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刷子李》向《俗世奇人》的拓展教學為例,提出要善于捕捉“一篇”與“整本”之間的內在關聯,努力構建“1+1”或者“1+X”教材體系的教學建議,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閾。
【關鍵詞】《刷子李》 《俗世奇人》 “1+X” 整本書閱讀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指出:教科書永遠都無法真正滿足學生內在的閱讀需求。為此,部編版教材在編排中努力構建“1+1”或者“1+X”的教材體系,旨在通過一篇文章的學習,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緊扣單篇與整本書之間的關聯,形成從精讀向整本書閱讀的拓展。下面,筆者以部編版教材中《刷子李》向《俗世奇人》的拓展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整體把握,借助目錄感知小說特質
《俗世奇人》是馮驥才先生寫的描寫普通百姓的小說集。整本書由一個個單列的普通人物構成,但這些單獨成篇的文本有著共同的創作特點,教師需要借助教材中的文本進行精講細讀,讓學生形成“一葉知秋”的認識。
比如,教學《刷子李》時,教師應緊扣小說創作的三個核心要素:情節、人物和環境,引領學生感受短片微型小說中情節緊湊、集中的特點,相機感受刷子李的技藝高超。如何將教學的關注點從原本的“一篇”轉向“一本”呢?教師應該以書中的目錄為橋梁,讓學生對整本書的概貌進行體悟,并學會捕捉關鍵詞句。首先,引導學生借助目錄閱讀整本書中的相關篇目,如《蘇七塊》《酒婆》《馮五爺》《青云樓主》《泥人張》等,讓學生認識到這本書之間的情節和人物一人一篇,互不干擾。其次,組織學生對自己相對感興趣的篇目進行猜測:這篇小說可能描寫的是什么呢?有教材課文《刷子李》這一參照物,學生有的猜測《泥人張》主要描寫一位張姓藝人捏泥人的高超手藝,有的猜測《張大力》一定是描寫了一位力大無比的勇士的故事。通過借助目錄這一平臺,教師先讓學生對整本書形成了整體性概括的了解,為激發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鋪墊了情感認知的基礎。然后,組織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體悟與思考,通過猜測的方法對書本中相關的篇章進行定位和捕捉,激發學生內在的認知動力,為后續深入閱讀整本書奠定基礎。
二、關注語言,借助評書咀嚼“津味”風格
語文學習的關鍵就是要關注文本的語言。小說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在語言表達上有著較高的要求,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內容都決定了作者所采用的語言風格也是完全不同的。馮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以傳統地道的天津衛為背景,展現了獨特年代下天津人生活的狀態,因此這本書的語言洋溢著濃郁的天津味道。在教學課文時,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天津快書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小說的語言,夯實學生對小說語言的感知和積淀。
比如,教學《刷子李》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熟讀課文、了解內容、感知形象的基礎上,選擇課文中最為關鍵的語段作為評書的內容。如先圍繞著文本進行多維度、多形式地反復朗讀,尤其是關注小說中與我們常態生活不一樣的新鮮詞語和語句,并相機感受這種表達的好處;然后播放天津快書的視頻錄像,讓學生感受評書的動作、神態,并圍繞評書表演說說自己的感受,思考如果圍繞著課文中某一個段落說一段評書,自己應該怎么做;最后鼓勵學生模仿評書表演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利用《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目,讓學生利用評書進行遷移訓練,說說其他小說中的內容,從而以評書的方式將學生的關注點從教材中的一篇轉移到整本書中的多篇上。
在如上教學中,教師所引入的“天津快書”就起到了兩種不同的作用:一是借助評書引導學生快速關注并吸收課文中的語言;二是以評書作為一種跳板,從教材的一篇跳到整本書教學,更好地引領學生思考,不斷地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
三、體悟形象,借助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通過這篇典型課文的學習,以及閱讀目錄之后的猜測,很多學生已經對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并不陌生,也知道這本小說主要描寫了普通百姓中的絕活,因此所有的人物都在普通俗事之中彰顯了一種獨特的奇絕特點。作為小說創作的一個人物,刻畫人物形象就成為了揣摩作者寫法的一個根本,更是閱讀小說時的核心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從課文入手,引領學生關注課文中刷子李在刷漿之前、之時、之后的過程,感受刷子李的人物形象特點。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自由默讀課文3到6自然段,圈畫出能夠反應刷子李技藝高超的語句,并適度進行批注。組織學生展開交流時,教師可以緊扣語段中“悠然擺去”“悠然擺來”“清脆”“鼓點”等關鍵詞語,感受刷子李在刷墻時動作之嫻熟以及胸有成竹的自信,并通過對聲音的描寫想象刷子李獨特的“音樂感”和“節奏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對人物的奇妙絕活和人物特點的感受之中。在進行梳理和總結時,很多學生發現作者使用了正面為主、側面烘托的方式,讓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相機從整本書的其他篇目中挑選出一個典型的篇章,引導學生運用從課文中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其他的語段,真正學會把握《俗世奇人》中的人物形象,從而實現從“教材之一篇”向“課外之一本”過渡。
四、揣摩對象,借助語段梳理情節脈絡
在完整教學了《刷子李》之后,教師可以相機選擇一篇在結構特點、語言風格上與其較為相似的文本進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很多教師都會選擇《俗世奇人》中的另一經典篇目《泥人張》,讓學生帶著對課文學習方法的積淀,嘗試以快速、分段的方式來閱讀課文。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并猜想情節,實現了“1+1”的教學效果。但在引領學生閱讀《泥人張》時,有一位教師并沒有讓學生通讀全文,而是采用分段閱讀、分段指導的方式。比如,閱讀片段一,該教師組織學生猜測情節:面對他人的戲弄,泥人張會以什么方式來應對呢?先激活學生深入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促使學生在后續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印證或者反思,形成基礎性的認知積淀;閱讀片段二,該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思考:泥人張的手藝真是令人咂舌,比海張五更像海張五。當泥人張撐起大傘之后,又會發生哪些的事情呢?片段式的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在閱讀一個部分之后,能夠跳出文本的內容進行反思和調整,通過預測來推理后續情節,這是學生延續著作者呈現出來的文脈進行的猜測,更是依循著人物形象對小說的情節設置。在片段閱讀之后,教師又將學生所閱讀的片段整合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觸摸局部之后獲取整篇文本的信息,滿足好奇心。最后,該教師讓學生快速閱讀,整體把握教材中的《刷子李》和拓展的《泥人張》,在整體感知后提煉出其表達上的共性特征。這些共性之處將成為學生解構整本書閱讀的鑰匙,使學生在對比中明析這兩篇小說在創作上的不同點。這樣的梳理便于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來解構文本,從加深了對小說文體的再度認識。
由教材中的“一篇”到課外的“一本”,并不是一步就能跨出去的。如上教學中,教師選用了另一篇經典作品《泥人張》,作為由教材中的“一篇”到課外的“一本”過渡的橋梁,在提煉共性、辨析差異的過程中,為學生高效閱讀《俗世奇人》奠定了基礎。
推動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拓展已經成為當下部編版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的基本走向,教師要善于捕捉“一篇”與“整本”之間的內在聯系,并緊扣這種關聯及時設置學習情境和策略,真正推動語文教學從精讀向整本書閱讀過渡。
作者簡介:羅鳳瓊(1980— ),女,廣西陸川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