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麥赤霉病是固始縣小麥生產上發生的重要病害,該文介紹了固始縣2019 年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及發生特點,從菌源、氣候條件、小麥品種等方面分析了小麥赤霉病發生原因,并提出了以加強農業防治為基礎,適時開展化學藥劑預防等防治措施。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張先華. 河南固始縣2019年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與防治措施[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08):21.
小麥是固始縣的重要農作物之一,近年來小麥赤霉病重發頻率高,造成較大危害損失。據統計,自2010年以來10年中有6年重發,分別是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8年。一般發生年份損失達10%-20%,重發生年份損失達30%-50%。赤霉病病菌分泌產生的毒素對人畜危害極大,嚴重影響小麥品質和利用價值[1],已對全縣小麥生產構成了較大威脅。
一、2019年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
1、播期不同,差異較大
早播小麥發病輕,遲播小麥發病重,特別是遲播稻茬小麥發生普遍較重。固始縣去年小麥秋播期間遇有陰雨天氣,播期普遍偏遲。相對早播在11月10日前播種,臨淮、沿河灣地及旱地小麥赤霉病發生相對偏輕。5月15-20日調查,早播小麥平均病穗率為2.73%,病情指數為1.08。播期較晚的在11月中下旬及以后播種,特別是稻茬麥,小麥赤霉病發生較重,5月15-20日調查,平均病穗率為8.52%,病情指數為3.37。
2、品種間發病差異較大
2019年固始縣小麥主栽品種為豫麥18-99、西農949、泛麥5號、鄭麥9023、偃展4110、偃高6號、寧麥13號、揚麥15等。寧麥13號、揚麥15等揚麥系列、寧麥系列品種及鄭麥9023等相對表現較好,發病較輕,病穗率在1.8%-4.2%。西農979、豫麥18-99、泛麥5號、偃展4110等發病面積較大,發生程度較重的病穗率在8.32%-27.2%。
二、發生原因
1、田間菌源量充足
近些年來,隨著秸稈還田的大面積推廣,耕作方式的改變使地表殘留大量帶菌秸稈,為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提供了充足菌源,菌源量逐年增加。同時,近幾年小麥赤霉病在固始縣連續發生較重,田間菌源量大。4月10日調查,稻樁叢帶菌率平均為12.4%(1.2%-21.4%),株帶菌率平均為1.7%(0.1%-8.3%),菌源量滿足了大流行條件。4月15日調查,病菌子囊殼成熟度在一般在15.0%-47.5%。2018年秋季全縣小麥播期普遍偏遲,小麥抽穗揚花期大多在4月中下旬,孢子釋放時間與小麥易感病期吻合度高。
2、氣候條件對小麥赤霉病發生有利
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降雨偏多,濕度大是造成小麥赤霉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根據氣象資料顯示,2019年4月下旬全縣先后出現兩次3天以上連陰雨天氣。在小麥揚花期,20-23日出現連續4天陰雨天氣,28-30日又出現了陰雨天, 4月下旬平均氣溫19.2℃,平均濕度71%,降雨量27.3 mm,適宜的溫濕度極利于病菌侵染和危害。
3、主栽品種抗病性差
小麥主栽品種多不抗(耐)小麥赤霉病。主栽品種普遍感病,5月15-20日普查,累計調查100塊麥田10個小麥品種,小麥赤霉病都有不同程度發病,病穗率達1.8%-2.7%。其中有3個品種平均病穗率低于5%,有5個品種平均病穗率在5%-20%,2個品種平均病穗率超過20%,主栽品種普遍感病。另外,全縣受茬口、土質及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小麥播期不一致,導致小麥揚花期不整齊,易感病期拉長,遇連陰雨天氣幾率增加,也加大了赤霉病流行。
三、小麥赤霉病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措施
選用抗(耐 )病品種。赤霉病常發區宜種植揚麥系列、寧麥系列及鄭麥9023等抗 (耐)病品種。全縣小麥宜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種。根據小麥品種特性、播種時間和土壤墑情適量播種,推廣機條播;加強肥水管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小麥自身抗性;起好四溝,保證田間排水通暢,降低田間濕度等。
2、科學防治
在小麥赤霉病防治上 ,要以預防為主,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預防”。在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開展第一次防治 (見花打藥),5-7天后開展第二次防治。防治適期內若遇雨,搶在雨前或雨隙防治。可選用滲透性好、耐雨水沖刷且持效期長的藥劑,如48%氰烯菌酯.戊唑醇乳油600 mL/hm?,或45%戊唑·咪鮮胺水乳劑450 mL/hm?,機動噴霧器兌水225 kg/hm?,手動、電動噴霧器兌水600 kg/hm?,對準麥穗均勻噴霧。施藥后6 h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如遇病害流行,田間見病初期,發病田塊應用上述藥劑適當加大用量,立即進行補治,以減輕病害后期危害損失[2-3]。
參考文獻
[1] 吳佳文,陸 彥,王開峰,等. 多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及其DON毒素的防效[J]. 中國植保導刊,2018(09) 62-67.
[2] 徐 飛,王俊美,楊共強,等. 不同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及減少籽粒中DON毒素積累的效果[J]. 植物保護,2018(03) 214-219.
[3] 王恒亮,郭艷春,穆長安,等. 不同殺菌劑對小麥紋枯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 植物保護,2017(01) 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