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奉禮
摘 要:通渭小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與保護具有重大的意義。文章以教學實踐為依托,闡述通渭小曲引入校園的意義,論述了將音樂教育的課堂和課外相結合、將音樂教育的聲樂教育和器樂教育相結合、將音樂教育的校園課本教育和校外民間音樂教育相結合的“三結合”教學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通渭小曲;音樂教育;音樂傳承;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5-0137-02
通渭小曲是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境內的特有民間民族音樂的小曲種類, 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渭小曲作為通渭當地民間音樂的一支奇葩,學習和傳承尤為重要。為此,當地音樂教育工作者為了小曲傳承和音樂教育發展,將傳統的文化教育和第二課堂緊密結合,對通渭小曲引入校園課堂進行了大膽嘗試。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通渭小曲引入校園的意義、存在的問題以及取得的成效進行探究。
一、通渭小曲引入校園、進入課堂的意義
(1)音樂教學的需要。一是有利于加強音樂練習。音樂的學習離不開練習,這就是說,音樂課堂上所學的東西離不開課外時間的鞏固練習,同時課外的練習需要課堂上統一的指導糾正。因此,將音樂課堂教育與音樂課外興趣小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能夠讓學生平時加強練習;二是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讓學生通過唱和奏來相互影響,也就是唱譜或唱詞和樂器演奏相結合,唱會的譜子再去演奏,奏會的樂譜會視唱,通過唱譜可以解決演奏者的識譜,更好把握節奏,通過演奏樂器又可以校正唱譜過程中的音準問題;三是讓校園音樂更接地氣。將校園音樂的課堂教育與校外民間音樂的學習結合起來,給學校的音樂教育注入濃郁的鄉土氣息。(2)通渭小曲傳承的需要。通渭小曲作為民間曲藝,是通渭民間文化娛樂生活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有著輝煌的歷史并獨具特色,對于考察借鑒社會發展史、曲藝史和音樂史具有一定的價值,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將通渭小曲引入校園,對通渭小曲的傳承有著重大意義。(3)當地文化建設的需要。甘肅省正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平臺整體推進文化大省建設,通渭小曲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后,已成為甘肅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渭小曲的繁榮與發展在新時期被賦予文化建設的使命。
二、通渭小曲引入校園、進入課堂的教學模式
(1)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在音樂課堂上,教師主要對學生一些唱歌或樂器演奏的方法進行指導,講解科學的呼吸、發聲以及演奏方法等理論知識。但是,音樂學習更重要的是練習,音樂學習離不開長年累月持久的練習,僅僅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只能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加強練習,并在課外活動時間的音樂興趣小組活動課上檢查學生課后練習的情況,給予逐個輔導,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可以二次重復指導和延伸拓展,發現的共性問題在下一節音樂課上統一解決,這就將課內外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2)聲樂教育與器樂教育相結合。聲樂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用人聲來表現音樂,也就是“唱”,器樂可以理解為用樂器來演奏音樂,也就是“奏”。 不管是唱還是奏,它們的前提都是正確的識譜,掌握節奏和音準。一般來講,唱容易把握好節奏,而正確的演奏樂器可以把握好音準,兩者結合得好可以取長補短,既容易把握節奏,又容易把握音準。不管是唱還是奏,都要首先解決節奏問題,凡是要奏的樂曲,可以讓學生先唱幾遍,等到唱合適了再去奏,比先去奏要容易得多,當一首樂曲唱會了,那演奏起來就輕松多了。反之,一首要唱的歌曲或視唱譜子,用樂器演奏幾遍,在音高的把握方面就容易多了。因此,唱和奏交替進行,會使音樂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3)校園教育與民間音樂相結合。為了豐富學校音樂教育的內容和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渭小曲進行傳承,音樂興趣小組的活動中要安排學習和演奏通渭小曲。一是將一些通渭小曲的曲譜、唱詞編纂成校本教材,供學生演奏學習使用;二是將通渭小曲演奏的民間藝人請進校園,在興趣小組活動課上和學生一起練習并表演,讓同學們把傳統的東西原汁原味地表演出來。
三、通渭小曲引入校園、進入課堂的實際效果
(1)提高了教學效率。音樂課在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是每周兩課時,兩節課間隔較長,上節課學過的內容等到下一節課已忘去了大半,給學習的完整性和連貫性造成很大影響。使用課堂內外結合法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缺陷,學生平時在家也可以用自己心愛的音樂不間斷地練功。同時,在兩節音樂課之間再加入一節興趣小組活動課,在時間、教學內容上都有一個有效的銜接和補充,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2)解決了教學難題。“凡唱必奏,凡奏必唱”的結合有效解決了節奏和音準不能兼顧的矛盾,讓學生輕松解決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難題,使學生學習音樂的信心大增,積極性大為提高。(3)改變了學生的世界觀。由于學習音樂的連貫性,學生學習效果更加明顯,興趣變得更加濃厚,參與音樂學習和表演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一些學生通過上臺表演,性格變得更為開朗活潑,更加熱愛音樂、熱愛學習、熱愛生活,他們對集體活動更加關心,學習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同時,學生能夠明辨是非、善惡,遠離了一些不良習慣,如抽煙、酗酒、網癮等等,他們的心理更健康了,可以說音樂改變了學生的世界觀,真正起到了音樂教育重真善美的感召引領作用。(4)傳承了民間音樂。將通渭小曲引入校園,學生掌握了當地的民間音樂,增強了樂器學習“學以致用”功效性,學生家長感覺到了學習樂器可以和當地音樂接軌,使民間音樂得以傳承,是對文化事業的一大貢獻。尤其通過學生和民間藝人一道登臺表演,讓一些關注小曲傳承事業的人士耳目一新,看到了通渭小曲的希望,使通渭小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了新的保障。
四、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將通渭小曲引入校園、進入課堂取得一些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比如,樂器還很單一,只有竹笛、二胡以及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學生們還不能演奏三弦、揚琴、板胡;通渭小曲更需要唱、念、做、打的表演者,更缺少這些教樂器教唱曲的專業教師。
五、結語
總之,將通渭小曲引入校園、進入課堂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熏陶,也為通渭小曲表演隊伍培養了一批新生力量,他們將用稚嫩的雙手滑過管弦,代替那些手執農具、不識字譜、口傳心授的長輩們去表演通渭小曲,使通渭小曲這支土生土長的藝術奇葩在通渭大地上落地開花,走向全國。
參考文獻:
[1]甘肅省通渭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通渭縣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
[2]何英琴.通渭小曲的保護與傳承現狀研究[J].黃河之聲,2019(20).
[3]郭燕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以國家非遺通渭小曲的教育傳承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