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鋒
【摘要】在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曾經以自身較為獨特的性質和特點,對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漸漸地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并且獲得了社會各方面的認同,開創了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良好局面,在我國高等教育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成為了當前高職院校未來良好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基于此,針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中如何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與策略展開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以此來更好促進高職院校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精神 策略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的市場發展方向逐漸朝著實用性發展,在學生專業崗位技能的培養當中淡漠了對于學生人文精神方面的培養,有的學校甚至將人文精神的培養進行舍棄,將高等教育降低到當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附屬地位,很多高職院校大學生都表現出人文精神缺乏的特點,與高等階段教育真正的使命背道而馳。由此能夠看出,加強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中如何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與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一、人文精神培養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人文素質最高層次。為了能夠讓學生獲得長遠的發展,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逐漸開始重視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但是很多高校依然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相關的傳授,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當中僅僅能夠對人文相關知識進行積累和把握,但這些僅僅停留在知識和理論層面,如果在實際的人文素質教育當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相關內容,將兩者進行有效的融合,能夠起到較強的素質教育與精神灌溉的作用。例如,將人文素質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進行融合,兩種課程都是對于人文知識進行傳授的關鍵性載體,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通常只重視學生,在知識宣講、整理資料以及搜尋信息等能力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因此,由于考慮到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提升,可以在教學當中滲透對于人類文明成果等方面的損失內容。比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社會調研,促使學生能夠產生對于很多民間即將失傳的手工藝的研究和學習興趣,深入研究文物保護、古建筑是否應該扒掉等有關社會發展等相關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引起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社會,更好地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于人類文明相關成果的珍視和重視。
二、人文精神培養與校園文化生活的融合
在實際的人文素質教育當中,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可以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與學生實際的校園文化生活進行有效的融合,促進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良好發展,促進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校園環境當中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真正清明的校風,多元豐富的文化生活,同樣是能夠提升和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實際的人文素質教育當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校園文化相關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學生加強人文精神方面的培養。比如,可以開展舞臺劇展演、學生詩詞朗誦大會等相關的活動,通過歌詠名篇、談論古今,充分地展現社會生活等方式,有效地培養學生具有較為高尚的人格和操守,成就一種威武不屈的良好氣節。或者是可以通過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去養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去孤兒院陪伴小朋友們學習和玩耍,為社會的弱勢群體獻愛心等方式,更好地培養學生悲天憫人的重要情懷以及重視社會的意識。另外,還可以開展詩歌長廊、書法、文化墻等相關的校園文化景觀,通過這種較為獨特并且非常富有歷史感的校園文化建筑,都能夠對于學生的人文精神進行有效的培養和熏陶。
三、人文精神培養與學生專業技能的融合
如果是與人們知識等方面相關的專業課程比較,容易在課程教學當中滲透人文精神。但是,如果偏重于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專業課程,通常情況下對于人文精神的滲透不是能夠很好掌握。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在語言表述方面與人文科學課程不相同,很難能夠直接性的體現出主體精神等方面因素。因此,在與自然科學等相關的專業技能訓練和教學當中,應該結合相關的專業知識,深入對于人文內涵的理解和掌握,進而能夠重視對于學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也應該具有較強的人文精神培育意識。
專業課程比較側重于專業技能方面的學習,這是高職院教學生學習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重要的教學內容當中,專業課的教師通常都是以學生對知識理解并且進行實際操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專業課的教師還應該具有較強的“育人”意識,在教學中進行滲透和重視學生在德育方面的教育,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在專業課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具有較強勇于鉆研的精神,對于學習和夢想鍥而不舍,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并且能夠促使學生形成一種,終身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當中,能夠充分地運用自己所學習的專業知識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在相關的專業技能訓練當中,教師應該強調對于學生在堅強品質品格方面的教育培養。
四、人文精神培養與學生廣博視野的融合
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個民族只有那些關注天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個民族只是關心眼下腳下的事情,這個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人文精神本身并不是無本之木,人文精神不僅僅來源于學校教師所教授的相關人文知識,同樣也來來源于學生較為廣博的視野。只有具有較為廣博的視野,才能夠促使學生的思想更加具有深度,因此,應該讓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的當中增長見識,進行多歷練,除了進行社會實踐等相關的活動之外,在學校內可以通過慕課和閱讀等形式開展。學生的廣博閱讀只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名家經典的閱讀,另一方面是針對專業課程相關的書籍進行閱讀。這里重點說明的就是對于名家經典的有效閱讀。因此,學生可以通過聽名家教課、看名家經典,深刻的感知社會和生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學校的資料室、閱覽室以及圖書館等相關部門,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與人文知識相關的書籍。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校園網站、多媒體影音室、校園電子屏幕等相關的網絡平臺,向學生播放相關人文記錄片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文知識宣傳,通過這樣方式培養學生具有較為廣博的見識和視野,并且能夠增強對于學生在思想方面的深入影響。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只有自己意識到了人文精神所具有的重要性,才能夠在有效的外部環境和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才能夠真正地將人文精神、自身素質進行有效融合,并且能夠從中獲取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內容,進而能夠更好地豐富自身的人格品質和知識庫。而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也應該認識到,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在實際的教學中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進而能夠為學生的全面性、綜合性的發展,起到良好的引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董漢松,黃皎.當代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對策——以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7,(22):11.
[2]陳鳳妹.民辦高職院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實踐方式與意義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2017,(S1):49.
[3]楊建國,鐘永發.西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綿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