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對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元素的挖掘,分析傳承和發展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論述利用大數據傳承和發展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策略,提出開展數字化品牌設計,建立起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大數據系統,打造數字化推廣平臺,以擴大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宣傳力度、增強其知名度。
【關鍵詞】民間工藝 美術符號 大數據 廣西北部灣
利用大數據傳承和發展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就是在信息化時代運用大數據技術,如三維掃描、數據攝影、數據處理等,將民間工藝美術符號作品進行提取、處理和保存,并將民間工藝美術符號進行處理后運用到現代化領域,進一步推動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元素的傳承與發展。在運用大數據繼承和發展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過程中,還存在工藝美術缺乏數字化特色、工藝美術符號留存率低、品牌意識薄弱等問題。本文充分結合大數據傳媒時代的優勢,依據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及其傳承現狀,積極借鑒已有的經驗和做法,著力探究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傳承和發展的有效途徑,推動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
一、挖掘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元素
所謂“美術符號”就是人們對視覺的符號感受,“民間工藝美術符號”是呈現在民間工藝品的各種美術符號,往往積淀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風俗習慣等,也體現了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取向、美術思考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等。北部灣民間工藝品種繁多,各具特色,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特點和審美特征,這些獨特的審美符號與北部灣特定的文化環境相聯系,凝聚了北部灣的文化審美特點。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
二、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傳承和發展現狀的分析
(一)與大數據技術融合率低,工藝美術缺乏數字化特色
在現代化的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工藝美術品的欣賞品味逐漸升高,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快速整合、讀取信息。但對于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傳承和發展,還是以傳統的傳播途徑為主,原因在于與大數據技術融合率低,沒有創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導致工藝美術缺乏數字化特色,傳播效率不高,人們對其感知度不高。
(二)工藝美術符號留存率低,長久運營困難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大數據技術的日新月異,傳統工藝美術面臨著諸多危機。在社會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傳統手工藝文化無法自覺地轉化為以工業文明為主體的現代城市文化。同樣,手工藝作為生活藝術的傳統功能也發生著變化,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豐富多彩,但缺乏有效的保存和傳承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傳承和發展。目前,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通常保存在藝人手中或當地藝術館,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深度、大量保存的現象并不多見。在相關工藝美術的傳播和發展中,也有線上產品如公眾號、在線學習工藝制作等,但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不夠緊密,運用大數據技術留存率相對較低,影響工藝從業者的行業忠誠度,以及部分手工藝移動應用創業者的持續經營能力。
(三)品牌意識薄弱,推廣渠道有限
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作為傳統的民間手工藝文化,因其創作物料和傳承方式的局限性而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單個門類手工技藝的形成過程和存在形式,與其所在地區(或民族)的地理環境、文化習俗等密切相關。傳統工藝美術強調手工生產,無法批量生產,難以滿足大眾需求,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在傳播途徑上,有些是代代相傳,有的是地方人民相傳,很少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推廣傳播,再加上文化藝術市場中的虛假宣傳和仿冒品泛濫,也影響了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傳承與發展。
三、利用大數據傳承和發展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現實意義
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的價值,包含文化藝術價值和經濟實用價值,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北部灣民間美術資源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傳達了當地民族淳樸自然的藝術氣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國傳統工藝美術應以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支撐,在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繼承和發展中應采用新的數據存儲方法,既要注意保持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特色和技術手段,又要運用符合時代發展的新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工藝美術靜態數據庫,擴大網絡宣傳力度
一方面,在大數據、多媒體技術下,公眾號、自媒體的宣傳效果逐漸突出,將民間工藝美術在現代化媒體中進行宣傳已經非常普遍,而在此基礎上對工藝美術品的宣傳不僅能夠提高精準度,還有效加強對民間工藝美術的宣傳力度,這樣的宣傳效果遠遠高于傳統媒體的宣傳。相關部門還可以在網絡中創建工藝美術宣傳平臺,有效地將線上宣傳與線下體驗結合在一起,助力于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傳承與發展。
另一方面,要建立靜態數據庫。對于這項傳統的技藝,相關部門通過訪問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或記者的書面記錄和視頻來保存數據,這種記錄方式在保存和傳承工藝美術作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當前信息時代,隨著大數據的出現,“互聯網+”和其他信息傳播的概念,傳統的工藝品記錄方法無法達到推廣目的和快速傳播,這些傳統材料容易損壞和丟失,很難被長時間存儲。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構建工藝美術數據的數據庫。數字數據庫的建設,應根據不同的工藝以不同的方式進行采集,傳統的工藝美術,如刺繡、漆畫、剪紙等,需要利用高清數碼相機或平面掃描儀對這些作品進行數據處理,然后轉換成二維圖像;之后,這些工藝美術品通過二維圖像處理技術進行分類整理,并存入數據庫。對于漆藝、雕塑、陶瓷等三維空間工藝品,需要使用三維掃描儀或多角度高清圖片進行拍攝,并將其轉換為三維模型,然后分別將對應數據的分析存入數據庫。這些不同類型的數據用于顯示工藝產品的材料特性、顏色特性和建模特性。這些特點的展示,不僅可以決定不同技術的運用,也方便人們快速尋找到不同類型的工藝美術作品。
(二)增強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知名度
目前,很多關于生活、裝飾等工藝美術品已經廣為人知,但是一些涉及其他領域的公益美術品還不被人們熟知,如北部灣民間美術資源欽州坭興陶、北流型銅鼓等。傳統學徒制工藝美術教學的核心是手工藝品的生產。師徒的生產動作要素是導致這類工藝美術,特別是陶瓷藝術多樣性的核心。我們通過對基本道具、場景、角色等進行基礎模型數據采集,對原始場景的寫實描繪,有利于捕捉制作動作,觀察工藝細節。動作捕捉的建立有利于工藝美術的傳承和保護,不會因傳承人的死亡而造成工藝美術技術的消亡。加上物質信息在原工藝生產階段的整合,為整個工藝制作奠定基礎。最后,借助大數據的宣傳與再現,許多互聯網平臺出現拍賣會等也被人們不斷認識,使傳統的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更接地氣。
(三)助力民間工藝美術走向國際舞臺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民間工美術的數字化特色是產品應新時代市場化的要求而發展的,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在新時代,民間工藝美術的設計、宣傳、銷售等都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支持。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利走向國際市場,比如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北海的貝雕”和“玉林羽毛畫”遠銷國外市場,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我國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將不斷融合大數據技術進行創新發展,走向國際舞臺。
四、傳承和發展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有效途徑
(一)開展數字化品牌設計,創新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
在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抓住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在對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設計中,我們可以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助力工藝美術的設計,使工藝美術融入現代工藝設計中,賦予當代設計別樣的韻味,逐漸打造出民間工藝美術品牌,推動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比如根據本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需求,對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進行認真研究,做好品牌定位,根據工藝美術品的名稱、圖形、用途等方面進行規范性的設計,并根據品牌設計中的色彩比例、圖形的繁簡等特點,有效結合數字媒體的要求達到人們所需求的視覺體驗,實現立體化、動態化的發展,提升用戶體驗,為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傳承與發展打下基礎。
在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欽州坭興陶的創新設計中,我們可以將欽州坭興陶的來源、制作、作品展示等做成清晰的視頻模式,便于民眾了解,并突出其特色,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欽州坭興陶上的圖案紋樣進行虛擬模擬、再創造,有效還原這些精美的公益美術品,給予用戶以視覺上的沖擊,有效滿足人們對數字化民間公益美術的需求。
(二)建立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大數據系統,構建數字化管理體系
在對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管理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數字化的管理體系。通過地區政府的引導、政策的引領,筆者對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進行統計,建立工藝美術類型和藝術家技能信息數據庫,通過數字攝影、數學建模、三維掃描等方法對作品進行數據處理,并根據工藝和傳統技術將其分為靜態數據庫和動態數據庫,形成數據集成、數據處理、數據存儲和數據分析的可視化智庫。
在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智庫構建中,我們還根據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信息,如風格、種類、區域、背景等分類于靜態資料庫、傳承人名堂、動態資料庫,并歸類材質、色彩、造型、場景描繪、動作捕捉、聲音采集等方面,將手工藝品壯錦和繡球的精美圖案、編制藝術,貝雕的雕刻藝術,京族哈節文化的民族服飾、舞蹈等元素,納入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數據智庫中,使其得以有效的保存與利用,便于人們查詢和傳承,促進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傳承與發展。
(三)打造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數字化推廣平臺,大力推廣品牌產品
古往今來,好的東西、好的品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熟知,這就需要強有力的推廣來支撐。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要得到更好地發展,同樣離不開有效的宣傳推廣。在現代化時代中,利用大數據媒體進行宣傳推廣已經成為必然選擇,可以使用戶得到多樣化與個性化的體驗。數字化的推廣平臺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專門打造一個聚集民間藝人、技藝、工藝產品等民間工藝美術發展平臺,通過大力推廣擴大民間工藝美術的價值,激發人們對工藝美術的興趣,這對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對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的推廣中,我們可以在大數據平臺上開通北部灣工藝美術“傳承人名錄”端口,包括人物介紹、工藝美術制作流程、作品展示、作品交易等,將民間工藝與市場結合起來,為從事民間工藝的工匠提供平臺,為將藝術向市場推廣提供一個平臺,實現民間工藝符號更好的線上線下傳承和保護,并有效地將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利用互聯網數字化平臺的便捷性、互動性等特點與用戶有效溝通,促進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創新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的運作,全面推廣廣西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特色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季承.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16(13)
[2]張浩.鳳翔民間工藝美術的數字化品牌設計與推廣[J].包裝工程,2016(10)
[3]王剛,晨曦.廣西北部灣地區民俗文化品牌建設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19)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大數據傳媒時代北部灣民間工藝美術符號形態的研究”(項目編號:2019KY117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賴兵(1978— ),壯族,廣西賓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幼兒園品牌形象設計與環境空間設計。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