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立
“得知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我感到很高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時表示。其中,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中科院定點幫扶地,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是對中科院開展科技扶貧攻堅戰工作的充分肯定。
科技支撐扶貧,即以科技創新成果為脫貧攻堅戰賦能,以技術、智力、人才驅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科技”看上去似乎只需單向輸出,不求回報。在很多科研人員眼中,科技扶貧也好似“扶老太太過馬路”,是學雷鋒做好事,有益于社會,但對“科技”本身益處不大。
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面的。新時期的扶貧工作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工程,在實踐中不僅可以檢驗科技的“含金量”,同時也能為科學家提供廣闊而生動的展示舞臺,做得好完全可以推動科研工作的自身發展。比如,通過目標牽引,實地實踐可以校正科學家的科研方向,甚至可以推動科學研究向著更精、更深發展。換言之,扶貧與科研可以相互促進、互相成就。
以科技扶貧的“喀斯特樣本”為例。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克林、曾馥平等人初來環江縣時,其自身也是“科技貧困戶”,缺設備、少資金的他們只能做些基礎的調查研究;中科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站新建之初條件也十分簡陋,據說站上的學生為了爬到山頂打電話還摔斷過肋骨。然而,就是這樣一支隊伍,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提出的“你們最大的優勢是國家需求”指引下,踏踏實實地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通過26年的堅守,王克林和他的同事們一邊助農扶貧,一邊積累生態數據,挖掘新的科學問題,逐漸把該站的喀斯特研究帶到國際前沿,有了“世界上的喀斯特研究,再也無法繞過中國西南”的底氣,成為國際上一支不可忽視的科研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鍛煉和培養了一批精干的科研人才,搭建了一個國家級的喀斯特觀測科研平臺,承擔了國家和地方許多重點研發項目,在國際重要刊物上發表了不少高水平研究,提升了中國喀斯特研究在全球的科技競爭力。亞熱帶所也從當年中科院研究所序列中一個“擬撤銷”的“小所”,逆襲成為實現良好發展的研究所。
這一科技扶貧樣本生動地詮釋了扶貧工作不僅僅是科技成果單向輸出的“試驗場”,同時也是科學研究的“反推器”。只要尊重科研規律,“小所”也能成大事,平凡工作也能出奇跡。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們應跳出科技“賦能”的單向思維,正視科技與實踐的雙向驅動效應,讓科技發展在偉大事業中邁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