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強 朱玉華 王許


【摘要】目的 探究心肺復蘇技能在冠心病病人家屬的培訓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我院心內科住院確診為冠心病的家屬共2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A、B、C、D、E五組,每組50例,A組不進行任何培訓,B組進行一次傳統心肺復蘇技能培訓,C組進行一次新興心肺復蘇技能培訓,D組定期和反復進行傳統心肺復蘇技能培訓,E組進行定期新興心肺復蘇技能培訓聯合微信課堂培訓,對比各組培訓效果。結果 培訓前,五組家屬對心肺復蘇相關知識的知曉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對比均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E組家屬知曉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D組>C組>B組>A組,除C、D兩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其余各組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E組家屬對心肺復蘇技術掌握總合格率>D組>C組>B組>A組,除C、D兩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其余各組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冠心病病人家屬進行定期新興心肺復蘇技能培訓聯合微信課堂培訓,不僅能有效提高其對心肺復蘇技能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還能提高其心肺復蘇實踐操作技能,從而能為病人提供快速的居家搶救服務。
【關鍵詞】心肺復蘇技能;冠心病;家屬;培訓;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5..02
冠心病是一種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其中,由心臟性猝死引起的冠心病死亡率高達60%[1]本文主要探究了心肺復蘇技能在冠心病病人家屬的培訓應用效果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我院心內科住院確診為冠心病的家屬共25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家屬均長期與患者居住在一起,家屬均具備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屬年齡為18~60歲,(4)家屬均同意參加該項研究并能接受遵守研究人員安排和實行的培訓計劃;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生理或(和)精神疾病者,既往接受過心肺復蘇技能培訓或(和)有成功施救經驗者。將其隨機分成A、B、C、D、E五組,每組50例,五組家屬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由我院心內科5名專家、3名高年資護士組成培訓團隊,對A組不進行任何培訓;對B組進行一次傳統心肺復蘇技能培訓,主要由培訓團隊成員采用ppt講課+實地模型訓練方式對家屬講解患者病情判斷、胸外按壓要點及步驟等;C組進行一次新興心肺復蘇技能培訓,采用節段性邊視頻邊教學+邊實地模型訓練等方法進行培訓,具體方法為:(1)首先通過分節段視頻觀看,進行節段性講解要點及進行節段性操作演示、實際演練并由專業人士進行指導,課時控制在1.5~2小時。(2)討論提問:現場討論,有問題可提出,課時控制在15分鐘[2]。(3)知識鞏固培訓:再次對家屬進行重要知識要點鞏固(應用搶答形式,答對予小獎品獎勵)及自主進行實際操作練習,練習后逐一進行考核(cpr五個循環)時間控制在1小時。D組定期和反復進行傳統心肺復蘇技能培訓,指導家屬每2月來院進行傳統培訓鞏固。E組進行定期新興心肺復蘇技能培訓聯合微信課堂培訓,新興培訓方法同上,另外,還需與家屬建立微信群,每兩月在群中進行理論教學及家中自主練習(視頻、進行搶答題訓練、疑難點交流及解惑,進行遠程實時教學),并指導家屬平時可在群里咨詢和討論相關問題。培訓期限為半年,培訓前后還需對家屬進行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3]。
1.3? 觀察指標
對比五組家屬培訓前后對心肺復蘇相關知識的知曉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及心肺復蘇技能掌握程度(用自制心肺復蘇技能知識調查表評估,評估內容包含:患者意識判斷、實施心肺復蘇時人工呼吸、氣道開放的方法,胸外心臟按壓的手法、部位、頻率、深度及與人工呼吸的比例等,8項內容全部答對為優、答對6項為合格,低于6項為不合格,總合格率=(優+合格)/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五組家屬培訓前后對心肺復蘇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對比
培訓前,五組家屬對心肺復蘇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對比均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E組家屬知曉率>D組>C組>B組>A組,除C、D兩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組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五組家屬培訓前后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對比
培訓前,五組家屬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對比均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E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D組>C組>B組>A組,除C、D兩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五組家屬心肺復蘇技能掌握程度對比
E組家屬對心肺復蘇技術掌握總合格率>D組>C組>B組>A組,除C、D兩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 論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臟性猝死病,雖然,冠心病患者突發心臟驟停的致死率較高,但是,臨床研究已證實,在突發心臟驟停的前4 min內,血液和肺中的原含氧氣尚可維持供應,因此,在患者發病后4 min內對其施行有效的心肺復蘇(即采用胸外按壓為心臟驟停患者形成暫時的人工循環,以促進其自主搏動恢復,并采用人工呼吸替代自主呼吸,促進患者自主循環重新恢復,從而維持其腦細胞及各器官組織存活),可保證不少患者的腦細胞免受損傷和完全復原,且臨床數據證實,心臟驟停患者發病后4 min內施行心肺復蘇術,能救活超過50%的患者[4]。由于心臟驟停多發生在不可預期的情況下和在家庭中,此時,目擊患者發病的“第一目擊者”——家屬便是救助患者的主要力量,因此,家屬對心肺復蘇技能的掌握情況將直接決定了患者的搶救效果[5]。
本研究中,通過對五組冠心病家屬分別不進行任何培訓(A組)、進行一次傳統心肺復蘇技能培訓(B組)、進行一次新興心肺復蘇技能培訓(C組)、定期和反復進行傳統心肺復蘇技能培訓(D組)以及進行定期新興心肺復蘇技能培訓聯合微信課堂培訓(E組),對比各組培訓效果,結果顯示,培訓前,五組家屬對心肺復蘇相關知識的知曉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對比均無顯著差異,培訓后,E組家屬知曉率(98.0%)、理論知識成績(92.6±5.4)分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90.4±5.7)分>D組(82.0%)、(80.3±4.1)分、(78.5±5.1)分>C組(78.0%)、(71.8±4.3)分、(70.4±4.5)分>B組(46.0%)、(58.7±3.2)分、(57.6±3.4)分>A組(6.0%)、(26.4±2.5)分、(23.1±2.3)分,除C、D兩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其余各組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E組家屬對患者意識判斷、實施心肺復蘇時人工呼吸、氣道開放的方法,胸外心臟按壓的手法、部位、頻率、深度及與人工呼吸的比例等心肺復蘇技術掌握總合格率(96.0%)>D組(82.0%)>C組(80.0%)>B組(46.0%)>A組(2.0%),除C、D兩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其余各組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對冠心病病人家屬進行定期新興心肺復蘇技能培訓聯合微信課堂培訓的效果最佳。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病人家屬進行定期新興心肺復蘇技能培訓聯合微信課堂培訓,不僅能有效提高其對心肺復蘇技能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還能提高其心肺復蘇實踐操作技能,從而能為病人提供快速的居家搶救服務。
參考文獻
[1] 張素冕,姜? ?華,鮑? ?歡,李? ?剛.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救的延遲因素與干預措施[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9(06):665-666.
[2] 羅? ?林.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05):104-106.
[3] Pe?aSB,AedoIF,UrdialesIP,etal.Conocimientos y actitudes de los ciudadanos del País Vasco sobre la resucitación cardiopulmonar y los desfibriladoresexternosautomatizados[J].Medicina intensiva,2016,40(2).
[4] HerceJL,RodríguezA,CarrilloA,etal.Novedades en lasrecomendaciones de reanimación cardiopulmonarpediátrica[J].Anales de Pediatria,2016.
[5] 孫曉華,鄧如芳,劉愛英,等.心肺復蘇技能培訓效果在心臟病患者家屬與一般人群間的比較[J].心臟雜志,2014,26(06):7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