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蕾
摘要:分析美國白蛾在我國發生、傳播、為害情況及防治的必要性,介紹其在各個生長時期的形態特征及生物學特征,從檢疫、人工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介紹美國白蛾防治措施及應用效果。
關鍵詞:美國白蛾;生物學特征;化學防治;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4)07-0014-02
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又名美國燈蛾、秋幕毛蟲,屬鱗翅目、燈蛾科,是世界性檢疫害蟲,在美國、加拿大、東歐各國及日本、朝鮮等北緯19°~55°之間的國家廣泛分布,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遼寧、山東、河北、天津、陜西、上海等省市,嚴重危害白臘、國槐、柳樹、椿樹、泡桐、核桃、金銀木、蘋果、法桐、山楂、速生楊等幾十種樹木,嚴重影響樹木的觀賞和生長。為此,園林綠化部門及林業部門每年都要劃撥大量經費用于防治美國白蛾,但效果仍然不夠理想。
美國白蛾原產于北美洲,1940年傳入歐洲,現已傳入歐洲10多個國家,以及日本、朝鮮半島、土耳其等國。1979年,美國白蛾傳入我國遼寧省丹東一帶,1981年由漁民自遼寧捎帶木材傳入山東榮成縣,并在山東相繼蔓延,1985年在陜西武功縣發現并形成危害。美國白蛾主要通過木材、木包裝等進行傳播,還可通過飛翔進一步擴散。其繁殖力強,擴散快,每年可向外擴散35~50 km,可為害果樹、林木、農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種植物,在果園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覽區、林蔭道發生嚴重時,可將全株樹葉食光,造成部分枝條甚至整株死亡,嚴重威脅養蠶業、林果業和城市綠化。此外,被害樹長勢衰弱,易遭其他病蟲害的侵襲,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蟲喜食桑葉,對養蠶業構成威脅。
1 美國白蛾的形態特征
1.1 成蟲
白色中型蛾子體長9~12 mm。復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纖細;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數個體腹部白色,無斑點,少數個體腹部黃色,上有黑點。雄成蟲觸角黑色,櫛齒狀;翅展23~34 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點。雌成蟲觸角褐色,鋸齒狀;翅展33~44 mm,前翅純白色,后翅通常為純白色。
1.2 卵
圓球形,直徑約0.5 mm,初產卵淺黃綠色或淺綠色,后變灰綠色,孵化前變灰褐色,有較強的光澤。卵單層排列成塊,覆蓋白色鱗毛。
1.3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28~35 mm,頭黑,具光澤。體黃綠色至灰黑色,背線、氣門上線、氣門下線淺黃色。背部毛瘤黑色,體側毛瘤多為橙黃色,毛瘤上著生白色長毛叢。腹足外側黑色。氣門白色,橢圓形,具黑邊。
1.4 蛹
體長8~15mm,暗紅褐色,腹部各節除節間外布滿凹陷刻點,臀刺8~17根,每根鉤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狀,中凹陷。
2 美國白蛾的生物學特征
美國白蛾在美國、加拿大、東歐各國及日本、朝鮮等北緯19°~55°之間的國家廣泛分布,在我國可發生2~3代/a。
美國白蛾傳入我國已有20多年的時間,在其演化過程中形成幾個緯度的漸變群。美國白蛾在我國可能的生存范圍為北緯26°~50°、東經79°~l32°,年發生代數的外界條件主要有光照、溫度、濕度。其發生代數區域劃分如下:北緯40°~50°地區,美國白蛾發生2代/a,個別年份為不完整的3代,這一區域包含現疫區河北省的唐山市、秦皇島市及陜西省的武功縣;北緯35°~40°地區,美國白蛾發生2~3代/a,第3代有相當部分能完成生活史,這一區域包括現疫區天津市,遼寧省大連市及山東省東營市、威海市、煙臺市;北緯30°~35°地區,美國白蛾發生完整的3代/a,這一區域為現疫區上海市。
3 美國白蛾的防治措施
3.1 加強檢疫
疫區苗木不經檢疫或處理嚴禁外運。同時,疫區內積極進行防治,以控制疫情。
3.2 人工防治
在幼蟲3齡前發現網幕后,人工剪除網幕,并集中處理。如幼蟲已分散,則在幼蟲下樹化蛹前采取樹干綁草的方法誘集下樹化蛹幼蟲,定期定人集中處理。
3.3 物理防治
利用美國白蛾性誘劑或環保型昆蟲趨性誘殺器誘殺成蟲。在成蟲發生期,把誘芯放入誘捕器內,將誘捕器掛設在林間,直接誘殺雄成蟲,阻止害蟲交尾,降低繁殖率,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
歐美及日本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對該蟲的性信息素生物學、化學結構鑒定、人工合成及應用等進行研究。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80年代),但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與應用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4 化學防治
在幼蟲危害期做到早發現、早防治。重點檢查桑樹、懸鈴木、臭椿、榆樹、金銀木、桃樹、白臘等樹種是否有幼蟲危害,一經發現,全面對所轄區域進行檢查,及時防治。用Bt乳劑4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5%來福靈
4 000倍液噴藥防治,均可有效控治此蟲危害。
3.5 生物防治
自20世紀中期以后,美國白蛾在我國的危害日趨增大,傳統防治方法的效果越來越差。1998年,我國啟動美國白蛾治理工程,使生物防治成為突破口。白蛾周氏嚙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原產我國,是美國白蛾的天敵。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中國林科院楊忠歧研究員主持下,從生物控制的角度出發,系統地調查美國白蛾寄生性天敵,并從其卵、幼蟲和蛹中飼養出多種天敵。經過篩選,發現一種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國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嚙小蜂。這種小蜂尋找在各種隱蔽場所化蛹的美國白蛾,并產卵寄生。該項研究成果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不殺傷天敵,是防治美國白蛾的先進技術。
以蟲治蟲與美國白蛾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蘇云金桿菌(Bt)等生物制劑相結合的措施,在大連、陜西、山東、秦皇島等疫區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利用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是我國生物防治的一個創舉,使我國利用昆蟲天敵防治美國白蛾的技術躍居世界前列,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這種高效、經濟、無污染的生防研究技術成果已通過鑒定,正在疫區大面積推廣使用。
魏建榮、楊忠岐等利用生命表評價白蛾周氏嚙小蜂對美國白蛾的控制作用,結果表明:1) 氣候和鳥類捕食是美國白蛾幼蟲期的重要致死因素;美國白蛾蛹期在放蜂區的主要致死因子是白蛾周氏嚙小蜂的寄生,放蜂區不使用化學農藥,能夠保護其它寄生性天敵,在多種天敵的綜合作用下,美國白蛾蛹的存活率大大降低。然而,對照區的美國白蛾蛹期亡率則較低。2) 從種群趨勢指數的比較來看,無論是第1代還是第2代美國白蛾,釋放白蛾周氏嚙小蜂區的種群趨勢指數值均小于l,表明下代種群數量呈顯著下降趨勢,說明釋放白蛾周氏嚙小蜂對美國白蛾的種群擴張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照區美國白蛾各階段死亡率雖然也較高,但由于美國白蛾產卵量大、孵化率高,因此兩代的種群趨勢指數值仍大于1,表明其下代的種群數量將繼續呈增長趨勢。3) 美國白蛾生命表研究表明,在美國白蛾化蛹初期和盛期各釋放一次白蛾周氏嚙小蜂,可以達到有效控制美國白蛾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科偉,劉慧珍,何余容.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繁殖力與年齡的關系[J].昆蟲學報,2005,48(5):712-717..
[2] 楊忠岐,王小藝,王傳珍,等.白蛾周氏嚙小蜂可持續控制美國白蛾的研究[J].林業科學,2005,41(5):72-80.
[3] 王衛斌,陳瑞琴,張衛光,等.利用家蠶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嚙小蜂的研究[J].植物保護,2007,33(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