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全省上下興起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全國“兩會”精神熱潮的關鍵時刻,省委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在完善創新制度、集聚創新人才等方面持續發力”的重大要求,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從轉型綜改的戰略需求和迫切要求出發,更大力度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加力補上人才工作短板,制定出臺《山西省建設人才強省優化創新生態的若干舉措》,也就是山西人才新政“12條”,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競爭力是發展核心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才工作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把人才作為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來抓。省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2017年以來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近一段時間以來,省委圍繞人才工作的重大問題,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座談,著重摸清底數、找準癥結、研究對策。省委組織部、省委人才辦會同有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圍繞工作中亟待解決和廣大人才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行了針對性政策設計,多次研究溝通,起草了山西人才新政“12條”,并聽取各方意見建議,逐條進行研究修改。
山西人才新政“12條”共分6個方面,從著力點看,既著眼人才培養、引進、評價、流動、激勵、服務六個環節,也考慮了人才關心的工作、事業、生活、人文四大環境;從適用性看,既有針對高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的,也有針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各類新型研發機構的;從創新度看,既有對原有人才政策的優化細化實化,也有很多體制機制上的改革創新突破,還填補了一些政策空白。“12條”的制定出臺,必將會對山西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人才是第一資源。山西轉型發展,根本要靠創新驅動,核心就是人才。總體上看,近年來全省上下對人才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也有一些地方或單位黨委(黨組),特別是“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政治責任履行不到位,沒有真正把人才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人才工作仍處于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地位,省市縣三級對人才工作重視程度呈逐級弱化的態勢。為此,山西人才新政“12條”提出建立兩個專項制度:一是實行人才工作專項述職。從今年開始,由各市、縣(市、區)黨委組織部長就本地人才工作分別向省委、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述職,省市縣三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向同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述職,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國有企業向主管部門黨委(黨組)述職。二是開展人才工作專項考核。主要通過人才政策落實、人才投入強度、人才數量結構、人才平臺建設、人才發展環境等指標的考核,對各地各單位人才工作進行評價、予以獎懲,各市和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由省委人才辦考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國有企業分別由主管部門黨委(黨組)考核。實行人才工作專項述職、專項考核,意在發出山西重視第一資源的“最強音”,立起山西狠抓第一資源的“風向標”,督促引導各級黨組織切實把人才工作擺在“第一位置”,由“一把手”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
山西人才總量少,高精尖人才更匱乏,結構性缺口很大。全職引進高精尖人才代價高、難度大,現實通行的辦法是柔性引進,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不求見面、但求見效。這幾年,我省柔性引進了一些人才,但總量不大、結構不優、效果不好、性價比不高等問題比較突出。為此,山西人才新政“12條”提出兩條改革舉措:一是以項目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落實省委“項目為王”的要求,圍繞科技和產業需求,按年度編制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采取“項目+人才”模式,有計劃地精準引進急需緊缺科研創新領軍人才及團隊、科技創業投資人、高級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領軍人才。二是精準支持高層次人才及團隊。主要是針對高校反映強烈的團隊引進中的分類認定、崗位設置、職務職稱、科研立項、經費支持、薪酬待遇、服務保障等問題,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的辦法予以解決。據了解,雖然各省市都有類似的辦法,但主要用于高層次人才引進,我省的政策既適用于省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及團隊,也同樣適用于本土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及團隊,支持范圍更廣,政策更加靈活。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已經審議通過了《山西省“一事一議”支持人才發展實施辦法》,明確了支持對象、支持事項、支持程序、申報時間和責任分工,將實現即時申報、限時認定,真正構建起靈活開放的引才育才機制,讓好政策發揮出最大效應。
企業是創新主體,長期以來,我們省的人才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產業轉型發展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引進的人才85%在高校,只有15%在企業,其中,既有企業創新動力不強,引才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也有企業市場化薪酬改革滯后,對人才吸引力不強等原因。全省科學技術大會提出,要突出抓好規上企業創新全覆蓋,加快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深度融合。為此,山西人才新政“12條”采取兩條措施激發企業引才育才動力:一是提高國有企業人才薪酬。允許國有企業自主引進招聘人才、自主制定激勵政策,引才投入視為企業當年考核利潤。要求國有企業推行市場化薪酬制度,提高科技研發人員和高技能人才薪酬水平,明確提出,科技研發人員薪酬平均水平要高于企業管理人員。同時,要求國有企業賦予科技研發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可以賦予其股權、期權、分紅等中長期激勵,構建人才與企業“命運共同體”。二是大力支持企業引才聚才。一方面,是用才機制上的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的研發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研究生學歷的高層次人才可以入編事業單位。另一方面,是引才資金上的支持,明確企業全職或柔性引進省級以上人才計劃入選者、通過中介機構引進省級以上人才計劃入選者、在省外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的,均由同級財政給予一定的補助。同時,明確企業省外境外研發機構全職聘用的高層次人才,可享受與在晉人才同等待遇,申報省級人才計劃或科研項目。
向用人單位放權、為人才松綁,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這幾年,省直有關部門圍繞人才工作方方面面,下放權力、減少環節,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用人單位引才育才動力和廣大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但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仍然存在放權松綁不夠徹底、管得過細過多等問題。為此,山西人才新政“12條”提出對事業單位人員管理模式進行重構性改革。一是自主制定用人計劃。二是自主開展人才招聘。明確高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可以在本單位編制總量范圍內,自主擬定年度增人計劃,自主制定招聘方案、實施招聘,組織人社部門不再統一下達增人計劃,不再進行事前備案。明確急需緊缺專業人才招聘可通過直接考核方式進行,招聘范圍、對象、批次、時間、地點及考核形式、內容由用人單位自主確定。人員增減情況只需每年6月、12月向同級組織人社部門備案即可。針對各地各單位反映強烈的人才政策門檻過高、本地高校優秀畢業生留不下來的問題,山西人才新政“12條”明確,強化晉才晉用,不再將大學排名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也不搞學歷“一刀切”,允許省內的本科院校按需擇優招聘本校優秀本碩畢業生。當然,在放權松綁的同時,組織人社部門也將進一步加強事后監管,壓實各用人單位黨組織的主體責任,防止濫用權力,杜絕不正之風。
人才計劃是識別、發現、評價、培育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為此,山西人才新政“12條”提出,要改革優化人才計劃,加大人才激勵力度。關于省級人才計劃,改革基本思路是,做好“加減乘除”文章,推動人才“帽子”、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加”,就是通過政策優化重組,持續加大支持力度。“減”,就是減少人才計劃數量,不亂發“帽子”。“乘”,就是集中資金打造品牌計劃,形成乘數效應。“除”,就是實行跟蹤評估,建立淘汰制度。優化整合路徑是,繼續大力實施山西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將其他引進培育類的計劃納入“三晉英才支持計劃”統籌實施,開展“百名高端領軍人才引領行動”“千名拔尖骨干人才支持行動”和“萬名青年創新人才培育行動”。人才培訓類項目由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實施,不再列為省級人才計劃。關于人才支持激勵,改革基本思路是,進一步強化結果導向,既要看人才頭銜,更要以科研成果為標準。支持激勵辦法是,建立成果獎勵、項目獎勵、特殊津貼相結合的優秀人才支持激勵體系。比如,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項目的第一完成單位,配套獎勵標準由目前的1:1提高到1:10。據不完全統計,我省1:10的配套獎勵額度處在全國的第一方陣。對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單位,每個項目最高獎勵額由6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對新當選“兩院”院士、新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和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項目者,參照引進同類人才安家費標準,一次性分別給予2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特殊津貼。
當前,人才競爭已經從1.0時代跨入2.0時代,不單單比拼薪酬待遇,更重要的是人才發展環境的較量。為此,山西人才新政“12條”提出兩條重要措施,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增強人才獲得感。一是組建人才服務機構。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個是整合人社、科技、科協等部門所屬事業單位承擔的人才服務相關職能,組建人才服務專門機構,建立人才服務平臺,設立人才服務專員,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對一”服務。第二個是探索建立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人才服務聯盟,通過共建共享,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優質、高效、全面、精準服務。二是解決人才現實問題。包括配偶安置、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明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隨遷配偶實行計劃安置,原屬機關事業單位編制內的實行對口安置;原在企業工作或無工作的,積極協調省內企業提供就業崗位;暫時無法安置的,由同級財政發放生活補貼。高層次人才隨遷子女就讀中小學、幼兒園,首次入學可選擇學校。各市縣(市、區)加大人才公寓、人才周轉房建設力度,妥善解決高層次人才住房問題。總之,我們將竭盡全力幫助人才解決好衣食住行方面的“關鍵小事”,讓人才真正安心“做好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