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芳


【摘要】目的 研究對抑郁癥患者實施共情護理后,該護理方法對患者抑郁情緒和生活功能的影響。方法 本次研究樣本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接受治療的86例患者,均確診為抑郁癥。按照患者就診先后順序,將86例患者分別成立兩組,對照組43例與實驗組43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采取共情護理,將兩組間護理后結果進行對比。結果 對照組護理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護理后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和社會功能評分與實驗組相比,實驗組具有明顯優勢;對照組43例患者滿意度為86.05%,實驗組43例患者滿意度為97.67%,對照組差于實驗組,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 臨床上,在給予抑郁癥患者實施護理時,應首先考慮應用共情護理,其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能力,促進其康復。
【關鍵詞】抑郁癥;共情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5..02
抑郁癥為精神科疾病,臨床將其又稱為“抑郁障礙”[1]。臨床資料顯示,引起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為遺傳因素、性激素因素以及神經營養因子和細胞因子因素,其臨床主要癥狀表現為心境低落、意志活動減退、思維遲緩以及認知功能損害和軀體癥狀遲緩[2],如患者未采取及時有效治療,隨著該病的持續發展,可使患者從悶悶不樂的心境發展為悲痛欲絕,甚至厭世,產生自殺念頭,因此,應給予抑郁癥患者實施有效治療,并配合積極護理,改善其抑郁癥狀,提高其生活功能。為進一步探討對抑郁癥患者的護理效果,本次研究,對我院收治的86例抑郁癥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與共情護理,皆在探討護理方法在抑郁癥患者生活功能和抑郁情緒中的效果優勢,現做如下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共計86例。經確診后,均診斷為抑郁癥。將所有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n=43)與實驗組(n=43)。對照組43例患者中男21例,女22例,年齡21~56歲,平均(38.5±1.6)歲;實驗組43例患者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20~57歲,平均(38.5±1.6)歲,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基本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和用藥護理等護理內容。實驗組患者采取共情護理,方法為:①共情護理:于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動作表情和語言特點,對患者病情做出評估,同時,將自己想象成患者,通過患者動作、行為等體驗,感受患者痛苦,從而提高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的認同感以及情緒感知能力,增加護理人員對抑郁表現的理解和意識,使其通過共情體驗更好的為患者護理。②心理護理:因抑郁癥患者表現出較強的抑郁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心理變化,并與其進行溝通,通過觀察患者行為表現以及對患者的感知力,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從而轉移患者專注力,提高患者積極情緒,緩解其心理痛苦。③認知培訓:因抑郁癥患者自我認同較低,護理人員可對患者定期開展共情理論和溝通藝術理論等內容培訓,增強其積極意識,另外,還可通過關注積極事件帶動患者積極情緒。④戶外護理:為增加環境多變性,護理人員應多帶領患者走出病房,使患者接觸積極、不同的新鮮事物,提高其積極心態,從而緩解其內心抑郁情緒。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情緒評分,依據漢密爾頓抑郁量表進行評分,分數越高代表越差。
觀察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生活功能評分,包括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和社會功能,分數越低代表越差。
觀察兩組間護理后滿意度評價。應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者行問卷調查,問卷總評分為100分。評分在81~100分的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滿意,59分及以下則為不滿意。滿意度為非常滿意與滿意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核實無誤后將其輸入SPSS 14.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滿意度)應用n(%)描述,組間經x2檢驗,計量資料(年齡、抑郁情緒、生活功能)應用(x±s)描述,組間經t檢驗,差異P<0.05時,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情緒評分對比
對照組護理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護理后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和社會功能評分對比
對照組患者護理后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和社會功能評分與實驗組相比,實驗組具有明顯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6.05%,而實驗組護理滿意度則為97.67%,實驗組具有明顯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 論
相關資料顯示,抑郁癥的發生與神經遞質、應對方式和個性特征等因素均有直接關系,其屬精神疾病類型。多數抑郁癥患者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同時,患者的精神運動也發生一定障礙,使患者產生負性心理以及抑郁心理,導致其產生自殺念頭,給其家庭造成嚴重影響,因藥物治療只能起到抑郁的作用,對患者情緒改善以及生活功能不大,因此,對抑郁癥患者在采取治療的同時,應積極配合護理,改善患者精神問題以及抑郁情緒,促進其康復。共情護理為治療抑郁癥應用較多護理手段,讓護理人員感知患者的意識,取得患者認同感為該護理方法的主要優勢,通過實施共情護理,讓護理人員從工作人員的角色轉變為朋友的角色,通過對患者行為舉止的觀察,了解患者內心,使其獲得患者的信任,從而提高患者的從依性,并帶動患者積極情緒,緩解其抑郁情緒,改善其生活功能。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86例抑郁癥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與共情護理,結果發現,通過對43例實驗組患者實施共情護理、心理護理、認知培訓以及戶外護理等護理方法后,實驗組患者在抑郁情緒以及生活功能方面均優于對照組患者,且有效提高了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價,因此,其具有推廣意義和參考價值,應被積極推廣。
綜合以上分析,共情護理為傳統護理模式的演變,且在抑郁癥患者具有良好的應用導向,因此,臨床上,在給予抑郁癥患者實施護理時,應首先考慮應用共情護理,其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功能,并促進其康復,具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英姿.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9,6(05):536-537.
[2] 高艷華.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大醫生,2018,3(Z2):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