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發展速度很快,媒介傳播模式有了新的變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變得勢在必行,媒體融合新時代已經來臨。高校傳媒教育也要盡快作出變革,主動適應傳媒環境變化,為社會輸送更多新型傳媒人才。本文將簡述新時期傳媒人才面臨的新要求,然后分析了高校傳媒教育的現狀,最后提出了新時期高校傳媒教育改革路徑。
關鍵詞:融媒體;高校;傳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6-0-05
我國在進入信息消費時代后,媒介融合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分析全媒體時代興起的原因,主要是媒體在政府與市場導向下的必然選擇。在傳媒新的變化趨勢下,高校傳媒教育也必然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傳媒人才培養上有了新的要求。當前,我國高校在傳媒教育中應該結合傳媒業的變化,加快改革與發展的步伐,充分認識到新的媒介環境下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不僅要優化傳媒專業課程設置,更應該調整傳媒教育內容,才能推動高校傳媒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1 新時期傳媒人才面臨的新要求
1.1 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傳媒工作者的工作就是要向社會傳遞信息,收集受眾的意見,及時更新新聞信息等。當代社會在不斷進步和發展過程中,融媒體在不斷改革創新,人們的權利逐漸增加,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獲取信息,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這給傳媒工作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1]傳媒工作者應該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在工作的過程中有較強的政治能力以及敏感性。第二,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傳媒工作者要遵紀守法,有較強的辨別能力、公平公正的職業素養,專業素質過硬,對大眾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1.2 掌握多學科知識
網絡多媒體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有更多的渠道獲取新聞信息,大眾不再被動接收信息,能夠利用新媒體傳播身邊發生的新聞,這讓傳媒工作者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考驗。[2]結合當前傳媒單位在人才上的要求可知,其并非僅招收專業對口的學生,經濟學、法學和歷史學等專業的學生也將被考慮在內。這要求傳媒人員學習與積累多學科知識,這樣未來在傳媒崗位上面對新聞消息時才能第一時間通過細致篩選找出價值較高的內容,并通過專業的處理,挖掘信息背后隱藏的內容,保證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公眾傳播信息,滿足他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
1.3 增強跨文化傳播交流能力
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對國際市場有更強的依賴性,我國與其他國家也有了更密切的聯系,在高校傳媒教育方面,也要培養更多國際化人才,確保每個學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得到提升。[3]在數字化時代,互聯網將在各行各業發揮重要作用,人們可以足不出戶獲取消息,有效打破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這樣人們既能夠關注國內時事,也能夠了解國際新聞,互聯網逐步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媒人員需要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與習慣,不斷提升跨文化傳播能力,這樣才能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國際文化交流創造有利條件,對國際時事的報道也更加全面、公正與客觀。[4]
1.4 樹立媒介融合意識
媒介融合后,人們可以借助各種終端與網絡,獲取自身所需的新聞信息。進入融媒體時代,高校傳媒專業也要適時作出改變,保證將每個學生培養成復合型的傳媒人才,不是讓傳媒人員身兼數職,而是應該具備較強的媒介融合意識,可以有效使用采、編、錄、傳多設備。[5]在面對新聞信息時,傳媒工作者能夠借助電視、報紙等渠道,以文字、圖像和音視頻等方式呈現新聞信息,這樣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傳播新聞,人們對信息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
2 高校傳媒教育的現狀
2.1 專業定位過于單一
國內高校傳媒教育課程設置在教學內容上存在滯后性,傳媒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得到創新,僅僅為傳統傳媒教育。對高校傳媒專業來說,長期以來以培養紙媒人才為主,如報社記者、編輯人員等,而新媒體相關的人才培養則略顯不足,這樣高校傳媒教育改革將面臨巨大的阻礙。[6]此外,一些高校在傳媒教育改革過程中也認識到需要吸引一批優秀的教師,并增加資金投入用于改革,然而由于無法跟上傳媒行業快速發展的腳步,導致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很多弊病,難以真正達到社會要求。
2.2 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
長期以來,高校傳媒教育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反映在以下幾點:第一,傳媒專業教育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標準,教師單方面的知識灌輸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7]第二,教學方法顯得過于落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帶來了阻礙,尤其是在傳媒教育中,學生缺乏足夠的實踐訓練機會。進入全媒體時代以后,傳媒人才要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既要學好傳媒理論知識,對各項多媒體也要能夠熟練運用。但如果缺乏實踐訓練,就很難實現這個目標。當前國內很多高校在開設傳媒專業的時候,也打造了多媒體實驗室、平面媒體設計室等,不過因為缺乏系統、全面的講解,學生很難熟練操作各種先進的設備,在先進設備軟件技術應用上存在難度。[8]
2.3 課程體系交叉不足
由于國內高校傳媒專業定位不夠清晰,課程設置非常單一,與其他學科聯系不夠密切,無法體現學科交叉性特點,其中很多內容非常落后,也無法跟上當前傳媒行業發展的腳步。很多高校開設的傳媒專業課程與新聞學、新聞傳播等差不多,尤其是理論教學差異不大。[9]在高校傳媒專業課程中,文化產業課程為重點,屬于一個熱門課程,然而其中人文教育等課程內容較少,主要包括歷史、考古、建筑、文化保護等,也進一步反映了高校傳媒教育課程交叉的欠缺。
2.4 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國內很多高校在傳媒教育人才培訓體系上不夠完善,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大同小異,尤其是不重視對傳媒人才的個性化培養。人才培養標準固定不變,為傳媒專業學生的創造性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限制。我國高校傳媒教育發展僅僅是簡單地將傳媒理論知識傳輸給學生,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導致傳媒專業的學生很難跟上媒介發展的腳步。部分高校在設置傳媒專業課程的過程中,大多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傳媒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服務于自身的發展,很少關注傳媒專業學生在心理與就業等方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傳媒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很難順利就業,也無法有效激發他們的媒體創作熱情,無法為我國傳媒行業發展輸送優秀的人才。
2.5 缺乏雙師型與跨媒體師資
在高校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過程中,互聯網滲透到高校的方方面面,現有教育體制面臨著強烈的沖擊。很多高校出于辦學質量的考慮,對傳媒專業教師學歷要求不斷提升。然而,對高校已有的傳媒專業教師來說,不僅實踐經驗不夠豐富,也未掌握扎實的跨學科知識,這樣很難真正達到當前高校傳媒教育的要求。[10]傳媒專業教師能力的欠缺將給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帶來不利因素。很多高校也聘請了國內優秀主持人,如崔永元等,然而受到教師任聘體制的影響,基本上為高校向名人“借勢”,未能形成完善的專家名人引入高校的管理機制。
3 新時期高校傳媒教育改革路徑
3.1 順應媒介融合,明確培養目標
對高校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說,需要每個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理念,學習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能熟練操作多媒體設備。在融媒體時代,傳媒人才不僅要有較強的跨媒體能力,更需要在面對新聞事件后可以整理形成文字稿件,并將新聞發布在網絡上,制作成相應的視頻材料等。[11]傳媒專業學生畢業后需要在崗位上積極與他人合作,掌握豐富的經營管理知識,高校必須對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作出適當的改變。第一,高校傳媒專業教育中,需要提升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政治思想上保持堅定,不斷增強責任感,嚴格恪守職業道德。第二,高校在傳媒專業人才培養中要結合“媒介融合”提出的相關要求,不僅要為傳媒人才傳授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不斷提升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更應該加強通識教育,增強傳媒專業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并加強創新力等培養,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這樣高校傳媒專業教育目標才能順利實現,為社會輸送更多復合型的傳媒人才。高校傳媒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要轉變以往落后的教育理念,充分考慮到媒介融合為傳媒人才提出的要求,結合市場需求與變化,讓傳媒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與科學性。當然,高校也要在傳媒專業上作出準確定位,了解存在的優勢和不足,靈活確定傳媒人才培養目標。高校要考慮到實際條件,保證開設的傳媒專業與社會要求相符。
3.2 完善傳媒課程體系
進入全媒體時代后,傳媒專業教育理念發生了變化,這也加快了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步伐,必須適當增加與媒體融合有關的課程。在媒體融合浪潮下,高校不僅要強化學生的傳媒專業知識,也要讓學生了解與學習歷史、人文、地理和經濟等知識,促使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真正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傳媒人才。[12]當然,為了保證通識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在課程設置中需要關注傳媒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實際生活特點,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上加強創新,促使學生在面對通識課程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懂得要想成為優秀的傳媒人,必須具備較強的社會歷史感與使命感。此外,要發揮現有新媒體平臺的作用,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實驗課程模式。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要在以往專業上作出調整,保證實驗課程劃分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讓新聞、影視、編導等傳媒專業實驗課程實現有機整合。高校在傳媒教育中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讓各傳媒專業實驗課程實現交叉,這樣才能提升傳媒教育質量,讓學生真正成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傳媒人才。
3.3 構建校內實戰平臺
為了提升傳媒教育水平,高校要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實踐教學平臺,通過設置實驗室等方式,模擬實際工作環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然而,從實際工作來看,高校在建設實驗室時需要大量的投資,教學時利用率不高,難以提升教學效果。[13]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紛紛打造了傳媒專業校內實戰型平臺,如浙江傳媒學院打造出了傳媒學院實驗廣播電視臺,其節目內容包括《大學講壇》《大學城新聞》《校園訪談》《E-channle》和《青春影像》等。由傳媒專業教師完成節目的策劃、拍攝、編輯和播放等工作,同時學生也能參與其中,師生共同出謀劃策,既保證了節目播出質量,也讓學生熟悉了節目制作流程,鞏固了所學知識。此外,浙江傳媒學院也積極和社會欄目展開合作,如通過與浙江衛視的聯系,在學校演播廳進行《我愛記歌詞》等節目錄制工作,學生有機會參與進來,既開闊了視野,也提升了實踐操作能力。通過發揮校內實戰型平臺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綜合實踐能力,達到培養復合型傳媒人才的目的。高校要充分發揮實踐平臺的作用,在與社會媒體合作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實際工作氛圍,便于學生熟悉電視臺的工作情況。要想制作高質量節目,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所有的步驟,學生親身參與節目制作,感受到其中的嚴格性和殘酷性,并充分了解節目制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了解各種媒體的特性,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3.4 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
在媒介融合趨勢下,媒介存在形式、信息傳播方式、媒體間的運營模式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讓高校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等發生了變革。但高校傳媒教育很難真正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普遍出現了報考熱和就業難等情況,對此,高校在傳媒專業人才培養中,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進入傳媒行業,有能力開展傳媒工作。這要求高校在學科研究上充分考慮到傳媒行業需求,將傳媒專業的學生培養成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全能型人才。在傳媒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與傳媒業加強聯系,充分掌握現階段傳媒業的最新動態,如各媒體合作模式、傳媒單位經營體制等。[14]高校應該與傳媒行業主管部門加強聯系,廣泛合作,從而了解傳媒行業發展的最新情況,并獲取真實、完整的數據資料等。在雙方的合作過程中,高校專家可以只提供技術指導,保證媒體節目制作質量得到提升,能夠融入創新的元素;針對傳媒行業發展遇到的普遍性問題,能夠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形成經驗與資料總結。高校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能夠將雙方已有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互補優勢,這樣能夠為企業補充傳媒人才,高校也能保證傳媒教育質量,達到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目的,進一步縮小傳媒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
3.5 打造專業教師隊伍
高校傳媒專業教育要想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對此,高校必須加強對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培養更多雙師型教師,為全媒型傳媒人才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所謂雙師型教師,即跨專業、跨媒體的高水平教師,這對高校傳媒專業教育水平的提升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求傳媒專業教師加強學習,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加快自身轉型與提升的步伐。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存在教師教授的傳媒專業知識與時代發展脫節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傳媒專業教育要打破這個不利局面,就要為教師提供更多學習與實踐的機會,如外出學習深造,不斷提升傳媒專業教師課堂講授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提升實踐技能。此外,傳媒行業與多個學科聯系非常密切,高校傳媒專業教育中,要將校內已有教師資源進行轉化互補,促使教師研究能力不斷提升,從整體上保證教師團隊素質得到優化。[15]通過采取這種措施,學生能夠根據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講授,開闊自身視野,或者是高校聘請業界優秀的人士為傳媒專業學生講授,介紹實際案例等,讓學生對當前傳媒市場的動態認知變得更加豐富。
4 結語
在融媒體背景下,我國傳媒行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高校傳媒教育的改革步伐。對此,高校要結合形勢要求,充分認識到社會對傳媒人才的需求,對傳媒專業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作出調整,保證培養一批素質高、適應力強的傳媒人才。而高校也要結合融媒體特點,既要優化傳媒教育目標,也要引入更多的優秀教師,才能保證傳媒教育水平的提升,保證將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優秀傳媒人才。
參考文獻:
[1] 石蒙蒙.全媒體生態視閾下地方高校傳媒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教學研究,2019,42(06):34-38.
[2] 張弛.慕課在高校傳媒教學中的課程建設和應用[J].記者搖籃,2019(11):12-13.
[3] 李姍姍.融媒語境下高校傳媒專業教學改革路徑探索[J].傳媒論壇,2019,2(20):92-93.
[4] 張恒山.媒介融合業態下高校傳媒藝術教育改革探索[J].藝術教育,2019(10):132-133.
[5] 王妍.現代化高校傳媒教育的探索與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8):240-241.
[6] 王婷.高校傳媒教育發展危機與教學改革路徑初探[J].傳媒,2019(07):85-87.
[7] 彭翠,彭煥萍,黃斌.傾聽與變革:關于普通高校傳媒教育的再思考[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8,33(05):89-92.
[8] 劉峰.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研究[J].傳媒,2016(22):68-69.
[9] 楊松松.新媒體傳播形式下高校人才培養研究[J].新聞傳播,2018(20):40-41.
[10] 孫凱華.全媒體時代高校傳媒教育模式探究[J].新聞世界,2018(05):80-82.
[11] 何海翔.全媒體時代高校傳媒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7(06):131-134.
[12] 孫喜杰.“互聯網+”背景下地方高校傳媒專業實踐教學的轉型發展之路[J].文教資料,2016(25):153-154.
[13] 王娟.地方高校傳媒教育現狀及問題調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14] 黃偉.融合媒體時代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3.
[15] 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夏夢嬌(1990—),女,四川宜賓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影視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