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波


【摘要】 目的:探討基于賦能理論的護理干預對首發(fā)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70例首發(fā)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干預組實施以賦能理論為基礎的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僅進行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焦慮自評量表(SAS)得分、抑郁自評量表(SDS)得分、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滿意度。結果:干預后干預組患者SAS得分、SDS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賦能理論的護理干預能改善首發(fā)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滿意度。
【關鍵詞】 賦能 首發(fā)腦卒中 焦慮抑郁 護理干預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empowerment theory in first stroke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ethod: A total of 70 first stroke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5 cases in each group.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empowerment theory were implement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hile routine nursing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 The sco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empowerment can reliev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of first stroke,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improve satisfaction.
腦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fā)率的特點,急性期致殘率為38.2%~62.8%[1]。首發(fā)腦卒中致殘者由于難以接受殘疾現(xiàn)狀,易產生強烈心理應激反應,甚至誘發(fā)抑郁、自殺等心理,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軀體功能恢復[2-3]。調查顯示,超50%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尤其是首發(fā)腦卒中患者更為嚴重[4]。因此,采取有效護理措施,減輕首發(fā)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對促進疾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賦能理論強調通過教育使患者掌握病情管理的主動權,有效激發(fā)其內在驅動力從而改善其行為達到治療目的[5]。近年來賦能理論已應用到多種慢性疾病護理中,并取得積極療效[6-7]。本研究基于賦能理論,對首發(fā)腦卒中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效果良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擇2018年12月-2019年7月某二級甲等醫(y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首發(fā)腦卒中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按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經頭顱 CT 或 MRI 檢查確診為首發(fā)腦卒中;(2)病情穩(wěn)定,生命體征平穩(wěn);(3)意識清楚,無明顯的語言障礙,能以文字或語言和研究者溝通。排除標準:(1)腦卒中后病情比較嚴重,如腦干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伴有明顯耳聾、精神認知障礙、老年癡呆疾病等無法與研究者溝通者;(3)合并嚴重心、肺、腎或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5~89歲,平均(67.36±8.8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9例,初中13例,高中及以上3例。卒中類型:腦梗死29例,腦出血6例。干預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44~90歲,平均(68.17±8.93)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0例,初中13例,高中及以上2例。卒中類型:腦梗死28例,腦出血7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給予護理,包括基礎護理、用藥護理、康復護理、心理護理、出院指導等。
1.2.2 干預組 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組建研究團隊,按照賦能五大實施步驟:確立問題、表達情感、設立目標、制訂計劃、效果評估,制定賦能護理措施并實施。
1.2.2.1 研究團隊組成 研究成員由1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任醫(yī)師、2名副主任醫(yī)師,2名康復理療師,4名在神經內科工作10年以上護士組成。由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院長助理擔任項目負責人,負責整個項目的策劃、組織協(xié)調;由神經內科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督導項目進度及措施落實;4名護士負責落實賦能護理措施,進行賦能效果評價等。神經內科醫(yī)師負責腦卒中疾病相關知識指導,康復師負責康復理論知識和康復技能指導。研究成員均經過相關知識培訓,包括賦能理論的內涵、腦卒中疾病相關知識、患者康復所需要知識、問卷填寫指導等。研究成員經考核合格后方可參與本研究。
1.2.2.2 干預方法 在賦能理論的視角下,患者是疾病管理中的一員,個體參與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意識和行為的改變是賦能的核心。本研究將賦能護理貫穿于患者住院期間,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由培訓合格的研究人員(責任護士),每天15:00-16:00到患者床邊,對其進行一對一賦能護理。第1步:明確問題。研究人員首先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制定訪談提綱并詢問患者“目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是什么”“您最近有什么壓力嗎”“您心情怎么樣”“您想得到怎樣的幫助”。根據(jù)訪談了解患者目前的情緒狀態(tài),分析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需求和預期目標,進而確定護理問題。第2步:表達情感。詢問患者康復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良情緒和感受,鼓勵患者宣泄負性情緒、表達情感。此時需充分體現(xiàn)“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研究人員認真傾聽,對患者的傾訴不加任何評判。第3步:設立目標。向患者講解腦卒中疾病相關知識,對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告知肢體肌力在0~2級,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并進行各關節(jié)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足內外翻等被動活動;當肌力超過3級時,則可開始肢體主動訓練,如練習手轉球、對指、對掌、翻報紙、系紐扣等動作;待患者站立后,再進行站立平衡、邁步及日常生活訓練等。用醫(yī)信手機給患者播放良肢位和肢體功能鍛煉視頻,詳細講解肢體功能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引導患者自己設立康復目標。第4步:制訂并實施計劃。鼓勵患者與研究人員共同制定康復計劃。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研究人員要跟蹤督導,對患者遇到的困難,由康復理療師給予專業(yè)指導,從而保證患者科學有效實施康復計劃。第5步:評價康復效果。評估康復目標的達成情況,對于未達成的目標,鼓勵患者分析失敗的原因;對于達成的目標,鼓勵患者總結成功的經驗,從而引出新的康復目標并促使患者完成。在賦能過程中,研究人員要切實感受患者的苦惱及所擔心的問題,鼓勵患者自己做出決定,并以此引導患者積極地參與到康復管理中來,提高康復管理的自我效能。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焦慮、抑郁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8]。焦慮自評量表(SAS)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總分乘以1.25取整數(shù),即得標準分,分值越小越好,分界值為50,用于評出焦慮患者的主觀感受;抑郁自評量表(SDS)含有20個項目,各項分數(shù)相加,即得到總粗分,總分乘以1.25取整數(shù),即得標準分,標準分正常不超過53[9]。在患者入院當天和出院前1 d,由研究人員對患者進行SAS和SDS評定。
1.3.2 住院時間和滿意度 統(tǒng)計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采用自設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測評。滿意度調查問卷是研究者通過與神經內科專家討論后設計而成,共20個條目,主要包括患者對賦能護理的內容、方法、效果等的滿意度,每個條目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很滿意、較滿意、一般、較不滿意、很不滿意,對應分值分別為5分、4分、3分、2分、1分,總分為100分。患者出院前1 d,研究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調查目的及要求,取得其知情同意,因文化程度較低或疾病影響無法填寫問卷者,由家屬代為填寫。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錄入Excel 2010,使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SAS、SDS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患者SAS、SD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患者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3.1 基于賦能理論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首發(fā)腦卒中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腦卒中又被稱為腦血管意外,作為臨床上一類發(fā)病率較高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主要是指已經存在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各類誘發(fā)因素而引起的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從而造成急性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腦功能障礙[10]。焦慮抑郁是腦卒中患者常見并發(fā)癥,研究表明,43.78%的腦卒中患者存在焦慮狀態(tài),37.83%的腦卒中患者存在抑郁狀態(tài)[11-12]。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導致其無法積極主動地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康復治療,從而影響功能恢復[13]。研究顯示,首發(fā)腦卒中患者對疾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低于50%[14],由于患者對疾病嚴重程度及轉歸認知不足,擔心病程長、費用高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自身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另外部分患者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等,影響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負性情緒尤為明顯。本研究基于賦能理論,對干預組患者實施賦能護理,在為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健康宣教,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同時,更注重患者的內心體驗,通過與患者面對面溝通,了解其需求,鼓勵其表達情感,從而宣泄不良情緒。同時針對負性情緒,研究人員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有助于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做好疾病自我管理。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賦能護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2 基于賦能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減少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
將賦能理論引入腦卒中患者護理中,可提高患者肢體功能鍛煉的依從性[15]。賦能護理,教育者與患者是合作關系,以患者為中心,更注重調動患者自身內在動力,促使患者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并幫助支持患者實施完成計劃內任務[16]。本研究采用賦能護理措施,研究人員協(xié)助患者制定康復目標和計劃,督促其按計劃執(zhí)行,并為患者提供康復鍛煉視頻,指導其康復鍛煉方法。同時研究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減輕其孤獨無助感和心理壓力,使患者面對并接受疾病現(xiàn)狀,配合康復治療,從而提高了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縮短了平均住院時間,提高了患者滿意度。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3 研究存在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只關注首發(fā)腦卒中患者住院期間焦慮、抑郁負性情緒,有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一般發(fā)生于發(fā)病后2 個月~1年[17],合并偏癱等軀體功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的發(fā)生風險更大[18]。對患者家屬進行教育,給予患者關心和照顧,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社會支持有利于疏導其負性心理,改善康復效果[19]。因此,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出院后延續(xù)護理,關注其負性情緒,并對患者家屬進行賦能教育,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劉敏,方向華,腦卒中后殘疾的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11):1146-1150.
[2]柴倩文,原志,芳金奕,等.首發(fā)腦卒中患者殘疾接受度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1):34-39.
[3] Lapchak P A,Boitano P D.Reflections on neuroprotection re-search and the path toward clinical success[M].Part of the Springer Series in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book series,2017:3-71.
[4]艾秀華,王會萍,王振玲,等.循證護理預防腦卒中并發(fā)肺部感染的meta分析[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6,36(10):1492-1497.
[5] Turnbull J L,Adams H N,Gorard D A.Review article: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food allergy and food intolerances[J].Alimentary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2015,41(1):3-25.
[6]王乾,沈燕萍.賦能心理護理模式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焦慮、抑郁狀況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2018,25(13):75-77.
[7]湯珂,秦月蘭,石澤亞,等.基于賦能理論構建老年慢性病居家照護模式的SWOT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1):90-92.
[8]張明.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35-142.
[9]姜虹,郭威娜,董麗.循證護理對住院低齡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8,21(10):1133-1136.
[10]程敏,王新燕,張誠.心理護理干預對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負性情緒及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8,15(1):167-170.
[11]黃小帥,鄒建,楊美芳.正念減壓療法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焦慮抑郁水平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7,24(7):62-64.
[12]柏婷,趙倩倩,劉躍暉,等.腦卒中患者心理彈性與焦慮、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3):36-39.
[13]莊灼梅,林如,馮錦繡,等.家屬賦能教育模式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8,16(12):1477-1479.
[14]王秀容,喻明,聶本剛.首次腦梗死住院患者對疾病預防知識認知情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29(1):11-13.
[15]龍林子,谷松穗,崔瑾,等.賦能教育對腦卒中后強制誘導運動治療病人康復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7,15(19):2308-2310.
[16]張藝丹.賦能教育模式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2018.
[17]符曉艷,王羚入,王華,等.腦卒中運動性失語患者發(fā)生抑郁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25):1950-1953.
[18]陳春梅,袁曉榮,王任華,等.四川達州200例老年腦卒中住院患者焦慮抑郁狀況發(fā)生情況的調查及影響因素[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9,37(1):39-41.
[19]王伶俐.首發(fā)腦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現(xiàn)狀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8.
(收稿日期:2019-12-03) (本文編輯: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