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開松
摘 要: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教育的本質在于發現天性并引導其成長,根據兒童的天性來進行適合的教育對每個教育者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章立足于信息技術教學,通過分析兒童天性的含義,結合時代和教學的要求,探究兒童天性與時代要求協調統一的策略,以期達到兒童天性與社會性之間的平衡和諧。
關鍵詞:兒童天性;天性教育;時代要求;協調統一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5-0140-02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學前時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期,是知識的播種期,如錯過機會,則難以后補。那么,我們該如何開展學前教育?是順應孩子的天性,還是違背孩子的天性進行教育?本文針對如何開展兒童天性教育進行深入探討。
一、兒童天性的含義
兒童天性,指兒童天生的屬性,是兒童區別于成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特點。兒童正處在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生活經驗不足,各方面都還不夠成熟,普遍存在幼稚、天真、好奇、注意力不持久、耐心程度不夠等特點。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這些特點,否則就會拔苗助長,讓兒童產生抗拒心理,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剛出生嬰兒的大腦等于一張白紙,沒有太多差異,但因為他們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家長的教育方式及周圍的環境等都會對兒童產生不同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同的兒童在共性之外表現出了不同的性格特點,比如友善與自私、善良與霸道、守紀與散漫、勤勞與懶惰、誠實與偽善、好學與厭學等等,這些特點雖然是后天形成的,不屬于天性,但也常被誤認為兒童的天性,導致一些缺點和錯誤被縱容,錯過教育的良機。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發現兒童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使之往好的方向發展。
二、適合天性的教育
相對于已有的教育理論來說,天性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引導而不是強制,是一種釋放潛能的教育。對于兒童天性的教育應該順性而為之,但是這種順性應該把握好尺度,不能把孩子的調皮、散漫看成是孩子天性的發展。比如,孩子的心理都有一定的承受限度,這是天性,家長和教師不能讓他整天學習,不給他休息和玩耍的機會,那樣就違背了兒童的天性,難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但如果孩子休息或玩耍過度,一心只想著玩,那就不是天性,而是一種必須克服的惰性。只有把握好休息與學習的度,做到休息、學習兩不誤,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兒童天性與時代要求的協調統一
作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面對兒童天性的發展、家長望子成龍的渴望,另一方面要面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國家未來發展的要求。要做到兩者的協調統一,教師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認真踐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努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信息技術教學為例,首先,教師要了解信息學科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其次,教師要從學生貪玩、任性、沒有崇高目標等天性問題的角度出發,探究將兒童天性與教學目標要求協調統一的具體教學策略。
1.制定教學目標,培養學生信息社會責任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小學生性格尚不成熟、行為也相當幼稚,對學習信息技術的目標并不清晰。因此,教師要立足于教材,尋找與之相關的信息安全意識、信息法律法規、信息社會的道德與倫理規則等內容,以此為基礎制定教學目標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落實。例如,“物聯網就在身邊”一課,教師在講授物聯網的概念和應用的同時,要適當地講解智能家電、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環保、智能安防等方面的應用,以此來增強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使學生明白自己的信息社會責任,樹立明確的信息技術學習目標。
2.采用生活化教學,順應學生愛玩的天性,培養學生數字化創新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論,即“生活化教學”。教師要抓住學生“愛玩”的興趣點,以此入手設計教學活動,采用生活化教學法,開設生活化教學課堂,使其主動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從而全面培養其數字化創新能力。例如,在“幻燈片插入圖片”一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平時愛玩的游戲、喜歡的動漫人物等內容在互聯網上尋找相關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動融入課堂教學,在講授完相關知識點并親自示范后,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開動自己的創新思維在幻燈片中插入自己喜歡的圖片,使其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數字化創新能力。
3.采用游戲化教學,強化學生信息意識,解決“任性”學生天性教育問題
長輩的溺愛造就了任性的“熊孩子”,任性的“熊孩子”不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甚至擾亂課堂教學。教師想要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就必須解決任性的學生這一天性教育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創造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如采用游戲化教學,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并在游戲的過程中釋放自己的天性,同時掌握相關知識。例如,“智能樓道燈”一課,教師可以設計“紅外線傳感器”游戲開展教學,通過紅外線傳感器設置關卡,讓學生在不觸動紅外線的前提下走過這些關卡,從而增強學生對于紅外線傳感器信息敏感度的判斷力,更好地學習“智能樓道燈”這一課的內容。
4.觀看影視節目,讓學生領悟人生的哲理
“熊孩子”不懂得時代的要求,不懂得在這個時代還需要學習,更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更好地對“熊孩子”進行教育,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影視節目,如《沒頭腦和不高興》《驕傲的將軍》《守株待兔》等,通過觀看影片,調動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感觀,使其領悟人生的哲理。
綜上所述,教育要在遵循兒童天性的基礎上使兒童獲得可持續發展,讓兒童在自發活動、自我體驗、自主創造、自我反思中發展自己。拔苗助長對兒童的成長有害無益,但天性教育也并不意味著教師和家長將無所作為,教育者需要多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及其天性發展本質,遵循兒童天性開展素質教育。兒童天性與時代要求協調統一的探究之路是漫長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探究,以此提高兒童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黎明.夸美紐斯天性教育思想探析[J].教師教育學報,2016(04).
[2]馬昱.做順應兒童天性的“孩子王”[J].中小學管理,2017(02).
[3]馮曉霞.釋放兒童天性,打造詩意課堂[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
[4]趙紅霞,胡碧霞.兒童教育的回歸:順應兒童的天性[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