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5月2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
民法典草案的審議,毫無疑問是2020年全國兩會立法議程中最受關注的一項。這項與民眾關系最為密切的法律,經歷了60余年的“長跑”,終于到了即將誕生的時刻。為什么民法典如此重要?它將給國家和公眾帶來什么?
七編加上附則、84章、1260條、字數超過10萬,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條文數最多的一部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之所以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于它涵蓋的領域非常豐富,與每一個人都密切相關、與每一個人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密切相關,這是其他法律所不具備的特點。”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上海市法學會民法研究會副會長徐瀾波表示。
確實,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就開始產生被監護與監護的關系;隨著年齡成長,會有自己獨立的衣食住行、消費借貸、婚姻家庭等相關的民事行為;到了晚年,將面臨訂立遺囑、決定繼承。這一切,都是民法典的調整范圍。
然而,僅僅是內容豐富、篇幅宏大,還不足以讓這部法律成為“法典”。徐瀾波向《新民周刊》記者表示:考察同屬大陸法系的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民法典”,可以發現它們都是體系化、科學化的,內部具備嚴密的邏輯關系。這種邏輯關系,首先要求法典的總編和分編、章節、條文之間的總分關系要清晰,各分支的內容之間不能存在交叉、矛盾之處。更深層次的要求是:“總”與“分”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后者對前者展開詳細敘述”,而是每一層“分”都能從“總”的部分找到法理根據,二者之間有牢固的邏輯鏈條。
民法典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民事領域制定的一系列單行法律進行編纂。基于前述的“體系化、科學化”要求,編纂工作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在這些單行法之間“打通邏輯、消除矛盾”。徐瀾波說:各個單行法制定的時期各不相同、立法的指導思想也各有差異,這導致各部法律之間存在一些條文互相矛盾或者對同一問題“各有說法”的現象。例如,我國合同法第51條“關于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規則”就曾與物權法第106條“關于善意取得制度”存在一定的沖突。現在把它們納入民法典的體系中,就要修改這些不合邏輯的地方。

5月2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大會主席團常務主席、執行主席王晨主持會議。
同時,當年曾經發揮如今民法典草案中“總則編”作用的《民法通則》,已經逐漸無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民法通則》的156個條文中,多數已被其他法律替代、被歷史淘汰。例如,有關法人制度的條文被公司法、企業法等替代,涉及物權的被物權法替代,民事責任的相關部分被侵權責任法替代,只剩下約十個條文還能繼續發揮效用。《民法通則》被“掏空”,這也需要有所改變。
民法典統一了民事審判的依據,能夠最大限度限制法官的任意裁判,為法官正確解決民事糾紛提供基本準則。
如今,民法典草案解決了這些缺陷,確立了完善的私權保障體系,有利于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同時,它確立了解決民事糾紛的基本規則,促使法律資訊集中,方便公眾和司法人員尋求法律依據。民法典統一了民事審判的依據,能夠最大限度限制法官的任意裁判,為法官正確解決民事糾紛提供基本準則。通過為法官提供處理民事案件的基本裁判規則,民法典對于保障司法公正極為重要。
在上海市君悅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朱平晟律師看來,民法典的編纂也有利于增強公眾對民事法律的認知和法律意識。“對于一般公眾而言,如果我們要去普及傳播民事領域的許多部單行法,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會比較分散;而將民法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傳播,它的效果會更好,讓人更容易重視和接受。”
編纂民法典,既要“編”又要“纂”。這意味著不僅要將原有的民事單行法體系化,還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為民法典增加新的內容。
過去五年間,民法典編纂共10次公開征求意見,425600多人參與提供意見,總數達102萬條。對公眾反映強烈的許多問題,民法典草案的條文都作了回應。

5月2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列席會議。
在許多專家學者看來,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草案最大的亮點。
也許不少公眾對“人格權”這個詞匯還比較陌生,實際上它包括了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以及信用權、聲音權、私生活安寧權等權利。因此,人格權對于每個公民而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關系到每個人的尊嚴。
在徐瀾波看來,近年來人格權的商品化現象逐漸增加,對它的保護也越來越迫切。將該權利獨立成編,擴大它的內涵;并且專門設置“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一章,是對人民群眾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需求的明確回應,體現了法律文明。
我國法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隱私權,是在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條文中,然而只是提到了保護隱私權,但是隱私權具體包含什么,并沒有規定,這就給司法實踐帶來了困難。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從兩個方面對隱私權做了規定:隱私權是什么、什么樣的情況下是侵害隱私權。特別是在“隱私權包含什么”部分,明確提出“私人生活安寧,以及不愿意讓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這四個方面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隱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