,其本身特色也逐漸消失,開始與其他文化街區同化,只見其商業性而不見其文化性,其本土特色逐漸喪失。騎樓老街在發展中也要防范同質化,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堅守文化內核和商家風氣,切不可在商業化中割讓文化或喪失商家風評,失去了騎樓老街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段曉黎.海口騎樓街區融入現代景觀設計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5(09):266-267.
[2]馮倚天.海口騎樓老街的現狀與思考[J].居舍,2019(15):20.
[3]朱儉,李飛.旅游特色街區的S-TRM開發研究——以海口騎樓老街為例[J].中國名城,2017(12):39-46.
[4]崔曉莉.海口騎樓老街文化審美價值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7(04):62-63.
[5]林鴻民.海口騎樓歷史文化老街與現代文化產業對接建議[C].2010當代海南論壇文集(上).海南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1:154-157.
[6]楊昀,保繼剛.陽朔“西街現象”的形成機理分析——旅游地發展中的游客理性消費與政府“無為而治”[J].地理學報,2016,71(12):2199-2211.
作者簡介:丁智超(1999.12- ),男,漢族,山西省隰縣人,海南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