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英+張禮鳳+李偉+張彥威+王彩潔+孟偉維+徐冉

摘要: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大豆蚜蟲成為夏大豆田的主要害蟲。2013—2014年對山東濟南夏大豆試驗田的大豆蚜蟲進行定點、定期調查,同時進行2.5%溴氰菊酯乳油防治效果研究。結果表明,山東產區大豆蚜蟲始發期為7月中下旬,盛發期為8月上旬至9月中旬,消退期為9月下旬;始花期噴施2.5%溴氰菊酯可有效控制大豆蚜的發生,并顯著提高大豆產量。
關鍵詞:大豆蚜;發生規律;化學防治;山東
中圖分類號:S435.65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7)07-0128-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limate warming and the 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pesticides, soybean aphid has become the main insect pest of summer soybean. The fixed and regular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summer soybean test field in Jinan, Shandong during 2013-2014.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ol effects of 2.5% deltamethrin EC we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soybean aphid incidence was in mid-to-late July, the full incidence period was from the first ten days of August to the middle ten days of September, and the declining period was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September. In addition, spraying 2.5% deltamethrin EC at the beginning flowering stage c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soybean aphid in the field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yield of soybean in the harvest period.
Keywords Soybean aphid; Occurrence regularity; Chemical control;Shandong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屬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蚜屬(Aphis),是栽培大豆的重要害蟲之一,通過刺吸危害栽培大豆,常引起葉片卷曲、節間縮短、植株矮化等癥狀,嚴重時可造成植株死亡[1]。關于大豆蚜在田間的發生規律,王承綸等[2]將其分為3 個階段,即早期點片發生階段、擴散蔓延到盛發階段和田間消退階段。韓新才[3]對河南省大豆蚜發生規律研究的結果表明,大豆蚜始發期為7 月中上旬,盛發期為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8月中旬以后數量逐漸下降。李長鎖[4]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哈爾濱地區,大豆蚜盛發期為7 月中旬到8 月中旬;8月中旬進入消退期,數量驟減;9 月下旬在田間徹底消失。但有關山東大豆蚜蟲發生規律鮮有報道。目前,防治大豆蚜蟲多采用化學防治,大量使用殺蟲劑使大豆蚜蟲的天敵數量減少,同時大豆蚜蟲的抗藥性也逐漸增加。為有效保障大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對大豆蚜蟲的發生消長規律、化學防治及其對大豆產量的影響進行研究,以期為山東地區大豆蚜蟲防治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2013—2014年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試驗田內選擇肥力水平較為一致的大豆田進行試驗。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大豆室選育的大豆新品種齊黃34為供試品種。設置處理區與對照區,處理區在大豆始花期噴施2.5%溴氰菊酯乳油(河北省邢臺市農藥有限公司)1 000倍稀釋液,葉面噴施至藥液布滿葉面不下流為止;對照區噴施等量清水。小區面積300 m2,6月26日播種,種植密度為130 000株/hm2,其它田間管理同一般大豆高產田。
1.2 大豆蚜蟲發生規律
大豆出苗后在對照區、處理區進行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連續取20株,單株掛牌,進行全株蚜量調查。每5天調查一次并記錄,持續時間為田間始見大豆蚜蟲至全部遷飛越冬結束。如果遇到極端天氣,順延至可調查時間。
1.3 溴氰菊酯對田間大豆蚜蟲防治效果
記錄施藥前及藥后 1、3、7 天 各處理每 10株大豆植株上大豆蚜數量,計算校正防效。校正防效(%) = (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蟲口減退率) ×100,其中蟲口減退率(%)=(藥前蟲口數-藥后蟲口數)/藥前蟲口數×100。
1.4 大豆產量
大豆收獲時,于處理區與對照區進行大豆測產,測產面積 3 m2 (2 m×1.5 m)。
1.5 數據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與做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豆蚜蟲發生規律
田間大豆蚜蟲群體變化動態如圖1所示,兩年試驗結果基本一致,均表現為單峰曲線變化。山東地區豆蚜始發期為7月中下旬;盛發期為8月上旬至9月中旬,2013年在9月10日達到峰值,為9 486頭/百株,2014年在9月4日達到峰值,為9 302頭/百株;消退期為9月下旬。
2.2 溴氰菊酯對田間大豆蚜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2.5%溴氰菊酯乳油對齊黃 34大豆品種田間的大豆蚜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兩年試驗中,施藥3天后防效均達到 96%以上;施藥7 天后,防效仍維持在90%以上,持效期較長。
2.3 蚜蟲危害對大豆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大豆蚜危害對大豆產量的影響顯著,2013及2014年溴氰菊酯處理產量分別較對照區產量增加 33.0%和 34.2%。
3 討論與結論
影響大豆蚜種群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越冬卵數量、天敵因素、環境因素和田間管理因素等。其中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濕度和降雨等;田間管理因素包括播種時期、中耕、收獲時間和大豆品種生育進程等以及控制手段類型。數據統計表明,如果6月下旬到7月中旬平均氣溫較高,同時伴有少量降水,利于大豆蚜種群發展。相反,在同一時間內的低氣溫和高降水會抑制蚜量的繁殖和增長。溫度、光照、濕度、降雨和氣流等物理因子不但直接影響害蟲的生長發育、繁殖、生存,而且會影響寄主植物或天敵,間接干擾害蟲發生[5]。
探明大豆蚜在大豆田間的發生動態尤為重要,除了能夠確定最佳的化學防治時期,對天敵的保護和利用也至關重要。本試驗結果表明,兩年試驗中大豆蚜的種群發生動態基本一致,始發期為7月中下旬,盛發期為8月上旬至9月中旬,消退期為9月下旬。期間可因氣候因素如降水等出現波動,呈現單峰變化。
前人研究表明,大豆受蚜蟲危害后,植株明顯表現為葉片卷縮、節間縮短、矮化、發育提前,造成大豆產量下降[6]。隨著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殺蟲劑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使用殺蟲劑可以顯著降低大豆生育期內蚜量、顯著提高大豆產量[7]。本試驗結果表明,于始花期噴施2.5%溴氰菊酯可以有效防治大豆蚜蟲并顯著提高大豆產量[8]。
參 考 文 獻:
[1]楊帥.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不同地理種群生態適應性研究 [D]. 哈爾濱: 東北農業大學, 2009.
[2]王承綸, 相連英, 張廣學, 等. 大豆蚜的研究 [J]. 昆蟲學報, 1962, 1(1):31-44.
[3]韓新才. 大豆蚜蟲及其天敵田間消長規律 [J]. 湖北農業科學, 1997(2):22-24.
[4]李長鎖. 哈爾濱地區大豆蚜越冬和遷飛擴散習性的研究 [D].哈爾濱: 東北農業大學, 2008.
[5]王冰, 李克斌, 尹姣,等. 風雨對麥長管蚜自然種群發展的干擾作用[J].生態學報, 2009, 29(8):4317-4223.
[6]潘學鋒. 大豆蚜蟲的發生規律及其危害與防治[J]. 安徽農業, 1995(7):20.
[7]戴海英, 張禮鳳, 王彩潔,等. 4 種殺蟲劑對大豆蚜蟲的室內毒力測定 [J]. 山東農業科學, 2013,45(3):100-101.
[8]戴海英, 王紅日, 張禮鳳,等. 噴施溴氰菊酯對大豆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J]. 山東農業科學,2015,47(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