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蒙生 徐寧駿



摘 要:為了探究譯員在進行英漢視譯過程中的認知活動,本文分別選取關系代詞who在關系從句中作為賓語和主語的兩組語料,運用眼動技術,按照不同興趣區采集并分析英漢視譯中相關眼動指標。研究結果表明:關系代詞who的語法角色影響關系從句的視譯;主句的動詞及后續成分不造成視譯的認知加工差異。
關鍵詞:英漢視譯; 眼動; 關系從句; 認知加工
中圖分類號:H030?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3-166-002
1.引言
翻譯按照目標語的產出方式可分為筆譯與口譯兩種形式。本文所要探討的視譯是口譯的一種。20世紀末開始,在認知科學的推動下,學界開始重視翻譯過程大腦認知加工的分析[1]。由于關系從句的視譯涉及斷句和語順調整等策略,增加了譯者的記憶及理解難度。本文將在眼動實驗的框架下嘗試探討關系從句在英漢視譯過程中的認知加工,為翻譯過程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2.眼動技術和視譯過程研究
視譯過程與譯員的心理過程有著緊密聯系。研究者若想鉤沉其中奧妙,就不得不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如眼球追蹤。基于“眼-腦”假說理論——注意點即是信息加工點[2],眼動技術可以描述譯者進行視譯時眼球的運動狀態,通過記錄相關參數揭示被試在處理關系從句時的即時在線認知加工。眼動有三種基本模式:注視、眼跳和回視。注視即眼球中央窩對準信息的時間超過100毫秒的動作,是得到并加工信息的主要方法。眼跳指眼睛持續的運動,無法獲取信息。回視指回看前文內容的眼動,有助于深加工[2]。
本文研究的視譯是指譯員邊看源語文本邊口頭翻譯,語速自控。最早的口譯過程由Gile首次提出,萬宏瑜將之擴充為視譯=閱讀+記憶+協調+譯語產出[1]。該模式加入了記憶和協調兩大重要認知步驟,結合本研究,可以預設英漢視譯之時,關系代詞的不同語法角色影響源語的理解和譯語的產生。
作為常見英文句型,關系從句依據關系代詞在從句中即可充當主語(下文簡稱SR關系從句)和充當賓語角色(下文簡稱OR關系從句)。本文暫不考慮關系副詞的認知加工。研究表明,母語為英語的讀者在閱讀OR關系從句時需要付出更多認知努力[3]。基于關系從句的特殊句法性質[4],筆者得出初步猜想:在視譯環境下,兩類關系從句影響理解原文的程度存在差異。
3.實驗設計
本實驗采用單因素被試內兩水平實驗設計,涉及變量為關系代詞who在關系從句中充當的語法角色。
3.1被試
本研究9名被試均來自某大學英語專業,年齡相仿,均通過專業四級,裸視或矯正視力在1.0-1.5之間。
3.2實驗材料及評定
本次實驗語料為自編材料,詞匯來自BNC語料庫4000高頻詞。共設計實驗語料72句、填充材料36句、實驗練習8句。句子由5位母語為英語的外國專家就句子的難易程度和可讀性進行評定。
3.3實驗方法和步驟
本研究采用經典的單句呈現眼動范式。實驗環境為Eye-linkII。實驗操作在儀器配套軟件進行。被試坐在顯示器前的靠椅上,配有頭托,眼睛距離屏幕中心約50cm。采用3點校準方式。實驗過程如下:
(1)填寫信息表。
(2)實驗訓練。
(3)正式實驗。系統隨機打亂句子呈現順序。被試依據顯示屏呈現的英文句子逐句視譯。每個被試實驗過程持續40-50分鐘。
4.數據分析及討論
4.1整句的眼動數據分析
進行閱讀眼動實驗時,研究者需要根據研究目的,確定分析的目標區域,即興趣區。為了探究兩種關系從句的認知努力,筆者將整個句子分為四個興趣區,即先行詞、關系從句、主句動詞、其他成分。由于其他成分并不影響關系從句的視譯加工,故分析略之。
根據相關研究[3],選擇了平均注視時長、注視次數、總注視時間三大眼動指標進行分析。從視譯整句來看,除了平均注視時長之外,注視次數和總閱讀時間的差異具有統計(表1):
興趣區內所有注視點的持續時間平均值就是平均注視時長。t檢驗發現差異無統計意義,即關系從句疑問代詞who在從句中充當賓語成分或者主語成分不影響整句的平均注視時長。這與Gibson等[3]存在差異。原因可能在于譯員在視譯時所關注的對象不僅僅是從句本身,還有從句之后的動詞以及其他成分。漢語無類似英文的關系從句,故譯員需要實施語態轉換、語序調整等策略[5],這些策略均會產生較多的眼球注視,從而弱化關系代詞語法位置的影響。
注視次數是指興趣區被注視的總次數。該指標能有效反映閱讀材料的認知加工努力。認知努力較大的閱讀材料,注視次數也更多。t檢驗顯示,p值小于0.05,兩者差異有統計意義,即OR關系從句的句子注視次數超過SR關系從句的句子的注視次數。這表明前者需要譯者付出更大的認知加工努力。
總注視時間,又稱總停留時間,“是落在興趣區的所有注視點的時間的總和”[6]p.595。t檢驗發現,p值小于0.05,兩者差異有統計意義,即OR關系從句的句子總閱讀時間要超過SR關系從句的句子總閱讀時間。由此可知OR關系從句對于譯者閱讀原文的時間影響較大。
4.2先行詞的眼動數據分析
先行詞雖然不直接出現在關系從句當中,卻是語義加工不可缺少的成分。由于關系代詞和先行詞是前照應關系,回視入和總閱讀時間直接體現了先行詞的加工努力(表2)。
回視入指后續興趣區回視的注視點數占該興趣區總注視點的比例。回視入越高,說明譯者對該興趣區的興趣越大,語境預期性越低[2]。實驗結果表明,先行詞在OR關系從句中獲得更多的回視入。
總閱讀時間的t檢驗發現,p值小于0.05,兩者差異有統計意義,即OR關系從句先行詞部分的總閱讀時間要超過SR關系從句先行詞部分的總閱讀時間。從行為數據上證明兩種關系從句的認知差異。可能原因是OR關系從句的空缺位置和關系代詞存在較大的距離,從而加大了譯員判斷先行詞和關系從句其他成分關系時的認知努力。
4.3關系從句的眼動數據分析
影響關系從句加工的眼動指標主要涉及回視出、首次注視時間、凝視時間、回看時間、總閱讀時間等[3],分別加以分析(表3)。
回視出是指回視到興趣區的注視點數量占本興趣區注視點數量的比例。這一指標能夠真實反映被試在興趣區內發現問題的情況。實驗結果表明,視譯OR關系從句時的回視出高于視譯SR關系從句時的回視出。說明譯員需要花更多的次數/時間回視先行詞,這也與長距離的前照應需要花費更多的認知努力研究一致[7]。
首次注視時間指在首次通過閱讀中某興趣區內的首個注視點的注視時間。通常認為首次注視時間能夠代表被試在對詞的早期識別過程和對詞的加工難度的敏感程度[8]。t檢驗發現,p值小于0.05,兩者差異有統計意義,即OR關系從句部分的首次注視時間要多于SR關系從句部分的首次注視時間。該結果表明,OR關系從句部分在一開始的認知努力就要大于SR關系從句部分。
凝視時間又稱首次經過停留時間,是指從首次注視點開始到注視點首次離開當前興趣區之間的持續時間,包括興趣區內的回視。t檢驗發現,p值小于0.05,兩者差異有統計意義,即OR關系從句部分的凝視時間要多于SR關系從句部分的凝視時間。故譯者在加工OR從句部分時的認知努力較大。
回看時間又稱回視路徑閱讀時間,回視路徑閱讀時間指從某個興趣區的第一次注視開始,到注視點落到該興趣區右側的區域為止(不包括這一注視點)之間所有的注視點的持續時間的總和。“這是反映后期加工的良好指標,在分析句子的精細加工過程的研究中,這一指標非常有用”[7]p.53。t檢驗發現,p值小于0.05,兩者差異具有統計意義,即OR關系從句需要更多的回看時間。顯然,被試在加工OR關系從句部分時探測到問題的幾率更大,也就更傾向于重讀句子的前面部分。
就總閱讀時長而言,t檢驗發現,p值小于0.05,兩者差異有統計意義,即OR關系從句部分的總閱讀時間要多于SR關系從句部分的總閱讀時間。這說明譯者在閱讀OR關系從句時的認知努力要大于閱讀SR關系從句部分。
4.4主句動詞的眼動數據分析
關系從句之后主句動詞的眼動數據選取了和關系從句一樣的參數。除了回視出和回看時間之外,其他眼動指標均無顯著差異,說明關系從句之后的動詞基本不影響關系從句的視譯加工(數據略)。
5.結語
本文以關系代詞的語法功能為切入點,在眼動技術的支持下,考查疑問代詞who在從句中作為主語和賓語帶給譯員視譯時的認知努力,嘗試探討視譯過程中的大腦認知活動。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就先行詞加工而言,譯員會更加關注OR關系從句的先行詞。
(2)就關系從句加工而言,譯員加工OR關系從句的認知努力較大。
(3)主句動詞基本不影響關系從句的視譯加工。筆者希望后續研究能夠進一步探討其他關系從句的認知加工,或者將研究范圍擴展到狀語從句、同位語從句和賓語從句等,為翻譯過程提供更多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劉進.(2017).視譯認知加工模式研究[J]中國翻譯(2):25-30
[2]閆國利,白學軍.(2018)眼動分析技術的基礎與應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Gibson,E., et al.(2005).Reading Relative Clauses in English[J]Cognitive Linguistics,16(2):313-353
[4]王金銓.(2002)英語定語從句漢譯過程的個案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34(6):471-475
[5]鄧瑋.(2017).國內視譯研究30年回顧與反思[J]《外國語文》,33(5):97-102
[6]閆國利等.(2013).閱讀研究中的主要眼動指標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1(4):589-605
[7]趙銘,劉濤.(2011)語言回指加工的ERP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19(3):355-363
[8]閆國利,白學軍.(2012)眼動研究心理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