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熙恒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由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繼承和發展而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利益的聯系,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則認為各國發展追求共贏。中國古代的“天下”觀思想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基礎來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追求的是共同利益,同時也符合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觀的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倫理學的研究中體現著正義、自信、和諧的倫理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人類命運共同體;倫理價值;發展
中圖分類號:B0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6-0011-03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倫理學中的本質體現
(一)馬克思共同體
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在其中學論文《青年在選職業時的考慮》中就存在共同體這一觀念。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指在追求自身利益、周邊資源以及未來快速發展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全體人類的共同合法利益,促進其他國家的共同發展。這與青年時代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當我們把“共同體”這個概念解析來看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其哲學基礎是“人是一種存在”。一方面,在實踐與理論上,把階級當作自己的對象,研究人是自由的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把自己當作一個存在著的、活著的階級,研究人是自由的存在的中心。從中不難發現其倫理價值,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共享唯一的地球資源,所有的國家都在同一個世界,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人的社會性本質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由此可見,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這種觀念和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提及的,個人只有在集體中,才會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的思想如出一轍。從倫理角度不難發現,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在社會生活中,其才能才會得到施展的機會,才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沒有被束縛。同時他們在文獻中明確強調,“只有建立一個真正的共同體才能實現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理念。共同體思想的理論支持和倫理指導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建設中獲得了生命力。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8年3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在其憲法序言的第十二段中首次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要建立其倫理學框架首先要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尋找邏輯前提,從字面意義出發不難看出其理論依據便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人學倫理。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體現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構建世界格局的新理念,超越了近現代社會以來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世界格局建構理念,為人類未來社會發展展現了一幅美好的世界圖景。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倫理學的研究中體現著正義、自信、和諧的倫理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三)二者之間的繼承與發展
關于繼承,要談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起源。倘若追根溯源,深入剖析一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什么含義?其中是否包含倫理學意義?其倫理內涵到底指什么?不妨在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中去尋求答案,利用原著,原汁原味的去體會。
關于發展,建立共創之路。這就要求堅持實踐的首要性,在理解事物的過程中,理解來自實踐和測試,并在實踐中將其逐步發展為真理。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宣言》迄今為止,已經存在了有170年了,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這170年來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在今天的社會發展乃至未來都是適用的。”他提出中國社會的發展,一定要堅定不移的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結合中國國情創造性的運用倫理學立場、觀點和方法。有機地統一邏輯前提、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歷史理論。時代在前進,實踐在發展,理論在創新。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團結統一全黨、全軍和全民的思想路線。全國各族人民用廣闊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嫻熟的戰略思想,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什么樣的堅持和發展,如何堅持和發展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理論問題才能堅決捍衛馬克思主義,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意識形態理論中,在面向世界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實際問題時,我們才能不斷拓展新的視野,進行新的概括,從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中國倫理學中的基石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中國天下觀的倫理傳統
首先,在中國古代,天下觀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認識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古人天下觀的情懷是分不開的,在一定程度對中國傳統價值給予了繼承和延續。其次,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中體現出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推崇和秉持的和諧理念,可以說和諧是中華悠久文化的主體。新時期,全體中國人民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斗爭。“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的新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哲學方法論的產生是中國倫理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符合中國人共同利益觀
從倫理學角度看,“共同利益”的概念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產生的。在中世紀的歐洲,國家利益的實質即為君主和貴族的利益。即使是20世紀,國際社會因利益相關問題引發的爭奪與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經濟全球化打破了傳統經濟發展的局限性,扭轉了各國利益觀,使其對經濟的發展上有了新的認識。全球化概念的提出,消除了地域隔閡,將全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大環境統稱為“地球村”,而經濟高度、深人的融合,也將各國緊緊捆綁在了一條利益鏈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故障,都將可能導致一損俱損的局面。互聯網把世界緊密地連在了一起,其極高的傳播速度使得表面看似無聲無息的網絡攻擊,卻有可能對國家經濟造成重大損失。氣候改變使得降水失調并促使了海平面的上升,不僅給許多位于海島上的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災難,未來也可能給數十個海岸線沿岸上的發達城市造成巨大的威脅。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即將耗盡涉及到人類文明能否延續,環境的污染、惡化導致怪病多發,常常跨國流行。無論哪個民族或國家,如果想要謀求發展和進步,則必須先讓別人有發展;若想自身安全,則必須先確保別人安全。以此為基礎,重新刷新人們對共同利益的理解。既然我們所有人已經處于“地球村”中,我們這些地球公民的集體利益歸根到底是要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的,國家間采取的有利于集體利益的舉措,同時也能夠服務自身的利益。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符合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觀
首先,從工業革命至今,人類開采和轉化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在持續進步,但與此同時,過度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也層出不窮,極大地破壞了人類社會的穩定性。這就要求發展的核心內容為可持續發展理念。在1996年,中國最終確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國家的基本發展戰略之一。其次,中國倫理乃至世界倫理是密不可分的,世界各國的災難必將給中國帶來災難。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人類世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可持續發展將整個世界都包括在一起。從政策上看,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中國政府發展的行動綱領,其指導著一切具體的計劃。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符合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實踐環節。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倫理學研究中的價值體現
(一)共同體以人為本的人類視角是倫理學中正義的體現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是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中共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治黨、治軍等各個方面,全面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的初衷及使命是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謀求幸福,這也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目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下,可以在實踐中實現對人民主體價值的追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充分鼓勵和發揮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社會價值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特別是人類命運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下,弘揚人民的開拓精神至關重要。從宏觀角度看,無論是“五大發展理念”還是“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其中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價值目標和設計理念側重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給人民以幸福感。
(二)共同體底蘊深厚的文化視覺是倫理學中自信的體現
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體現,也是堅定不移文化自信的體現,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發展的結果,“天下大同”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在積極培養和實踐的基礎上,建設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應該建立在中華民族和世界和諧的基礎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順應了更廣、更深的文化自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具體表現,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刻融人到世界文化之中。基于當代實踐和未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始終堅持學習世界優秀文化,中國人民在此方法論的指導下同樣善于學習別人好的方面,并合理地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堅定“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三)共同體中必然發展的歷史視角是倫理學中和諧的體現
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內涵極其豐富,意義極其重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用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超越所謂普世價值,用和而不同、開放包容的邏輯取代文化霸權主義,反對個別民族自持經濟發達、國力強盛,就強迫其他民族接受其文化價值,倡導人類文明是由多民族文化構成的復合體。這一主張是對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應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所取得的歷史成就的回顧和總結,它是在我們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背景下提出的。這是黨和國家新的歷史定位。在黨的不斷創新理論,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二十一世紀所制定的目標,即對未來30年進行的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做出了很好的指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必然結果,是黨和國家的主要目標,同樣是制定重大政策、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目標的依據。
小結
通過對共同體思想中倫理學的概括總結,可以深刻地體會到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倫理學內涵從多角度即人學、文化以及歷史發展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在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解決了從“現實的個人”這一歷史前提出發去看待問題時,可所發生的從事生產活動的人受到他們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容的生產關系的限制,使人類生存、人類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現實,以及現實的人類社會所形成的交往方式受到生產力和溝通方式的制約和限制。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和生產的普遍聯系,人將在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中產生“自由的人的聯合”,這就是人類共同體的思想理念,這不僅僅是思想意識的運動和解放,也是倫理的運動和發展。對馬克思來說是現實的運動,共同體必須自然地建立在發達生產力和普遍交流的前提和基礎之上。在共同體建設的倫理角度中,每個人生活實踐在自己與他人的聯合中并通過與他人的結合實現自由。團結的人擁有所有的生產力,私人所有制已經結束。每個人都可以在適合他們的任何部門自由發展,他們沒有特定的生產和生活范圍。只有在未來實現了共同體后,生產力的總和才能由統一的個體來控制,個體的獨立活動才能實現,個體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把握倫理學研究角度要通過認識論構建起方法論體系,再將認識論與邏輯前提在實踐基礎上相統一,努力與其研究范疇的邏輯前提、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歷史論相結合,才能為馬克思主義當代及其未來發展創造廣闊的理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