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姿
摘要:一些律所、法院已開始將人工智能融合到實務工作中。人工智能與法律工作的結合催生“智慧法院”概念的提出,而其重點則是建設“智慧法庭”。但目前存在設備落后、人才和技術的缺乏以及數據缺位的問題。要想真正建成智慧法庭并讓其發揮信息技術優勢,輔助法官更好地完成司法審判工作,必須通過相關部門的大數據聯網共享,在立案、庭審、執行等階段幫助法官完成實行二維碼立案、運用“智慧小司”機器人咨詢、運用app軟件等系統完成法律程序、幫助對被執行人財產進行查控等事項。當然,法律人應該更審慎看待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與法律的結合中保留基本的原則和信念。
關鍵詞:人工智能;智慧法庭;法律職業;智能應用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6-0048-04
一、問題的提出
伴隨著新的技術改革,人工智能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改變,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時會給不同行業帶來挑戰。在司法領域,法律及其行業生態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信息化建設改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推動了審判管理方式的改變。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大趨勢下,當前是否需要大力建設智慧法庭,如何更好地建設智慧法庭。這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也是值得法律人思索的問題。建設新興事物在應用和普及上面臨一系列問題。
(一)人工智能的興起和發展
人工智能(英文名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21世紀人類社會一項重大發明創造。英國學者霍布斯被稱為人工智能先驅,早在1651年他就在著作《利維坦》里提出可以創造一種“人工動物”。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在1946年的誕生,讓人工智能變得具有實踐性和可能性。隨后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學術會議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工智能”這一新興詞匯。圖靈獎的獲得者Marvin Minsky和John McCarthy是最早提出人工智能概念的計算機學者,兩人被并稱為“人工智能之父”。并且Marvin Minsky把人工智能應用于機器人,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能模擬人活動的機器人“Robot c”,使機器人技術躍上了一個新臺階。人工智能開始進入人類的視野。至此,人工智能的發展至今將近有60多年的歷史。
“Robot”一詞可以追溯到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創作的《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劇本。普遍意義上,這一詞匯通常被譯作“機器人”。二十多年后,有人提出了機器人規則。1942年,美國科學家和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這些情況都預示著機器人、人工智能跟人類生活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有時會將人工智能等同于機器人(Robot),其實這個觀點并不全面。人工智能包括機器人,但不限于機器人。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其中一個分支。現如今常見的人工智能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個是“合成智能”,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機器學習、神經網絡、大數據、認知系統、演進算法等要素的綜合應用。另一個領域是“人造勞動者”,它們是傳感器和執行器的結合,可以執行各種體力勞動任務。
要真正理解和認識人工智能,首先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可能讓很多人難以相信的事實:人工智能已經來了,而且它就在我們身邊,幾乎無處不在。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工智能的產品悄然興起,例如機器人、無人駕駛、無人超市、智能助理、搜索引擎、智能翻譯等等。看上去離我們很遠的人工智能,其實早已融人我們的生活。“智能時代,未來已來。”在人工智能時代,法律人需要把握好機遇,推動司法事業發展和人類法治文明進步。建設智慧法庭就是順應時代潮流的一個發展方向。
(二)我國智慧法庭建設的必要性
2016年1月29日,最高院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舉行了2016年第一次全體會議,最高院院長周強主持會議并講話,首次提出建設立足于時代發展前沿的“智慧法院”。2017年6月8日,最高院院長周強在“中國——東盟大法官論壇”上作了專題發言,明確了“智慧法院”的概念:“智慧法院”是依托現代人工智能,圍繞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堅持司法規律、體制改革與技術變革相融合,以高度信息化方式支持司法審判、訴訟服務和司法管理,實現全業務網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的人民法院組織、建設、運行和管理形態。目前智慧法院的關鍵集中在法庭審理案件方面,發展智慧法院的重點在于智慧法庭建設,因此本文以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出的“智慧法庭”為關鍵詞。
新時代下建設智慧法庭顯得很有必要。首先,建設智慧法庭是時代所需,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下,順應新的時代所需,智慧法庭是人工智能時代司法理性與技術理性的結合。其次,建設智慧法庭有助于緩解法院日益繁重的辦案壓力。建設智慧法庭,將這些程序性工作交給人工智能處理,能更好地幫助法官審理案件。最后,建設智慧法庭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好地服務人民。利用信息化建設和人工智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更好地滿足實際需要,推動司法工作的進行。體現服務人民、司法為民的宗旨。
二、我國智慧法庭建設之問題分析
法院之前信息化建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司法公開,另一個是執行。比如,最高院開通的司法公開平臺:中國裁判文書公開網、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通過平臺公布數據,使司法工作更加透明化。信息化建設沒有全面深入應用和有效開發。建設智慧法庭,最重要的是能有效把握審判工作,將審判工作與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有效銜接。目前,就信息技術方面與審判工作結合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設備的落后
智慧法院要求以高度信息化方式支持審判工作,以及法院系統內部的管理工作和面向社會公眾的訴訟服務。而高度的信息化技術是需要技術和設備做支撐的。雖然有一些法院已經走在前列,將人工智能技術著手應用于司法審判工作中。但是全國大部分法院由于條件有限,還未實現互聯網新技術在法律領域的深度應用。例如,錄入開庭信息時,需要依靠法官手動輸入當事人信息從審判管理軟件中調出案件管理界面。填寫快遞單和打印當事人信息通過人工手寫。類似的程序性工作,既需要一定的時間,還要求細心謹慎,無形中加大法官的工作負擔和工作壓力。由于沒有新技術和設備支持,在案多人少的現狀下,司法工作成本進一步加大。
設備落后是當前存在的一個現實情況。因此需要在這方面加大投入,研發有關人工智能的產品和推廣,包括系統的強化、機器的升級換代、網絡的連接傳輸等等。國外現在有專家系統與機器運算法,甚至被用于為法官提供建議。我們可以學習國外這方面相關先進技術和經驗,比如專門機器運算和系統創建。人工智能的落腳點在于對大數據的分析,數據是基礎,分析的結論能夠給司法工作者提建議。評估判決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分析和權衡這些因素,給予審判工作者建議。而能夠給法官提建議的專家系統不僅要求高技術的支持,大數據的基礎,更重要的就是設備的更新。
(二)人才和技術的缺乏
在建設智慧法庭方面,我們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優化人工智能,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全面運用。要實現此目標,人才與技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推動現代科技與法院工作深度融合,需要綜合性人才和高端技術。法律素養高的專業人才很多,但是既懂技術、又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比較少。軟件和網絡系統的開發等一系列技術都需要人才來發揮力量。若借助商業力量的推力,尋求外部的技術與人員來開發,會導致數據安全等問題。
建設智慧法庭,需要人才幫助開發新技術、將法律理念和新產品融合。因為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要求比較高,目前比較稀缺。從整個法律行業來看,司法領域的法院系統自身信息化專業性人才較為緊缺。技術的發展建立在人才的基礎上,需要人的智慧來開發推動新技術發展。目前的信息技術的發展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我國疆域遼闊,地區資源分配不均的國情也會導致不同地區信息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建設智慧法庭顯得必要且有難度。
(三)數據的缺位
數據是人工智能時代最重要的資源。互聯網的重要意義之一是連接,將人們通過數據聯系并連接在一起。法律數據庫是建設智慧法庭的重要基礎。大數據,不僅僅是大規模的數據,也不是單純意味著龐大數據的堆砌。“大規模”只是指數據的量而言。數據量大,并不代表著數據就有很大的價值。因為數據單純的堆砌,并不代表可以被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和進行算法利用。大數據是在數據庫的基礎上運用算法進行計算和分析。不止人工智能需要數據,互聯網的發展也需要數據。騰訊公司作為互聯網公司的代表之一,微信和QQ都是公司旗下產品,擁有龐大的數據庫,并能將此轉換為商業力量。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掌握的數據越多,供人工智能學習的資源就越多,人工智能越能進行深度算法利用。現在仍然存在數據缺位的問題,比如一些法院需要借助淘寶的幫助來找到當事人的住址信息。所以,解決數據缺位問題有必要加大聯網力度,建立大數據庫。
三、智慧法庭建設的路徑和展望
人工智能與法律的結合現在已經在一些重要工作領域開始了,如法律研究、數據分析、電子取證、合同分析等方面。一些律師事務所投入發展的人工智能產品可以初步的寫出起訴狀和答辯狀。法院也在探索人工智能可以應用于撰寫判決書方面。我國法律數據庫的建設較晚,目前可供人工智能學習的數據還不是特別多,應用于法律領域的人工智能還不具備深度學習的能力。建設智慧法庭,需要政府和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以下主要結合民事訴訟不同階段來探究智慧法庭建設的路徑和展望。
(一)立案階段
目前有一部分法院都已經實行二維碼立案,比如上海市黃浦區和普陀區法院已經實行二維碼立案,可以掃描二維碼進入系統錄入信息,符合立案條件,進入審判管理系統立案,生成案件二維碼,掃描卷宗材料,最后立案完成;不符合立案條件,待符合后掃描手機二維碼導人信息,進入審判系統立案。還有機器人幫助回答有關法律問題的咨詢。江蘇司法廳官方消息顯示,“智慧小司”機器人能夠自助解答網友咨詢。以往的傳統民事訴訟立案需要當事人到法院立案登記。現在有些法院已經開辟了“網上立案”平臺。微信立案、網上繳費、手機自助申訴等現象已經成為現實了。例如山東省三級法院上線運行網上立案功能。民眾可以在官網立案,也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立案。法院系統和財政廳系統聯網,實現網上繳納訴訟費的服務。建設智慧法庭,將人工智能應用于實踐,方便了人民群眾。
(二)庭審階段
1.法庭調查
案件進入實體審理后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法庭調查,主要針對案件事實和證據進行審查。人工智能的一大特色就是大數據的運用,數據共享對于建設智慧法庭具有重要意義。運用大數據聯網使得法官確認信息、審核材料更加方便。法院內網的連接,能更好地促進法院之間的溝通。建設智慧法院不單單是法院內網的連接,還應該包括法院與公安、檢察院等其他政府機構的連接。如果與公安部門、民政部門、工商總局、知識產權局實現數據聯通,那么對法院審理案件提升效率會有不小的幫助。包括對相關當事人等信息的確認,更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在當前案多人少的司法實踐中,更好地幫助法官完成審判工作。構建整個大數據公告體系,更好地提高送達效果。
2.法庭辯論
在法庭辯論階段,目前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優勢的主要是在庭審語音智能轉化系統等方面。傳統法庭審理主要靠書記員速記,依靠紙筆、電腦等工具進行記錄。庭審記錄要求高壓力大,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和頭腦反應靈敏。正因為如此,書記員離職率高。以庭審環節為例,蘇州庭審語音智能轉寫系統,庭審筆錄的完整度接近100%,帶有口音的普通話語音識別案件正確率達到90%,庭審時間平均縮短20%-30%。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庭審記錄,一方面能夠減輕司法工作人員的壓力,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工作效率。
3.案件裁決
政府加大投入還可以研發app軟件等系統,來幫助法官撰寫法律文書,尤其是程序性的文書。為訴訟卷宗研發系統,以便更好地錄入和保存。比如編制條形碼或者二維碼,以便更快捷地錄入和了解案卷基本情況。目前也有一些律所已經采用律所機器人寫起訴狀了。采用人工智能書寫判決書,目前來講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據牛津大學的調研報告,未來將有1000萬非技術工種被機器人取代,其中包括文秘、工人、中介、司機等一大批崗位。像寫法律文書這類創造性工作,也是處在不斷探索過程中。
(三)執行階段
“執行難”是目前司法審判工作面臨的一大難題。人工智能在解決執行難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實踐中已經有一些法院開始實踐,并有一定的效果。在智慧法庭建設方面,深圳法院鷹眼執行綜合應用平臺屬于司法協同平臺,因與多家單位進行聯網,目前取得多項成果,可通過多種形式,對被執行人財產進行查控。這種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是建設智慧法庭的一個重要途徑,能更好地解決法庭審理、以及執行難等問題,更好地發揮司法的作用。
另外,還需要提出的一點是建設智慧法庭需要政府支持,需要人才發揮力量。包括了吸引人才和更新設備與系統。人才的培養都離不開高校和研究所的努力。如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到的“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一樣,需要培養復合型的人才建設智慧法庭。教育部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計劃》,推進人工智能與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而依靠人才發揮智慧,才能更好的建設智慧法庭。
四、結語
人工智能是現代科學技術催生的產物。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同時,我們也要心生警惕之心。人工智能能夠更好的幫助人類,但不斷發展的態勢在未來是否能為人類所控制也是需要思考的話題。把握人工智能這一機遇,同時需要防范風險。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法律領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但兩者的結合,一定是需要保留基本的原則和信念的。正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所說:“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司法工作需要豐富經驗與人文關懷。人工智能無法完全代替法官的工作。人世間的感懷和經歷,這些主觀的情感和經驗人工智能沒法擁有。但是司法工作遵循嚴格的程序性要求,在此方面人工智能的算法能發揮積極作用,得到深度運用。我們討論和研究的人工智能時代智慧法庭建設,其中一方面就是指幫助法官解決繁瑣的、不需要生活經驗的程序性工作,以便投入更多的經歷到案件的實體審判工作中。以此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滿足社會公眾的司法需求。借助信息技術優勢,輔助法官更好地完成司法審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