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
【摘要】在高層建筑工程建設中,做好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能夠保障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基于此,本文詳細闡述了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測溫養護、大體積混凝土專項施工這幾項高層建筑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環節,希望能夠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高層建筑;基礎底板;建筑施工
基礎底板是指位于建筑物墊層以上的鋼筋混凝土板,起到了幫助建筑物基礎承受上層荷載的作用。由于高層建筑物所需的基礎底板規模較大,所以施工者必須采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來完成高層建筑基礎底板的建設,因此,施工者要深入分析該項施工技術,優化高層建筑基礎結構的施工效果。
1、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
1.1泵管布置
為了縮短混凝土的到位時間,保障其質量,施工者需要采用泵送的方式,將大量的混凝土迅速送至模板中,提高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質量。在此過程中,施工方需要先做好泵管布置工作,使大體積混凝土泵送環節得以順利進行。在泵管布置操作中,施工者需要盡量減少短管、彎管的使用量,以免在泵送過程中出現混凝土溢出或堵塞狀況,同時,將管路支撐物與管卡水平方面的距離保持在100mm或100mm以上,并將兩者與地面的距離也控制在100mm或100mm以上,增強管路連接的可靠性。此外,為了防止泵管的振動影響基礎底板鋼筋結構的穩定性,施工者不能使泵管與鋼結構直接接觸,應當在兩者之間用輪胎、木塊等能夠起到緩沖作用的物體隔開。
1.2泵送操作
在泵送操作中,施工者首先要通過泵送清水,來濕潤泵送管路,之后將與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漿放入設施內進行泵送,使泵送管路達到標準的潤滑度。 其次,采用慢速的方式泵送混凝土,待確認泵送運作無問題后,開啟正常速度。在此過程中,施工方要注意,混凝土在斗內的高度應當高于筒口100mm,低于料斗口150mm,保持整體管路、設施的合理、順暢運作。如果在長管道泵送中途需要停歇20min以上,施工者就要每隔5分鐘開泵一次,以免造成堵塞。最后,泵送完畢后,施工者需要以先遠后近的循序超出泵送設施,并按照不同規格,分別堆放泵管。
2、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
2.1分層澆筑
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需要采用分層的方式,來保障底板的整體性和使用性能。在此過程中,施工者最好采用自然流淌的方式,分兩層來進行基礎底板的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并將每層的澆筑厚度設置在40~50厘米左右。在澆筑期間,施工者應當時常檢查預留孔洞、模板、預埋件等澆筑預留空間和設施是否存在移動、漏漿等問題,如果發現存在上述情況,施工者就要及時上報、處理,并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修整處理。此外,為了保證澆筑標高控制效果,施工者還需要采用彈線的方式,在墻、柱鋼筋上做出50cm或100cm的標志線,提高分層澆筑施工的準確性。
2.2振搗
振搗作為澆筑施工中的一項關鍵技術環節,能夠確保混凝土澆筑的均勻性,減少麻面、氣泡等問題出現的幾率。一般來說,振搗技術主要分為兩個類型,即交錯式振搗技術和行列式振搗技術,施工者應當選取其中一個類型的施工技術,來落實振搗操作,并嚴禁將兩者混用,以造成漏振問題。在振搗過程中,施工者需要將振搗棒插點之間的距離保持在40cm~55cm的范圍內,并待混凝土表面不再出現高度明顯下沉、氣泡等現象之后再停止振搗,一般來說,此過程所需時間通常為15~30s。此外,施工者還要注意,應該將振搗棒垂直于表面插入,禁止采用斜插的方式,并且要避開混凝土中的鋼筋結構,優化施工技術的落實效果。
3、混凝土測溫養護施工技術
3.1測溫
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高層建筑基礎底板的建設規模較大,混凝土結構經常會出現內外溫差現象,如果不能將溫差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就會造成底板質量下降的問題,因此施工者在澆筑施工完畢后,需要落實大體積混凝土測溫技術,有效把控基礎底板內外溫差,保障施工效果。在測溫中,施工者需要采用φ15mm的鍍鋅鋼管作為測溫管材,并向其中注入適量機油,埋設焊接在承臺附加筋處,待到混凝土達到30%的強度標準后,每4h進行一次測溫,連續測溫5天,如果溫差超過25攝氏度,就要及時采取降溫措施,將混凝土基礎底板的溫差保持在標準范圍內,深化施工技術的落實。
3.2養護
養護施工技術作為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的重要保障,施工方應當嚴格按照現行的規范和要求,來完成混凝土基礎底板養護,增強基礎底板的使用性能。在養護過程中,施工方需要在澆筑結束后的12h以內,進行澆水養護操作,并持續養護14天以上,待到混凝土強度達到1.2PMa之后,才能上人上物。在此過程中,施工者要用塑料薄膜覆蓋在底板混凝土結構上,而且要持續觀察混凝土的狀態,并隨時進行澆水養護操作,同時,施工者應注意,不要過早拆除豎向模板,以免降低混凝土成型效果。
4、其他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專項施工技術
4.1溫度控制措施
在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中,溫度控制技術作為其中的專項施工技術,施工者務必要做好技術的落實工作,保障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效果。在溫度控制技術中,為了將混凝土內外溫差控制在25攝氏度以內,施工者必須要做好儲罐溫度的控制措施,避免出罐溫度過低,影響基礎底板施工質量。此外,在基礎底板底層澆筑完畢后,上層澆筑之前,施工者要盡可能地促進底層熱量散發,減少內外溫度差以及溫度差造成的應力。在表層的施工中,施工者要控制表面散熱速度,并采用塑料薄膜覆蓋的方式,來保持表層混凝土的溫度和濕度,縮小內外溫差,增強基礎底板的質量[1]。
4.2泌水、表面處理措施
在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很容易出現泌水、裂縫的問題,因此,施工者需要采取專項處理措施,來提升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水平。在處理技術中,施工者需要在后澆帶的排水溝內設置集水坑抽出基坑,來及時處理振搗過程中上涌的泌水,同時,做好混凝土的收頭處理,降低表面裂縫出現的幾率,優化基礎底板的性能。在此過程中,由于大體積混凝土在泵送過程中留下的表面水泥漿通常較厚,所以施工者需要在澆筑高度到達頂面后,要立刻按照標高進行刮平、壓光處理,使施工初期產生的收縮縫能夠得到及時的填補,優化專項技術的落實效果[2]。
結論:
綜上所述,有效應用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可以提升高層建筑施工水平。在基礎底板建設中,施工者利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能夠保障混凝土的質量、提高澆筑施工的準確性、優化基礎底板的使用性能、提升底板施工水平,從而增強高層建筑基礎底板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斌.高層建筑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J].居舍,2020(07):54.
[2]張甫.高層建筑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J].價值工程,2020,39(02):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