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張泓

【摘要】 目的:探討住院離休老干部患者的心理特點,提出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對策,提供全面優質護理服務。方法:對2019年1-3月福建省立醫院干部特診一科收治的100例住院離休老干部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采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估患者敏感猜疑的程度,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患者依賴感程度,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對有心理問題的患者采用護理干預,干預3個月后重新通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心理狀態。結果:根據統計結果,100例老干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孤獨抑郁、敏感猜疑、依賴感等心理問題。心理干預后,孤獨抑郁、焦慮恐懼、敏感猜疑、依賴感及合并兩種以上情感障礙的患病率與護理干預前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孤獨抑郁、焦慮恐懼、敏感猜疑、依賴感即合并2種以上情感障礙的患病率均較患病前減少。結論:離休老干部患者的心理狀態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針對不同的心理特點及時給予相應的心理健康指導和心理護理,幫助老干部患者減輕心理壓力和心理障礙,提高住院生活質量。
【關鍵詞】 住院離休干部 心理問題 心理干預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ospitalized elderly cadres, and to propose targe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strategies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quality nursing services.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hospital retired cadre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uji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Hospitalized from January to March 2019 were analyzed. The patients sensitivity to suspicion was assessed using the succinct psychotic scale (BPRS). The strength force scale the (AD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patient dependence,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ere treated with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after 3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y passed the simple psychiatric scale (BPRS), daily life capacity scale (ADL), and depression, self-assessment scale (SDS), anxiety self-assessment scale (SAS) to assess to state of mind psychology of the patient.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results, 100 elderly and old cadres had different levels of anxiety, loneliness, depression, sensitivity, suspicion, dependence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fter mentality intervention, lonely depression, anxiety fear, sensitive and suspected, dependent with more than two emotional problems sick rate compared with before nursing intervention, discrepancy all hadstatistics meaning (P<0.05),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lonely depression, anxiety fear, sensitive and suspected, dependence, with more than two emotional problems sick rat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sick have decreased. Conclus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of hospitalized elderly cadres, aiming at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advises 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ospitalized life.
隨著社會老年人口數量急劇增長,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面臨疾病的威脅。因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極度重視[1]。國外研究顯示,焦慮、抑郁癥狀是老年人常見的負性情緒。離休后約1/3老年人不適應,出現孤獨、失落等負性情緒。近年來,焦慮、抑郁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它不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健康而且當焦慮抑郁癥狀嚴重且持久時,可能會發展為焦慮癥、抑郁癥,對個體生活質量造成嚴重損害。大量調查研究表明,通過實施標準化的整體護理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對治療的配合,而且能夠幫助患者進一步達到康復的目的[2]。本文對筆者所在科室住院的100例離休患者進行心理健康狀況問卷調查和評定,以了解住院離休干部焦慮抑郁等癥狀發生情況,同時對有焦慮抑郁心理的患者給予心理護理,觀察并分析心理護理對住院離休老干部焦慮抑郁等癥狀的影響,為進一步做好住院離休干部的整體護理、提高護理質量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于2019年1-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干部一科住院的離休老干部患者100例。納入標準:患者均可按要求填寫評估表,治療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2)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男92例,女8例;年齡60~85歲;患者合并病種最多有20種,最少3種,1~5種33例(33%),6~10種52例(52%),11~20種15例(15%);初中文化程度18例(18%),高中文化22例(22%),大學本科60例(60%);經濟收入:5 000~7 000元20例(20%),7 000~9 000元52例(52%),9 000元以上28例(28%)。患者對本項研究知情,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心理調查 心理調查問卷通過發放抑郁自評量表(SDS)100份、焦慮自評量表(SAS)100份,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100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00份,共收回400份,從問卷上進行分析,得出其抑郁、焦慮、敏感猜疑、依賴感的結果。被試者答完全部項目后,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總粗分,然后再乘以1.25后取得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SDS總粗分的分界值可設為53分,53以下為無抑郁,53~59為輕度抑郁,60~69為中度抑郁,70分以上為重度抑郁。SAS總粗分的正常上線為40分,標準總分為50分,50分以下為無焦慮,50~59為輕度焦慮,60~69為中度焦慮,70以上為重度焦慮。根據ADL(自理能力分級)評估表評分,重度依賴≤40分,中度依賴41~60分,輕度依賴61~99分,無須依賴100分。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定患者有無敏感猜疑。BPRS總分反映疾病的嚴重性,總分越高,病情越重。總分35分為臨床界限,即大于35分的被測試者被歸為患者組。
1.2.2 護理干預 對有心理問題的患者采用護理干預,干預3個月后重新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心理狀態,ADL(自理能力分級)評估表評估患者依賴狀況,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估患者有無敏感猜疑。具體心理干預方法如下:(1)向老干部耐心介紹角色過度與轉換的必然性,離退休只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而不是終點。幫助老干部重建離退休后的生活,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科學安排家庭生活,戒煙適量飲酒,養好良好的起居、飲食習慣。鼓勵老年人發揮個人專長,繼續工作,避免個人價值感失落;主動營造社會支持系統,如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健康而又廣泛的興趣愛好,鼓勵積極參與社區、居委會組織的活動,根據自己的愛好,選學一兩項技藝,諸如書法、繪畫、攝影、園藝、下棋等,用以調節情緒,使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充實而充滿朝氣。老年專科會定期召開老年俱樂部,筆者所在科室定期組織老干部進行桌上游戲,定期召開公休座談會等幫助老干部調節心理問題。(2)在護理上應以和藹可親的態度,視患者如親人,給予他們溫暖貼心的關照,使用通俗易懂地語言為其講解醫院各項管理章程,介紹病房格局和同室病友的基本情況,消除心理上的顧慮和疑惑,使其能夠盡快融入到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中。在與其溝通的同時應尊重他們,當遇到治療及護理上的問題時,應主動熱情地為其解釋。住院期間,應耐心向其詳細說明各項檢查的注意事項,尤其是特殊檢查項目,應提早做好交代和解釋工作。由于筆者所在科室患者年老體弱,行動不便,外出檢查時安排運送工人和護理員陪同,能消除緊張不安的情緒,增加安全感。(3)孤獨和抑郁在護理過程中,首先應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系,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同時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注意語言的保密性,使其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感。保持病室內設施安全,光線明亮,空氣流通,整潔舒適,有利于治療休養。墻壁以明快色彩為主,可掛壁畫和擺設觀賞性的植物,以調動積極向上的情緒,煥發對生活的熱愛。護理操作過程中應向患者做好解釋,傾聽患者的意見,盡量滿足其需求。鼓勵其抒發內心的想法,為其排憂解難,盡可能創造和利用各種個人或團體人際接觸機會,協助其改善處理問題,人際互動的方式,增強社交技巧,經常陪伴患者參加各種團體活動[3]。(4)對于敏感和猜疑心理,在護理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在操作過程中做到“四輕”:說話輕、走路輕、關門輕、操作輕。以精湛的護理技術,以“微笑、嚴謹、優雅”的服務理念,以“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同情心”的服務態度,增強自我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和健康指導,給予心理安慰和精神上鼓舞,擺脫恐懼的情緒。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1.3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100例離休干部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依賴感、敏感猜疑癥狀。這些不良心理因素對身體產生一系列嚴重影響,針對這些不良心理因素進行心理分析并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護理干預后,患者孤獨抑郁、焦慮恐懼、敏感猜疑、依賴感及合并2種以上情感障礙的患病率與護理干預前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患者孤獨抑郁、焦慮恐懼、敏感猜疑、依賴感及合并2種以上情感障礙的患病率均較患病前減少,見表1。
3 討論
離休干部是老年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4]。離休干部多為知識分子,接受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因此需要高標準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注重其心理變化。隨著醫療體系不斷革新,護理方式有了質的飛躍。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心理護理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起到了顯著的功效。本研究發現,存在以下心理障礙。
3.1 焦慮和恐懼心理
老年患者最常見,最突出的情緒問題包括焦慮和恐懼。由于年齡不斷增長,機體各器官處于逐漸衰退狀態,從而產生一系列健康問題。老年患者疾病特點主要表現為慢性病程,病情遷延且易反復發作,治療過程長又不易痊愈。絕大多數老年患者對其疾病的治愈抱有極大的希望,住院后陌生的環境使其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由于害怕生病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減退,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包袱,讓其焦慮和恐懼心理更為突出,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脾氣暴躁,性格孤傲[5]。
3.2 孤獨和抑郁
剛剛離開工作崗位,容易產生心理上的落差感。交際圈不斷縮小,社交團體組織活動也隨之減少,職位顯著降低,權利和義務的減輕,對以前工作的激情,受人尊重的情景也隨之褪去。感到被家屬拋棄的凄涼。一旦發病,家屬、親戚和單位同事由于各種原因沒能到場看望,使其產生了憂傷,悲涼,落寞的情感,從而陷入抑郁困境之中,再加上自身機體各系統組織功能日趨減弱,日常活動能力下降,感到無能為力和自我放棄,不斷產生無助感,失落感的情緒問題。
3.3 敏感和猜疑
敏感猜忌的心理問題在離休患者中也較為普遍,他們對醫務人員甚至家屬都不信任,想象自己病情危重,但又不敢相信。旁人細微的一言一行都能使其產生懷疑,引起精神和心理上的壓力。有時覺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癥,便產生寡言少語,精神萎靡,悶悶不樂,郁郁寡歡,悲痛欲絕,甚至無緣無故地大發雷霆。
3.4 依賴感
離退休的患者,由于年老體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許多以前力所能及的事情無法獨立完成,需要陪護人員的協助,此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陷入苦悶,此時渴望有家人朋友經常來探視,傾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護理上,加強協助老干部完成日常生活護理和基礎護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本研究對100例離休干部的心理調查分析表明,多數患者存在焦慮、抑郁、敏感猜疑、依賴感等不同心理問題,所表現的焦慮、抑郁程度也不同。離休干部在老年群體中較為獨特,他們文化水平普遍較高,有著良好的個人素養。因此,他們的精神文化層面和看待事物的想法也別具一格,總體的標準也相對較高,醫護人員在接觸和照護離休患者過程中應倍加悉心和謹慎[6]。面對離休干部目前的心理問題,護理人員應深入其內心世界,了解其心理動態,因人而異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和心理疏導[7]。臨床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判斷個體之間存在的心理差距,便于開展全方位的整體護理[8]。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做好健康教育,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正確的健康觀念,不斷調整心態,挖掘特長,增強自信心,擺脫思想上的束縛,以樂觀向上的姿態面對生活,爭取盡快恢復健康。在本次研究中發現許多患者面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臨床上對治療心理問題的措施仍有欠缺,有待進一步完善。表明了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在臨床護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中,多數患者過于依賴醫護人員,由此,我們應該把患者當作家人一樣對待,努力做到“精于醫術,誠于醫德”。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的不斷延伸,各項護理工作圍繞患者開展,根據患者的需求,針對性的實施優質護理,與日常護理不同的是,優質護理不僅要求護理人員要有精湛的技術,而且要有良好的交流水平,完善的護理知識體系[9]。所以,在工作中要不斷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努力提升自我業務水平。多思考,多實踐,多觀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不斷地指導臨床護理實踐工作。
本文根據離休干部存在的心理問題,結合不同患者之間的心理差異,有效的實施相對應的心理護理策略:(1)積極開展健康宣教,向患者傳遞目前醫學新觀念,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還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品質,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10]。不良的情緒不僅會影響機體內部各系統的平衡,而且會降低抵抗力,從而引發各種健康問題。相反,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能有效地提高機體的防御性能,抵抗疾病的出現,穩定病情的變化,使機體不易衰退。(2)為離休干部提供安靜寬敞整潔的療養空間,精簡便捷的就診流程,同時加強人文關懷和優質護理。多與患者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評估目前的心理狀態,及時提供幫助,對待患者使用禮貌性言語,不斷減輕內心的精神負擔,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有效的配合治療。(3)鼓勵患者宣泄不良的情緒,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合理管理和控制情緒,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4)通過播放柔和優美的輕音樂,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讓其隨著音樂的輕緩節奏,指導深呼吸和適當的全身肌肉放松練習,體驗音樂的輕柔感,釋放心理負擔,達到愉悅身心和增強對疾病治療的信心[11]。(5)積極調動患者的社會支持體系,多鼓舞家人,親朋好友常來看望和陪伴。提供更多的關懷,支持和幫助,獲得情感和精神上的滿足感,創建一個家庭式的病房,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6)在為患者進行激勵時,采用非語言溝通可以達到不一樣的效果。在溝通中可以借助動作,手勢,眼神,表情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等。當患者憂傷,生病,害怕時,我們可以用手輕柔撫摸,使其感受到溫暖和關愛,從而增強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有效地提高護理工作的運行[12]。
參考文獻
[1]柏曉玲,樓婷,羅梅梅,等.住院患者護理人文關懷需求調查與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32(2):102-104.
[2]裴立新.老年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疏導及精神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187-188.
[3]胡艷麗,徐梅玉,梁麗萍.心理疏導和精神護理在老年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鄉村醫藥,2017,24(4):72-73.
[4]陳玉.心理護理干預首診高血壓住院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OL].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3):31,40.
[5]安莉,闕艷.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分析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5):343-344.
[6]劉影麗.人文關懷運用于離休老干部心理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6):308,316.
[7]張婷婷,馬微.老年慢性病患者愛住院期間的心理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8):268,274.
[8]郭雪萍.綜合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9):164-165.
[9]宋麗娜.經動脈內急診栓塞治療婦產科繼發性出血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8):47-48.
[10]吳振云.老年心理健康的內涵、評估和研究概況[J].中國老年雜志,2003,23(12):800.
[11]萬鵬程,尹俊雄,孫豐,等.音樂療法治療卒中后抑郁的系統評價[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8,28(5):340-343.
[12]劉曉青.預見性護理結合優質護理應用于肺栓塞及其高危因素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8):131-132.
(收稿日期:2019-12-10) (本文編輯: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