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羅敏 何丹玲 趙景



【摘要】 目的:分析核心肌群訓練聯合舒適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后干預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39例。對照組實施舒適護理,觀察組實施核心肌群訓練聯合舒適護理。比較兩組疼痛緩解時間、功能恢復情況、康復優良率及生活質量。結果:干預8周后,兩組JOA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VAS、ODI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康復時間、疼痛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觀察組的康復優良率為94.8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觀察組社會領域、環境領域、生理癥狀、心理狀態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核心肌群訓練聯合舒適護理可有效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如提高腰部核心肌群功能、肌力,緩解疼痛,促進功能恢復等。
【關鍵詞】 核心肌群訓練 舒適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 術后康復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re muscl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comfort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8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8 to May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ostoperative intervention methods, 41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39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mfort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re muscle group training combined with comfort nursing. The time of pain relief, functional recovery, excellent recovery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After 8 weeks of intervention, JOA scores in both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After 8 weeks of intervention, VAS and ODI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The recovery time and pain recovery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8 weeks of intervention,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ecover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8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8.05%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8 weeks of intervention, scores of social domain, environmental domain, physiological symptoms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Core muscle group training combined with comfort ca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uch as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core muscles in the waist, muscle strength, pain relief,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不良習慣可導致腰部肌力及腰椎穩定性下降造成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發病時常感腰部有刺痛感,且伴隨下肢疼痛及麻木,嚴重者可造成下肢功能衰退、體姿改變[1-2]。目前,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以手術和保守治療為主,但不管使用哪種治療方式,均無法改變腰椎間盤突出恢復時間較長、復發率高,易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的事實。術后均需專業護理人員指導。舒適護理為個性化護理,能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疼痛與不適,且多數研究表示舒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3-4],但因舒適護理屬整體護理方式,無法在康復訓練方面實施得更加細致,因此還需結合專業、系統、有效的康復訓練。核心肌群訓練指通過正規方法鍛煉患者肌肉,促使其加速營養吸收、血液循環和糾正不良坐姿、站姿等,達到增強核心肌群肌力、緩解腰肌損傷,從而鞏固或提高患者脊柱和盆骨穩定性的目的[5-6]。本院選取80例行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一步分析核心肌群訓練聯合舒適護理干預對其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資料。(1)納入標準:①年齡≥30歲;②影像學檢查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中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標準[7];③均接受手術治療,術式為髓核摘除術;④依從性高,可堅持配合醫護人員工作。(2)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骨質增生,并伴有腰椎滑脫;②存在四肢或脊椎外傷手術記錄;③存在精神疾病或嚴重器質性器官病變;④存在腰椎間盤感染或側彎畸形;⑤臨床資料不全,無法判斷護理干預效果。根據術后干預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n=41,舒適護理)與觀察組(n=39,核心肌群訓練聯合舒適護理)。本次研究經過了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舒適護理,舒適護理包括(1)心理護理:全面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可觀察出其焦慮、緊張、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并及時給予疏通、鼓勵和安慰,幫助其回歸積極心態;(2)疼痛護理:引起患者不舒適的主要原因在于疼痛,護理人員給予固定腰圍的方式,來幫助其減輕腰部活動,從而減少疼痛。針對疼痛劇烈者,可在遵醫囑情況下使用鎮痛藥。同時,病房保證整潔,可適時播放輕音樂、廣播及電視等轉移其注意力;(3)行為護理:時刻關注和叮囑患者,確保其術后活動時腰部有腰圍支撐和保護;叮囑患者時刻保持脊柱中立,避免劇烈活動及穿不合腳的鞋等;(4)飲食護理:叮囑患者進食高鈣食物,如骨頭湯、奶制品等,避免辛辣、油膩;(5)排便護理:指導并鼓勵患者多按摩腹部,多吃水果、青菜等;(6)睡眠護理:叮囑患者睡前泡腳、穴位按摩、喝熱牛奶等。
1.2.2 觀察組 行核心肌群訓練聯合舒適護理,舒適護理方法與對照組一致。核心肌群訓練項目包括(1)單橋運動:準備瑜伽球,仰臥位,伸直一腿放于球上方,另一腿呈屈膝狀,同時將雙臂交叉放于胸前。準備就緒后用臀和腰部共同發力,緩慢抬高腰背部至髖關節,最終效果需達到放置球上的腿與肩、腹呈直線。(2)雙橋式運動:患者取仰臥位,屈膝和髖,準備就緒后腰背部同時發力,促使臀部抬高,后挺腰,形似“半橋”,維持15 s后緩慢回歸原位,共10次。(3)側臥抬腿:患者右手拖頭、左手放于腹部,側臥,并使身體呈直線,雙腿并攏。準備就緒后先深吸、后繃直腳尖,再緩緩抬高左腿,維持5 s,下落時呼氣回歸原位,共10次。活動期間身體需垂直地面,且需左、右換邊練習。(4)俯臥撐:患者俯臥瑜伽墊上,將雙手放于瑜伽墊,緩慢抬高上肢,感受腰背、腹部肌肉拉伸、收縮。俯臥撐時頭最大限度后仰,且盆骨不得離開瑜伽墊。(5)跪位對角線支撐:采取趴跪姿,維持肩膀、雙手同寬,將雙膝與髖部呈直線,同時脊背部也呈直線。準備就緒后,伸出一只手臂向對側腿部滑動,維持10 s,換另一側手臂向對側腿部滑動,共10次。期間需保持雙肩、骨盆維持穩定。以上訓練需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至患者輕度疲勞為止,2次/d,連續8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康復效果 采用日本骨科協會量表(JOA)、視覺模擬評分(VAS)、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量表(ODI)評估患者干預前、干預8周后的康復效果。(1)JOA評分:臨床體征由3條目(運動障礙、直腿抬高試驗、感覺障礙)組成,共6分;主觀癥狀由3條目(下腰背痛、腿麻刺痛、步態)組成,共9分;日常生活由7條目(舉重物、站立、行走、平臥翻身、前屈、洗漱、坐位)組成,共14分;膀胱功能(共1條目,評分-6~0分);總分29分,分數越高代表腰椎功能恢復越好。(2)VAS評分:使用VAS 10 cm直尺,標滿10刻度,表示疼痛程度由無痛(0分)至難以忍受的劇痛(10分),直尺標有刻度的面背向患者,由患者本人標出自身疼痛對應位置,并交由有經驗醫師進行評分,評分越低代表疼痛程度越輕。(3)ODI評分:包括性生活、提物、站立、旅行、自理能力、行走、社會活動、疼痛程度、睡眠、坐共10個項目,每項0~5分。每項分數相加得出總分,滿分50分,分數越低代表患者腰椎功能恢復越好。
1.3.2 比較兩組康復、疼痛緩解時間 由護理人員記錄患者康復時間(由康復科3年以上經驗者結合自我經驗和所作量表評估判斷)、疼痛緩解時間(VAS<3分時間)。
1.3.3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干預8周后評定康復效果,優:直腿抬高不低于70°,且臨床體征、癥狀、疼痛均完全消失,正常工作無障礙;良:直腿抬高不低于70°,但腿部略顯板硬感,且正常工作略顯不適;可:直腿抬高有改善,臨床體征、癥狀、疼痛減輕,工作存在一定障礙;差:臨床癥狀、疼痛等無任何改善[8]。康復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可例數)/總例數×100%。
1.3.4 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評分 干預8周后采用生活質量量表評分對患者社會領域、環境領域、生理癥狀、心理狀態四維度進行評估,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5]。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齡30~67歲,平均(44.16±3.79)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15.18±3.64)個月;病變位置:L3~4者1例,L4~5者18例、L5~S1者22例。觀察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齡30~66歲,平均(43.68±4.24)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15.20±3.78)個月;病變位置:L3~4者2例、L4~5者17例、L5~S1者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干預前后JOA、VAS、ODI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JOA、VAS、OD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JOA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VAS、ODI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康復、疼痛緩解時間比較 觀察組康復時間、疼痛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干預8周后,觀察組的康復優良率為94.8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770,P=0.029),見表3。
2.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8周后,觀察組社會領域、環境領域、生理癥狀、心理狀態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是造成患者下腰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現代社會電子產品的普及和工作方式的改變,人們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不良習慣帶來的危害在長久的缺乏鍛煉中被不斷放大,經時間累積導致腰背核心肌群受損,腰椎支撐力、腰背肌力下降,致腰椎間盤突出。雖然腰椎間盤突出無致命危害,但因屬慢性疾病可常年困擾患者,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目前,手術治療是腰椎間盤突出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促進腰椎功能恢復,但術后整體恢復效果因人而異,尤其是術后護理干預及康復治療可直接影響恢復進程及生活質量[9]。
舒適護理充分體現了整體護理的中心思想,注重患者住院期間的舒適度。在全面了解患者個人信息后對其進行心理、疼痛、行為、飲食、排便、睡眠的護理干預,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術后不愉快的護理體驗,從而達到最佳康復狀態,加快恢復速度。且舒適護理較注重患者術后傷口的愈合和減少其疼痛感,因此護理人員會多次查房、觀察患者傷口、注重其整體狀態,從而有效預防粘連、炎癥,減輕疼痛[10-11]。但舒適護理因注重整體護理,對患者患部肌群訓練模式較單一,且無法提供有效、系統的訓練,而核心肌群訓練可有效幫助患者鍛煉核心肌群,提升肌力和腰椎支撐力。之所以強調腰椎支撐力,原因在于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因長期患部肌群功能失調,術后盡管可改善部分功能,但術后一定時間內仍難以維持腰椎穩定,且腰椎穩定需要相關肌群及腰椎協同合作[12-13]。因此,為避免腰椎再次受傷,提升腰椎支撐力及提升患處核心肌群肌力很有必要。有研究指出核心肌群是保護機體脊椎的重點肌群[14],對上下肢的協同用力有樞紐作用。且已有研究表示核心肌群訓練可促進神經組織修復、神經介質傳導,可調節機體柔韌性[15],完善系統功能和恢復腰椎正常生物學動態平衡,可有效治療和預防腰椎間盤突出。此外,因機體核心肌群可對機體關節、骨骼、肌肉起一定保護作用,且核心肌群肌力的恢復,可有效維持腰椎穩定,促使患者保持良好體姿,達到緩解腰痛,避免病情加重的目的。因此,核心肌群傳導已逐漸成為國外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新康復技術和新趨勢。目前,臨床核心肌群訓練多以氣墊、懸吊系統、健身球為主,而訓練方式則多種多樣。本研究選取單橋運動、雙橋式運動、側臥抬腿、俯臥撐、跪位對角線支撐訓練,原因在于所選項目對患者的承受能力要求較小,而效果則與之相反[16-17]。其中,單橋運動可迫使患者患處肌群自我調整;雙橋運動可使機體脊柱處于直立,側臥抬腿、俯臥撐可加強機體屈曲度、避免腰椎前屈,從而維持腰椎平衡;而跪位對角線可使機體在運動中不斷調整各個神經肌肉,促使更多周圍核心肌群加入,從而改善腰背部肌群的肌力。本研究發現:干預8周后,觀察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VAS、O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康復時間、疼痛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核心肌群訓練聯合舒適護理可有效增強患者患處血液循環,減輕腰椎附近神經阻滯對其的壓迫,從而提升腰椎功能、減輕腰部疼痛,達到縮短康復時間、疼痛時間的目的。干預8周后,觀察組的康復優良率為94.8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聯合干預可有效提升患者術后整體康復效果。干預8周后,觀察組社會領域、環境領域、生理癥狀、心理狀態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核心肌群訓練聯合舒適護理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核心肌群訓練聯合舒適護理可訓練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的肌肉功能,提升肌力、減輕腰椎周圍神經的壓迫、緩解疼痛,確保早日康復,回歸健康正常生活。
參考文獻
[1]李林,周富,張弘,等.核心肌群訓練配合疼痛護理干預對中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康復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7,31(30):3838-3841.
[2]張莉華.舒適護理在10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護理中的臨床應用[J].吉林醫學,2015,36(4):787-788.
[3]劉巧蘭,閔少雄,何冰,等.核心肌群訓練聯合康復護理促進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術后康復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9,18(3):35-39.
[4]吳姁懌,張維林,杜春萍.出院后康復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復發腰腿痛的效果觀察[J].浙江醫學,2018,40(13):1503-1505.
[5]謝聰,倪小玲,張海芬,等.失獨家庭夫婦生活質量和心理衛生狀況對照研究[J].重慶醫學,2017,46(36):5145-5148.
[6]董長玲,魯薇薇.多學科團隊合作聯合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2):137-141.
[7]周謀望,岳壽偉,何成奇,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2):129-135.
[8]趙彥琳,黃木華,章勇,等.椎間盤突出所致下腰腿痛患者后扣帶回功能連接的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9,38(6):1022-1021.
[9]吳亞東,韋慶申,魯玉州,等.仲黃顆粒配合手術治療骨量減少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及對BMD、血清OPG水平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9,25(6):825-828.
[10]安永慧,張一,王大隨,等.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退變性腰椎側凸患者長節段固定融合術圍術期的應用效果[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9,40(4):478-481.
[11]林月桂.舒適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2):80-81.
[12]張翠紅,冒海敏,王海燕,等.連續護理模式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遵醫行為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醫學,2015,43(9):1185-1187.
[13]沈曉晴,張青正.腰背肌功能鍛煉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護理中的臨床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22):122-123.
[14]陳國方,薛露.腰部核心肌力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8,40(10):774-776.
[15]張嵐,田翠霞,張蘇娟.綜合性護理干預聯合舒適性護理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24):3668-3670.
[16]祝苗苗,呂雨梅,張佳媛,等.正念訓練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26):3149-3152.
[17]吳旭旭,張迎春.階梯式康復護理干預對微創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33):2579-2582.
(收稿日期:2020-02-11) (本文編輯:姬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