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瀾
摘 要:文章根據“能動育人”理念,借助“木桶效應”的“短板”“長板”之說,以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為例,重點論述教師在面對“問題學生”時,應當滿懷愛心,并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幫助他們揚“長”補“短”,達成“能動育人”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短板;長板;揚長補短;能動育人
“能動育人”源自能動反映論。指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能動反映論認為思維與存在不是直觀的、消極的反映,而是具有人的意識傾向的創造性與能動性反映。主觀能動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特點。能動育人強調教育者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受教育者,既要看到他們的“短處”,也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采取恰當的方法,使之“揚長避短”,以達成“點石成金”的“能動育人”作用。
本文將重點論述教師在面對“問題學生”時,應當滿懷愛心,如何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幫助他們揚“長”補“短”,達成“能動育人”的教育效果。
一、 接納學生的“短板”
“短板”源自“木桶效應”,也稱為短板效應,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最早提出,原意是說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要增加木桶的整體容量,不是加長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努力依次補齊最短的木板。該理論現在被廣泛運用于教育教學之中,所謂“長板”與“短板”,既指一個班級中的“優生”和“差生”,也指個體學生身上存在的優點和不足。2001年《北京青年報》報道:我國的3億多中小學生當中,有5000萬是“差生”。5000萬它相當于1個法國、10個瑞士、100個盧森堡的人口。今天,這個數字恐怕要翻好幾倍,學習困難的學生普遍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
曾經,有一個叫文豪的孩子,所有的課都不聽,課堂上完全不受控,時不時地發出尖叫導致老師沒有辦法上課,但孩子的智力是沒有問題,就是行為習慣差。為此,全年級的老師一起專門為這個孩子召開單獨的家長會,老師們告訴家長覺得他的孩子應該去特殊學校,家長很無語,老師們也很無奈……。同學們都覺得他是另類,因此他沒有朋友。
剛開始,我的音樂課他也一樣不受管束。我告訴其他同學,幫助他最好的方法就是,當他發出任何與課堂無關的舉動,我們一定要裝作沒有看到,沒有聽到,這就是對他最大的幫助,并且能保證我們課堂不受到影響,這樣的方法基本保證了周圍的孩子不受到他的影響,因此,他的行為沒有大面積地干擾到我的課堂,于是,我先沒有太過去約束他或者批評他,因此,他對我不反感。一天上課,他依然趴在地上盤弄他一地的東西,不知過了多久,也許是孩子玩累了,我突然發現他回到凳子上坐了一瞬間,我立刻抓住契機故作驚訝地說:啊,你也可以在凳子上坐喲,同學們,給他掌聲。在熱烈的掌聲中,他扭扭捏捏地堅持在凳子上坐了2分鐘,便又開始玩自己的……。第二節課一開始,我便說:文豪,上節課你已經能夠坐2分鐘,如果這節課你能坐5分鐘,你就可以得到老師獎勵的成功幣(學校推行的一種可以到成功銀行兌換禮物的一種幣),到4分鐘的時候,其實他已經堅持不住了,我立刻對全班同學說,文豪已經堅持了4分鐘了,他馬上就要成功了,同學們,給他掌聲并監督他能不能堅持最后一分鐘,在大家的監督下,他很艱難地堅持到了5分鐘,于是,在全班同學的掌聲中驕傲地領走了這來之不易的成功幣,后來聽他的媽媽說,這是他當小學生半年來第一次得到了成功幣,回家炫耀了好久,興奮得睡不著覺。后來,他可以堅持8分鐘了,10分鐘了,15分鐘了、20分鐘了……,每次,只要他進步一點點,我都特別夸張地表揚他,即使某一節音樂課他表現不怎么好了,我也不說他做得不好或者退步了,而是告訴他這節課好像進步小了一點,要加油喲!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他成為我的課堂上最乖的孩子,全班同學都公認他是音樂課上表現最好的孩子,同學們甚至說他只有音樂課才聽課,這也無形地給了他另一種“壓力”,就是必須保住好不容易贏得的被大家認同的“優秀”。后來學校領導讓我在全年級分享對這個孩子的管理經驗,我簡單地告訴大家:如果一定要說經驗,那就是當所有的老師都在發現他缺點的時候,我發現了他瞬間的進步;當各科老師都在批評他的時候,我讓他在我的課堂上有了地位,并讓這種“地位”成為讓他變得“優秀”的動力。
如果孩子真的沒有我們期待的優秀,與其跟他“死磕”,不如先放下或者降低對他們的標準,保護他們的自信心,不要揪住他們的問題不放,成才成人的方式很多,成績不好也許并不影響他將來的幸福生活,并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優秀的公民。不要把孩子的問題赤裸裸的曝光于天下,讓他們從無地自容到習以為常,讓他們把被批評、被邊緣、被瞧不起成為一種習慣,那是多么可怕的一種傷害。當然,成長方式中有“置死地而后生”之說,但有這種承壓能力的“問題學生”可能只有1%,99%就可能真的被“置死”了。因此,我們需要心懷慈悲,給“問題孩子”留條“生路”,因為我們都不是最優秀的那個。假如那個并不優秀的孩子就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呢!所以,作為老師,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憐惜,多一點寬容,你的寬容也許就是一種成全,是一種保護,成全了孩子的自尊、自愛;保護了學生的自信、自強;成就了自己的成長、成功。
二、 發現學生的“長板”
俗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老師們認為最“差”的學生,也一定有自身的優點——“長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發現“差生”身上的“長板”,并以此激活他們心底的自信,激勵他們一點一點地成長和進步。我在音樂課上經常強調,好孩子的標準很多,成績好固然值得表揚,但品德好一樣是好孩子,音樂課不用成績來評價大家,唱得好、跳得好、奏得好固然好,但如果你站得直、坐得端、積極參與小組活動、主動參與表演等等都一樣是好孩子。
晨曦,是我一年級教過的一個小男孩,是老師公認的一個“問題男孩”,別的學生家長也經常投訴他,關鍵他自己的家長也不配合教育,他非常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同,因此每次和同學發生矛盾,他總結強詞奪理覺得要辯論個輸贏,覺得都是別人的問題。因此他這一個習慣卻造就了他一張能說會道的嘴。于是音樂課上,我經常在作品分析的時候,有意給他足夠的空間和平臺表現他的能說會道以及獨特的見解,讓他自信心大增。因此,音樂課雖然有時也會管不住自己,但基本不會成為課堂上的大問題。雖然我已經不教他了,但他經常回來我的辦公室找我聊天,一天,他來到我辦公室說:江老師,你是最美的音樂老師……。面對這么多的同事,我假裝不經意卻又帶真誠地回答他:江老師不是“最美”的音樂老師,江老師是“最老”的音樂老師,因為江老師是音樂科組歲數最大喲。他晃了晃腦袋,然后回答:那就是心靈最美的……,當時,辦公室的老師們都驚呆了,一個老師說,“這孩子,情商也太高了吧!”這時,我故作驚訝又玩笑似的問:心靈美你也看出來了?你是怎么看出來的?他想了想說:你習慣好;你的音樂課好玩;我再問“還有呢”,他回答道“你不罵我們……”看著他頭頭是道地列舉著我的好,我想這就是“慈”與“悲”的意義和效應,原來孩子們心中最美的老師就是不罵他們,孩子們的要求其實很低。孩子在老師朗朗的笑聲中離開了辦公室,但孩子童真童言的話卻給老師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敬其師而信其道”,在孩子接受你之后,課堂上的紀律自然就會好很多,教育是最需要慈悲之心的事業,所謂慈是給予快樂,悲是拔出痛苦,慈悲之心是教師專業素養的根本,所以修煉自己美好的心靈,從心懷慈悲開始,以慈悲之心去善待學生,成就的不僅是學生也是教師自己。
三、 揚“長”補“短”
彼得的“木桶效應”是在提醒管理者應當關注團隊中的“弱者”,要么淘汰“短板”,要么補齊“短板”。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做的只能是“取長補短”“曲線育人”。學生作為發展的個體,“長”“短”之間可以轉換和相互促進的,只要我們可以做到放下或者淡化學生的短板,善于發現學生的長板,再采取“揚長補短”的方法,就一定能夠一點一點地幫助學生補齊“短板”。換言之,如果我們的老師能夠換個角度思考,不要總是盯著學生的問題,要善于尋找孩子身上的論是品德、習慣、還是其他能力中的優勢,加以放大培養,讓孩子在另一個領域獲得成長,獲得自信。這樣也就達成了“揚長補短”的教育效果。
在我的教學班中有一個叫修賢的男孩,是讓所有老師都頭疼的孩子,上課插嘴,從來不聽講,完全沒有規矩,關鍵是還會影響整個課堂的秩序,所有老師都不知道怎么辦,他的爺爺需要經常來陪讀。一次歌唱小測驗,我發現他的音準還不錯,我特意放大這一優點,讓他在全班示范演唱歌曲后,獎勵他一個最大面額的10元成功幣,并當著全班跟他約定,這個成功幣要在他能堅持5節課不違反音樂課的紀律才能去兌換禮品,在全班熱烈的掌聲中,孩子接過鮮紅的10元成功幣,一臉的得意和驕傲,也許當小學生以來,他還從來沒有這么“得意”過。一節課過去了,兩節課過去了……,其實在約定五節課中他也偶爾有退步的現象,我有意降低標準,讓他如愿地兌換到了禮物,這時我抓住契機和全班同學一起再跟他約定,如果他能再堅持3節課,便可以再獲得一枚10元的成功幣,他一想,上次要堅持5節課,這次只要3節課,這次好像容易一點,劃算一點,于是信心滿滿地當著全班同學說:我可以做得到……,根據這個孩子的個性特點,我得降低一點要求,讓他覺得這次比上次更加容易摘到桃子,他才可能愿意繼續參與。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孩子已經不是課堂上的麻煩了,他也能其他同學一樣上課認真聽講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他也得到語文、數學、英語老師的表揚,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他覺得做好孩子好像也沒有這么困難了,因為,他已經養成了上課聽講的好習慣了。
參考文獻:
[1]何春俠.巧用“心理效應”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1).
[2]管建剛.一線教師[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