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迪
[摘 要]當前,美國重回貿易保護主義和重商主義的老路,將對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對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錯綜復雜,既有貿易、投資、知識產權等經貿因素,亦內含美國對于中國崛起的憂慮與恐懼。中國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和嚴峻性有充分的研判,在堅持多邊貿易體制的同時,亟須深化國內經濟改革和擴大內需市場以改善中美經濟非對稱依賴關系。
[關鍵詞]國際貿易;貿易保護主義;多邊貿易體制
[中圖分類號] F74?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05-0016-05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has returned to the old path of protectionism and mercantilistism, abandoning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and turning to 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s, which will have a broad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The causes of the trade war are intricate and complex. They include trade, invest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other economic and trade factors, as well as American worries and fears about rise of China. China has fully studied and judged the long-term, complexity and seriousness of the China-U.S. Trade friction issue. While adhering to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it is urgent to deepen domestic economic reform and expand the domestic demand market to improve the asymmetric dependence of the China-US econom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ism;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一、美國對華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背景
當前,美國政府倡導“美國優先”,推行以“公平貿易”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使得國際貿易局勢愈加嚴峻。中美作為全球經濟體量前兩位的大國,雙邊經貿關系的走向影響當前世界經濟格局。從美國對華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動機來看,背后有著深刻的經濟和政治背景。
(一)經濟層面
1.美國單方面認為對華貿易存在巨額逆差
中美兩國在經貿領域摩擦不斷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國認為中美雙邊貿易赤字不斷擴大。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17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3372億美元,約占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總額的59.3%。美國貿易赤字原因很復雜,但核心原因并非是中國造成的,而是由于美國長期以來的宏觀經濟政策、產業結構、國際貿易分工所導致的。另外,美國所統計的貿易赤字也和統計方法、兩國經濟水平差距導致的勞動成本差異、美國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等因素有關。美國政府認為對華貿易逆差主要表現在貨物貿易上的逆差,但在服務貿易領域,處于逆差地位的實際上是中國。事實上,由于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為美國的金融、教育、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增長空間,也同時塑造了中美在雙邊經貿領域極強的非對稱相互依賴性和互補性。
2.美國制造業外流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由于新技術革命以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以美國傳統工業城市為代表的制造業開始衰退,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占美國GDP的比重呈逐步下滑態勢。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承接了來自美國的大量制造業產業。美國政府特別是工會組織認為中國導致了美國制造業就業機會的流失。
美國仍是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惠國,美國國內受益者主要是以資本密集型為代表的大資本家和上層精英,而由于國際經濟要素轉移導致的美國制造業空心化,使得中下層的勞動者收益甚微。所以經濟全球化被美國歸結為導致美國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和收入停滯問題的直接原因。
(二)政治層面
有美國學者認為,雖然美國制造業產值沒有下降,但國際貿易確實導致一些美國就業崗位流失,從2000年至今,美國國內已經減少了大約500多萬個工作機會。但問題在于,自由貿易與國際貿易分工并非美國國內工作機會減少的最主要原因。根據統計,貿易導致的工作機會流失只占總體流失量的13%,剩下88%的工作機會則是被自動化所取代和國內其他原因導致的,與對華貿易無關。
事實上,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更多源自國際政治角力的考慮。隨著中國等新興國家在政治、經濟及軍事方面影響力與日俱增,美國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對既有國際秩序特別是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塑將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統計顯示,中國的經濟總量雖然僅約為美國的63%,但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為6.9%遠高于美國的2.3%,中國的經濟規模和實力超越美國只是時間問題。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反映了其對中國崛起的焦慮,這種焦慮局面的背后是美國確保自己地位、遏制新興大國的心態。
自二戰后美國一直是國際政治、經濟霸主,對新興國家崛起尤為敏感警惕。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對華政策,不會只限于保護美國國內市場和平衡對華的貿易逆差等經貿領域問題,同時也構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部分。美國《2018年總統貿易政策議程及2017年度報告》指出,美國將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作為貿易政策的一部分,以此來保護美國的國家主權和經濟實力。可以說,不論是美國退出TPP,還是中美之間的經貿、科技領域的摩擦,都是美國用以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
美國國內逆全球化思潮的涌動是美國國內階層流動僵化、收入分配嚴重不均等社會經濟問題激化的產物。美國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在過去一輪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地減少,全球價值鏈的形成使得美國產業轉移成為較為關注和敏感的問題,特別是美國民眾中低收入階層,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美國產業結構變化。但事實上,全球化的貿易沖擊沒有減少就業而是改變了就業,反而使美國的產業鏈逐步升級,問題的關鍵在于美國政府產業政策的缺失和調整,將中國等國家塑造成加害者或剝削者的形象,以此來轉移國內矛盾。
二、美國實施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
(一)推行“公平貿易”政策
美國《2018年總統貿易政策議程及2017年度報告》指出美國應積極推行“公平貿易”政策,以應對他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目前中美雙邊經貿關系形勢復雜緊張主要就是美國鼓吹的“公平貿易”政策直接導致的。由于美國政府認為美國對華的貿易巨額逆差是因為中國的“不公平貿易措施”所致。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公平貿易”政策,已經轉化為美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工具。
美國所謂的“公平貿易”選擇性地忽略不同國家在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上的差異,以單邊貿易制裁和政治、外交手段作為威脅,要求他國“對等貿易”。但這種“公平貿易”實際上是簡單粗暴的“對等貿易”,并不符合現行多邊貿易體制的思想。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普遍都認為自由貿易、跨國投資和生產技術的進步與擴散可以提高國際分工效率,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但美國推行的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帶有明顯經濟民族主義的逆全球化傾向和濃重的重商主義色彩。
(二)對華貿易摩擦加劇
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宗旨是以成員間開放、平等、互惠為原則,擴大成員間的貨物和服務貿易,力求發揮市場經濟的力量,建立和完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進程。而美國推行的所謂“公平貿易”政策,依靠各種單邊主義措施,特別是以各種非經濟的手段,尋求國際貿易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導致貿易摩擦。例如美國著名的232調查、201調查與301調查就是典型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工具。這些工具雖然法律功能不同,目的指向卻很統一。從效果上來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實施的301調查主要作用是擴大美國出口市場。而美國商務部的232條款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201條款則是通過“保護國家安全”和“保障措施”的方式對美國國內產業進行保護,避免外國優勢產品的競爭。因此,從總體來上看,這些貿易政策工具的共同目的為美國國內的特定產業提供保護,維護“美國優先”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在世貿組織的規則下,進行對外出口和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經濟建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政府多次指責中國利用世貿組織體系獲得了不公平利益。美國2017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指出,美國應積極促進現行多邊貿易改革,特別是要將推進世貿組織改革作為優先,以提高保世貿組織裁定“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效能。
世貿組織是當今多邊貿易體制的核心,而爭端解決機構(DSB)則是世貿組織組織發揮功能的重要保障,世貿組織改革已經是各個貿易大國的共識,但美國推進世貿組織改革的方法卻是的單邊主義,這些均體現了近年來在中國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國實施“美國優先”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轉向。
三、美國對華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與兩國國內的政治、經濟背景緊密相連,特別是在脫離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解決中美貿易問題的情況下,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往往會衍生出兩國的政治和外交摩擦。本文從中美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的發展以及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影響三方面進行論述。
(一)誘發中美全面經濟戰風險
“公平貿易”政策作為美國政府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工具,極易引發中美全面經濟戰風險。回顧中國貿易戰的部分事實:2018年4月3日,美國宣布了對來自中國的1300多項商品加征關稅,次日,中國方面就對此作出了回應,針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零組件、化工品、煙草、棉花等14類106項商品在現行稅率基礎上加征25%的關稅,4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繼續研究是否對中國商品追加1000億美元的額外關稅。2018年5月19日,中美發布聯合聲明,同意繼續保持高層溝通,積極尋求解決關注的經貿問題,中美貿易戰得到階段性緩解。然而中美聯合聲明僅過了10天,美國就宣布將繼續推進加征關稅計劃。2018年6月15日,美國宣布進一步對來自中國的1102種產品征收25%額外關稅,次日,中國迅速作出反擊,宣布對美國商品加征總額約500億美元、稅率為25%關稅。7月11日,美國政府繼續加碼,宣布對中國約6000多種商品加征10%的關稅。
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最后可能存在升級為包括金融戰在內的全面經濟戰的風險。事實上,美國并非僅僅針對中國一國,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同樣也對歐盟、加拿大等國的自由貿易造成了嚴重損害,導致這些國家采取相應的關稅措施作為反制,使得整個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面臨困境,中國是歐盟和日本的進口最大貿易伙伴,歐盟和日本等其他貿易伙伴的困境更加深了中國對外經濟的系統性風險,中國將面臨更大的外部經濟壓力。
中美經貿關系作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對中美政治和外交關系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穩定作用。而美國對華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作法以及中美貿易正面交鋒已經對中美的戰略耐性提出了更大的考驗。當前,美國政府已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者,這使得中美合作恐將更加困難。中美經濟和貿易問題向政治化、安全化轉向,美國政府做出重大讓步的可能性不大。中國則將對美貿易問題與國家安全、發展利益以及國家尊嚴等相關聯,再加上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也降低了中國在貿易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的可能性。
中美之間在貿易摩擦的“溢出效應”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等領域。美國國內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進一步推動了“新型中國威脅論”的滋生。按照目前的經濟形勢,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實力提升仍然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也必將超越美國認定的“GDP60%的紅線”,由此,中美關系將變得更加微妙和復雜。
(二)世界多邊貿易體制被邊緣化風險
美國使用單邊貿易措施解決本國的貿易問題的做法,存在的一大副作用就是將現行的多邊貿易規則架空的風險。正如美國《2018年總統貿易政策議程及2017年度報告》所指出的,多邊機制在解決貿易爭端方面有自己的優勢,但這些機制所制定的相關義務應該得到美國人民的同意,否則就不應是強制性的機制。因此,美國的國家貿易政策應該有力地維護國家主權。
美國政府促進在協議成員國間內部貿易更加便捷和自由,但如果締約國對協定以外國家的市場開放水平仍然保持不變,那么非協定締約國在締約國的市場競爭中將更加困難,國際貿易的自由度不增反降。因此,我們也應看到雙邊貿易協定的另一面:首先,雖然雙邊貿易協定締約國之間的國際貿易自由化水平會得到提高,但對于非締約國來說,想進入該市場將變得更加困難。從這個角度分析來看,雙邊貿易協定因為其自身蘊含的排他性與歧視性,一定程度上與多邊貿易體制所倡導的非歧視性、公平競爭、降低貿易壁壘等原則大相徑庭。其次,過度發展雙邊和區域性貿易協定也會使得國際貿易更加復雜化,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相互交叉,使得一個國家必須遵守各種不同的雙邊貿易規則,其后果必然導致貿易成本的增加;同時,各種復雜的雙邊關系使得各國之間的相互利益糾纏進一步加深,加大了在多邊層面上協調制定新多邊貿易規則的難度,必然導致把各國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更有成效的雙邊貿易協定談判上,最終導致非歧視性貿易自由化進程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四、中國應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對策
(一)堅持多邊貿易機制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世界貿易組織作為國際經濟秩序治理最重要的“穩定器”,對促進全球資源自由流動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框架下,成員方依法可采取磋商、成立專家組、上訴等方式,將國家間的貿易摩擦控制在經濟領域內,避免了貿易爭端的泛政治化。從這個角度看,世貿組織特別是爭端解決機制的存在對單邊貿易保護措施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中國仍應在積極推進世貿組織改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處理中美經貿問題,并按照世貿組織規則開展經貿磋商。
中國可以利用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世貿組織部長會議、G20等形式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和平臺來捍衛全球多邊體制,反對單邊主義。例如2017年世貿組織第11屆部長級會議簽署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宣言》重申了多邊貿易機制是面對國際貿易的機遇和挑戰的最佳應對之策,堅決維護多邊貿易機制至關重要。
(二)改善中美非對稱依賴關系
中美經貿關系發展主軸不應局限在雙邊貿易赤字問題,而應著眼于如何尋求中美未來經貿的發展新空間,逐步消除中美雙邊貿易的結構性矛盾。中美兩國作為世界最大和第二大的經濟體,同時中美兩國國內的產業經濟結構存在巨大差異,潛在的合作領域還有很多,雙方應該積極擴展經貿合作領域,同時也為在客觀上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的增添動力。
中國應加快經濟體制改革,著力平衡對美國金融市場和消費市場的不對稱依賴,可以在一定程度縮減中美貿易順差。為此,一是充分發揮亞投行等多邊開發投融資體系的作用,完善投資擔保機制和資本項目的外匯管理機制,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特別應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大對外投資;二是應特別關注對內需市場的開發,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摩擦頻發的當下,促進和擴大國內市場應該成為今后中國經濟成長的戰略重點;三是目前美國在金融、教育醫療等第三產業對中國市場仍具有相當的優勢,中國應推進金融業改革,促進中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價值鏈提升;四是中國雖已通過了《外商投資法》但該法并未對國家安全審查等制度作出具體安排,在開放市場、保障國家安全的同時,也可以利用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對本國的幼稚產業和敏感行業進行充分的保護。
事實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對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外資企業完成的。如果中美貿易摩擦升級,與中國產品供應鏈相連的國家也將受到拖累。所以站在這些跨國公司的角度來看,他們也不會希望美國對華采取過度的貿易保護措施。
其次,從美國國內的角度看,貿易保護主義和對既有國際經濟秩序的破壞會對美國內貿易利益進行再分配。據統計,2014年到2017年美國大豆種植有10個州生產總量占全美的95%,中國作為美國大豆最大的出口國,美國政府的做法已經在美國各農業州的內引起了巨大的反彈聲浪。
五、結語
美國貿易政策調整,對華貿易政策轉向,我們要對中美貿易爭端長期性、復雜性和嚴峻性有充分的研判,同時應積極尋求中美之間的對話協商,堅持發揮中美經貿的壓艙石作用。同時堅定不移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構建更加開放和自由的貿易格局。
[參考文獻]
[1] 李楊,孫俊成.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基于政黨政治的研究視角[J].美國研究,2019,33(3):43-59,6.
[2] 張曉通,Ethan Robertson.特朗普經濟外交思想與實踐:重返經濟民族主義[J].邊界與海洋研究,2017,2(4):80-90.
[3] 石靜霞.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的危機與改革[J].法商研究,2019,36(3):150-163.
[4] 360金融PPP研究中心.貿易戰完整時間軸(附簡評)[EB/OL].[2019-10-10]http://www.sohu.com/a/246442829_718262.
[5] 黃河,趙麗娟.多邊貿易體制的嬗變與亞太經貿一體化的路徑選擇[J].太平洋學報,2019,27(5):82-91.
[6] 黃河.貿易保護主義與國際經濟秩序[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第36卷(3):62-70.
[7] 張茉楠.開啟中美經貿新模式與減少中美貿易摩擦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7(6):99-104.
[8] 張蘊嶺.美國亞太區域經濟戰略解析[J].美國研究,2017,31(1):9-20.
[9] 呂乃基.特朗普當選:全球化轉向第二只靴子落地[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2):111-119.
[10] 李楊,孫俊成.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基于政黨政治的研究視角[J].美國研究,2019(3).
[11]王歡星.美國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成因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8(11):18-20.
[12]劉慧,項衛星.全球金融危機后的中美經濟關系:基于中國崛起的考量[J].亞太經濟,2019(4):13-20,149.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