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曉琴 陳揚
摘 要:本文簡要介紹城市公園的重要意義及面臨的嚴峻現狀,研究現代城市發展需求及人的需求,同時結合舊金山南公園的轉型案例,提出“公園+”背景下當代城市公園轉型應執行著眼于整體長遠規劃、利用現有資源、多元化結合、以人為本、生態可持續性的策略。
關鍵詞:“公園+”;城市公園;轉型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6-00-04
0 引言
城市公園是城市中為市民及游客服務,以休閑、游憩、娛樂為主要功能,兼有生態、美育、空間景觀、防震減災等作用的綜合性城市公共綠地。[1]城市公園不僅為身處“快節奏、強競爭”生活中的人們爭取生活空間,提供放松身心的休閑場所,并且美化城市景觀、提高城市綠化率,對城市生態環境改善、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而在滿足人的需求、生態需求、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城市公園還滿足了城市對于社會形象上的需求。它是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體現,是城市經濟文化水平的體現,是城市氣質的代言人。因此,作為主要的城市公共空間,城市公園不僅能夠緩解已有的空間擁擠、環境惡化、人的需求變化等問題,在傳承城市文脈、刺激經濟發展上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 城市公園面臨的嚴峻現狀
過往人們側重于物質需求,而現代化的發展促使人的需求發生轉變,人們越來越追求文化、精神、情感上的富足,相應地就需要能夠提供以上內容的場所或設施。然而,大部分的城市公園僅僅是“綠蔭下的亭臺”,人性化方面的考慮不足,設施老舊且毫無新意,功能單一且無趣,植物雜亂且管理不當,公園綠地和自然的結合度較差;僅僅是“城市中的孤島”,缺乏增強市民歸屬感的元素,與周邊建筑物、城市文化結合度低,使用率低;僅僅是“一次性的建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考慮,本該成為“城市綠肺”,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并提供舒適的空間,但在給排水、溫濕度調節等方面卻沒有發揮出有助于城市生態性建設的效用。
再者,諸多資源型城市正處于轉型期,生產轉型和生活環境提升是其核心內容。因此,城市公園的建設是資源型城市轉型期規劃改造中的重點。如何在過往資源場地的基礎上“以舊換新”,建設公園景觀,是城市公園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2 城市公園改造案例分析
美國舊金山南公園曾經同樣存在功能單一、設施老舊、可持續性差等一系列的問題,經過多層次、多方面的改造,現已成為兼具獨特性與可持續性的現代化城市公園。它兼具美感、內涵與實用性,不但具有吸引力,而且能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其中富有層次感和動感的空間,美觀且實用的雕塑小品、合理的道路系統、生態可持續性的基礎設施、保留彰顯場地歷史記憶的植物等諸多前瞻性、現代化的設計使其成為生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標桿。因此,舊金山南公園的改造方案對城市公園轉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1 項目背景
建于1852年的舊金山南公園是舊金山最古老的公園,原處于一個專屬社區的中心。隨著時代的發展,活動需求、審美需求、生態需求逐漸發生變化,舊金山南公園因而逐漸轉型,旨在為更多的居民和社區成員提供不同類型的優質服務。
2.2 存在的問題
第一,空間變化單一,公共活動空間集中于場地中心,兩側均是乏味的大草坪,無法提供多種空間的體驗;第二,基礎設施老舊,無法滿足生態可持續性建設的需要;第三,功能較為單一,休憩及娛樂設施過少,僅能滿足部分人群的部分需求;第四,開放性差,與周邊空間的結合度低,作為周邊社區的中心,可進入的方位較少;第五,設計缺乏獨特性,沒有風格顯著的元素或設施,導致辨識度較弱。
2.3 借鑒意義
區別于原本單一的空間秩序、乏味的功能設施、封閉的入口設計,舊金山南公園在道路秩序、豎向設計、功能設施上有了顯著提升:在公園入口方面,不設立圍欄,利用草坪中大量的小坡堆提供隨意的休閑空間,并且使人們能夠從多個方位進入公園內部,將原本孤立的公園最大限度地與周邊環境相結合;在道路布局方面,摒棄原本單一的東西走向道路,設計蜿蜒向前的曲狀道路,沿途布置各種設施和靈活的空間,包括提供攀爬、穿梭、蕩秋千體驗的多功能兒童活動空間、形式多變的休憩空間、密布植被的洼地以及視野開闊的大坡度草坪,凸顯場地空間的節奏感及多變的空間組合形態;在公園設施方面,利用富有流動性美感造型的兒童游樂設施和“雪糕棒”狀的道路,使公園獨具辨識度;另外,保留彰顯歷史文化記憶的古老樹木的做法,起到延續場地的記憶、增強社區居民歸屬感和豐富場地內涵的積極作用。
舊金山南公園完善了原先存在明顯缺陷的空間設計和功能設施,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生態理念,把公園打造成以服務周邊社區居民為主體,全面開放、空間靈活、功能多樣、內涵豐富為特征的一種新空間模式,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對忽視人的需求、忽略生態性建設的現狀,乃至當今世界的公園設計理念淺薄、過于追求表面而忽略實際需求的現象都有極大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與此同時,舊金山南公園在基礎設施方面利用現場收集雨水的灌溉系統、地下滲水井,完成基礎設施上技術的突破,彰顯了舊金山南公園轉型后的生態價值以及可持續性。
3 各園的差異化處理
城市公園包含各種類型,每個公園綜合了多種功能,由于背景、需求、對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表現的內容、功能的側重點各不相同。
3.1 綜合性公園——公園+文脈
綜合性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城市經濟水平、文化形象的名片。一座綜合性的公園若與城市文脈相通,則大大增加了其除實用價值、觀賞價值之外的附屬價值。然而,“公園+文脈”不僅僅是具象的雕塑形象、展示欄中的文字、標識牌上的城市文化標語,更好的做法是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創造性的方式將城市文化與公園功能相結合,由此達到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科普城市歷史、延續城市文脈的目的。例如,在植物選擇上,多選用鄉土植物,賦予其城市文化典故的寓意以創造富有靈魂的植物景觀,既符合經濟、成活率高的原則,又能拉近公園與人們之間的距離,無形中起著文化宣傳的作用;在活動場所構建上,擯棄只可遠觀而不可相處的做法,創造人與文化產生互動的文化空間,或是帶有文化元素的運動器材,或是安置文化符號的小迷宮,均可使人們在玩耍中能夠加深對文化的認識,從而發揚傳承。
3.2 生態公園——公園+生態教育
生態公園是指具有保護和修復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類公園,因此其秉承生態優先的原則,將公園與生態結合,注重生態多樣性保護,采取營造生物適存環境、明確限制游客干擾等措施,將生物保護置于首位。
眾所周知,生態于當今環境愈發遭到破壞的時代是極其重要的,因而對人們的生態教育同樣不可忽視。作為天然的教育場所——生態公園,可以在生態教育這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將生態教育融入公園,不應該停留在使用教育標語的淺層次上,更多地應該體現在公園自身的規劃設計中。其中,植物的搭配、山水格局的創造、透水鋪磚的運用、環保材料的應用、廢舊資源的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參與均是生態的體現,再結合恰到好處的介紹,流連于其中的人們便可通過真實可見的一草一木加深對生態理念的認識,而不是通過課本上不可親身體驗的文字來認識。
3.3 文化遺址公園——公園+科技
文化遺址公園承載著歷史的氣息,擁有珍貴的歷史遺產,是歷史與現代連接的紐帶。當今再現城市文化記憶的公園建設也是一種新形勢。文化遺址公園的普遍建造做法是基于遺址本體保護,歷史遺物結合宣傳牌、專人講解,進行科普教育,提升人們對場地歷史的認知。然而,套在文化遺物外的防盜玻璃、設置在文化遺址外的警戒線拉開了人們與文化遺址之間的距離,人們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無法進一步地走進、觸碰、感受。
若文化遺址公園中加入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5G(第五代通信技術)等科學技術,則可“消除”人們與文化遺址之間的距離,賦予人們3D沉浸式體驗,進一步起到宣揚文化的作用。或創造虛擬場景,使人們穿越回文化誕生的那個年代,相對于靜止,使其擁有全感官體驗,在更加真實的動態維度“看見”文化;或將文化融入智能游戲場景中,相對于閱讀,使其在更加豐富的游戲體驗中“感受”文化。科學技術使文化不僅僅是靜止而不可觸碰的遺物和僅可觀看的影片,它能夠令文化復現,帶領人們從視覺、聽覺、觸覺、互動體驗、動態呈現等不同維度了解文化,同時增加文化遺址公園的內容與功能,使其兼有歷史感與未來感。
3.4 社區公園——公園+兒童友好
社區公園為一定社區范圍內,以社區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休憩、娛樂等空間的綠地。社區公園是兒童頻繁去的活動場所,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生活空間,因此社區公園中融入“兒童友好”理念是社區公園發展的需要,也是其未來發展的趨勢。“兒童友好”體現在符合兒童行為尺度的游樂設施、兒童能夠理解的標識設計、安全性上的考慮以及趣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玩樂空間,如擁有不同高度可供各年齡段兒童玩耍的秋千、色彩活潑且化文字為簡筆畫的標識、材質較軟可避免摔傷的塑膠鋪裝、邊角圓潤避免磕傷的游樂設施等。
4 城市公園轉型策略
4.1 著眼于整體長遠規劃
城市公園的建設需要考慮到整體的城市規劃,實現城市公園建設與城市建設一體化。城市公園不是一座孤島,它需要融入城市中。或在空間上與周邊建筑物產生聯系,諸如古典園林中運用的“借景”“框景”之類的手法;或在景觀布置上與周邊景觀產生呼應;或在更深層次上吸引人流量,起到刺激周邊經濟發展、減少犯罪率的積極作用。[2]另外,須符合城市長遠的發展,公園的主題、設施等因素都應與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相一致,使其在未來仍然符合城市建設的要求,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大拆大建。
4.2 結合已有資源,延續場地文脈
受歷史、地理、周邊、發展需求等因素的限制,城市公園的定位基于場地本身。資源型城市轉型期建設過程中面臨場地有遺留物的現狀,“大拆大建”的做法成本高、不經濟,而結合已有資源不僅能減少成本,還能夠延續場地文脈,增強市民的城市歸屬感。[3]因此,城市公園的建設應考慮已有資源,結合場地文化,從原有的場地場所中孕育發展出適合當今時代精神的活力再生場所。
4.3 多元化結合
在“公園+”的背景下,隨著各行各業之間的互通,眾多新元素、新技術、新設計理念都可以與城市公園結合,進而創造出新鮮別致的景觀、生態環保的設施、功能多樣的空間以及形式多變的公共活動,增加公園的獨特性及辨識度,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游園體驗。
4.4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城市公園的絕大部分建設都以人為服務主體,因此,人的需求在公園建設中應當置于首位。由此,拋棄無意義、無趣味的設施,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人的使用需求和行為特征為根本原則,結合環境心理學和環境行為學原理,把握空間尺度、功能設施、活動內容、細節建設,且要實現服務對象的“大眾化”,為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興趣愛好的人提供優質的服務。
4.5 實現生態可持續性建設
作為“城市綠肺”“城市的氧吧”,城市公園須參與城市生態建設:公園中大面積的綠化能夠起到清潔城市空氣、防風防噪、調節溫濕度等一系列的作用。而公園內部的基礎設施也應秉承生態可持續性的原則,注重環保,節能減排,在給排水、垃圾處理、電力使用、鋪裝材料等方面運用新技術。例如,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全面采用生態節能建筑技術,并且全面采用雨水收集技術,將公園95%的降水用于綠地灌溉及道路噴灑,實現了公園內部的水循環及污水零排放。
5 結語
城市公園是城市主要的公共活動空間和城市綠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對市民日常生活、城市規劃建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效用。隨著需求的轉變,執行著眼于整體長遠規劃、利用現有資源、以人為本、多元化結合、生態可持續性的城市公園轉型策略,使“公園”轉型成為“公園+”,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和城市建設的必然。
參考文獻:
[1] 江瀟瀟.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1.
[2] 楊媛媛.現代城市公園發展趨勢的探討——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0):176-177.
[3] 金珊,李云,伍慧婷.紐約高線公園作品解讀——略論城市公共空間的復興與轉型[J].建筑師,2018(04):69-75.
作者簡介:鄢曉琴(2000—),女,福建三明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風景園林。
陳揚(2000—),男,江蘇南京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風景園林。
指導老師:錢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