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
[摘要]“精準供給”和創新創業教育兩大戰略相結合,理清“精準供給”和創新創業教育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在創新創業文化和理念、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創新創業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共享和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在“精準供給”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策略。
[關鍵詞]精準供給;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04-0126-02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precision suppl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larifies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 of "precise suppl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precise supply" In the context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ies, universities apply these feasible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Precision Suppl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一、“精準供給”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一)高等教育“精準供給”的含義
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根本上解決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結構性矛盾,其根本目的是實現“精準供給”。“精準供給”中的“精”強調在適應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的前提下,堅持效率優先,突出質量理念;“準”則側重教育結構性改革,突出和諧和發展的理念,“精”“準”結合,培養滿足國家戰略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實現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目標。
(二)“精準供給”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交互作用分析
1.“精準供給”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發展
來源于經濟結構性改革的“精準供給”具有極強的能量和引導作用,勢必會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持續推動政府出臺創新創業新政策,引導創新創業教育的各類主體更新觀念,促進多方資源整合、創新管理理念和運營方式,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和共享平臺,促進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實現創新創業的聚合效應和倍增效應,進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對“精準供給”的反作用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提升高校教育供給的創新性和創造性,也為高校實現“精準供給”戰略目標提出新的戰術方案,更為高校構建明確可行的發展愿景。高校以創新創業戰略為指導進行教育改革,從高校的辦學定位和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教學開展方式、就業指導等基本教學問題出發,改革教學模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3.“精準供給”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創雙輪驅動力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強調,創新驅動的實現需要堅持雙輪驅動。在創新創業教育推進進程中,雙輪驅動就是堅持高校和學生兩個輪子同時驅動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盡快實現多元化、融合性和可持續發展。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問題分析
(一)創新創業理念有待進一步深化
一是尚未形成多元、兼容、發展的創新創業文化和全員支持創新創業的理念。二是支持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企業資源共享、校園文化構建和家庭氛圍沒有形成,這直接導致學生可以享受的物質支持少,各方主體抵御創業失敗的抗挫折能力較差。絕大多數學生所在家庭的就業擇業觀念仍然偏向傳統,尚未深入分析自主創業的優勢和需求。三是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沒有融入學校發展戰略和校園文化,導致學生在整個大學教育階段失去了創新創業的激情。
(二)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單一
部分高校建設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大同小異,基本上采取“必修課+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并未真正與本校特色相結合,其短板主要有教學目標和定位不準確,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忽視實踐教學過程管理和效果,高校創建創新創業教育場地實際使用效率低。
(三)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難以形成共享優勢
一是校內、校際資源儲備不足、整合不夠,尚未搭建資源共享平臺。二是政府支持政策難以落實,政策的上傳下達不暢通。三是社會、企業和學校三大主體的深度合作機制尚未形成,社會和企業參與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動性不強,各方主體無法進行資源共享、深度合作和“一條龍”服務。四是政府、企業、社會和各類平臺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很多有市場前景的創新創業項目或創意無法實施。
(四)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技能缺失
多數高校目前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部門剛剛成立,兼職教師比例較大,這些教師創新創業實戰經驗匱乏,又由于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授課過程照本宣科,教學能力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才會有所提升。創新創業各方面主體深度融合不夠,保障不足,所以教師隊伍以自有教師為主,外聘的具有豐富經驗和操作能力的創新創業教師比例少,作用差。由于創新創業的戰略地位已經確定,各高校均高度重視,逐漸開展工作,因此任務繁重,但是各類物質和制度保障卻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創新創業教師隊伍技能的提升。
三、“精準供給”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路徑選擇
(一)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高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應該以“精準供給”為發展目標,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學校的發展優勢相結合,準確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趨勢與規律,不斷改進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推動創新服務產業的轉型與升級,進而滿足社會的多元化需求。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在知識傳播和技能訓練中實現價值引領和思想引導,在價值引領和思想引導下傳授知識、提升技能。構建全員、全課程創新創業格局,將創新創業思想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二)構建新的模式和方式
教學模式是重中之重,創新創業各大主體取長補短,促進交流,共同成長;培養“精益生產”和“精益管理”思想,充分發揮“項目驅動”優勢;高校加強“雙創”基地等資源建設,加強校際、省級甚至國際交流,建立創客聯盟、創客工廠和孵化基地等。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在仿真實驗室和實訓中心,以學習者能力本位為成長主線,使其不斷提高、自我成長。打造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等五大類型的創新創業“金課”。建立“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模式,建立和完善線上教育平臺,利用資源的共享優勢,為學生提供快捷的學習途徑和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打造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師資隊伍
建立一支專兼結合、內外并蓄、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立和完善校外創業導師制。建立人才交流機制,采用“走出去”的方式,擇優選派教師到企業實習或者到參與企業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水平,同時采用“請進來”的方式,邀請成功的、優秀的創新創業人士進行教育經驗分享。建立校企交流制,切實提高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加強教師培訓,提升創新創業的知識與技能。建立考評機制,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對創新創業教師有專門的管理、規劃和指導,保證教師隊伍能夠完成創新創業目標并逐步提升能力和水平。
(四)尋求創新創業多元共生之路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主體政府、學校、社會機構等因素要真正融入“精準供給”。政府作為整合資源的引導者和代表著,發揮積極作用,出臺各類創新創業激勵政策。高校注重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組建優秀的創新創業教學實踐指導團隊,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企業一方面提供優勢共享資源,建立實訓平臺,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社會、政府、高校、教師、學生等多方共同推動建立并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圈。
[參考文獻]
[1]張寶君.“精準供給”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反思與應對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33-39.
[2]何意.基于精準供給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路徑[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9):61-63.
[3]莊梅蘭.構建同心圓式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85-91.
[4]張欣,韓曉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精準化供給”機制與實踐路徑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7(8):46-47.
[5]強偉綱.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3(11).
[6]莊梅蘭.構建同心圓式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8).
[7]張寶君.“精準供給”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反思與應對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6(12).
(責任編輯:顧曉濱 劉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