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筆者以多年從事一線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中總結了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后面臨的學習差異,并從學習前準備工作、學會聽課、及時整理歸納、重視實驗和實際生活以及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幾個方面闡述了高中生如何學好高中生物。
關鍵詞:高中生物 ;學習方法
步入高中后,學生不適應新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生活,究其原因,相較于初中學科知識容量小,教師多次重復講解知識點,有利于學生記憶和掌握;進入高中后,學科門類驟增,知識量龐大,尤其是生物,初中生物只要記住課本上的內容,適當的會應用即可,而高中學段,學習內容較多,教學進度快,學生須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知識點,在課本知識需要掌握外,還要求學生掌握相關拓展知識,則要求學生留出一定時間學習課本之外的內容,而一個人一天的時間精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高中生如何有效的利用時間學好生物?筆者從多年的一線教育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點:
1 準備工作
1.1 對自己和老師都要有信心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否定自我,就是給自己關上了學習之門,進入高中后,生物學習不再像初中時期對知識簡單識記,而是趨向于在記憶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的分析和運用,學習生物的興趣也是逐漸培養的,相信自己,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狀態,這是關鍵;同時要對自己的老師有信心,如果一個學生對老師有抵抗情緒,聽課就沒有心情,很容易走神,甚至睡覺。對老師有信心了,老師走進課堂,你的興奮點增高,無意識記憶就會增強。
1.2 理解性思維逐漸取代機械性思維
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相較而言,知識點多,死記硬背已不適用,若建立于對知識點理解消化,則容易記憶,并且記憶的內容印象深刻,如比記住一個有意義的詞匯要比記住一個數字組要容易,且記憶痕跡衰退較慢,安德斯.艾利可森曾進行實驗,一個人只能記住9個數字,但如果對數字進行轉化成為有意義的事物,并將其串聯起來,例如將數字用形象的圖形來代替,比如89,用芭蕉來代替,26用二流子代替,然后將這些圖形用一個故事形象串聯起來,諸如此類等其它方法,總體方法就是將無意義的事物變為有意義的事情,安德斯通過實驗一個人能在短期內能記住82個數字,到目前為止日本人原口證于2006年10月3日至4日能背誦圓周率小數后第100,000位數。在生物學習中同樣把一些難于記憶的知識,死記硬背還不如去理解,理解就很容易記憶,如對比記憶法,對相近的、易混淆的、難記憶的放在一起找差別: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脫氧核苷酸、核酸、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很容易掌握相關的知識。
此外,高中生物考試題目不似初中生物直接,考查學生對單個知識點的識記,而是對多個知識點的綜合考查,一道題往往是好幾個知識點的結合,需要同學們進行綜合分析和理解,方可得出正確的答案,完成聞一知十、觸類旁通。
1.3 復習同樣很重要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像學英語一樣,每天定時記憶是必要的,只有反復記憶才能將我們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同時只有持續的記憶,在你需要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它才會自動出現。此外,生物學課術語較多,不能像語文知識一樣,表情達意相似即可。因此,我們課后都需要反復仔細的對每堂課知識進行復習和記憶,記憶時可使用邊看邊寫,把復雜的知識進行簡化,如DNA的分子結構簡化為“12345”,1個DNA分子,2條脫氧核酸鏈,3種基本物質構成基本單位,4種脫氧核苷酸,5種基本元素,列出知識提綱,書寫準確的術語記憶相關的知識,更有利于加深記憶鞏固知識。
2 學會聽課
首先,聽課的狀態很重要,要做到精神飽滿,充滿熱情;學習的態度要端正,學習是為了自己掌握知識,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確實精力不足不能堅持聽課時可以小睡一會來恢復精力。
其次,要和老師密切配合。上課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走,高度關注老師的肢體語言,也就是表情、動作,活生生的課堂才能留下深刻印象,增強我們對知識的記憶;教師版書多半涉及教學難點、闡明道理、知識歸類、知識求異同時才板書的,所以要高度關注黑板的摩擦聲;同時上課時,要保持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只有給老師及時反饋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老師才能有重點的對學生未掌握的知識進行重點講解。
再次,記筆記要有選擇性,避免記成流水帳,課堂重在于理解,記筆記是輔助,記得過多會影響思考和記憶,對筆記產生依賴,在記筆記和聽課有沖突時要以聽課為主。做到“三記三不記”,即重點問題、疑難之處、書上沒有的記;次要問題、易懂之點、書上有的不記;記筆記不僅是文字,用符號表示可以縮短寫的時間,但所用符號必須貫徹始終。
3 及時整理歸納
學習要形成知識網絡。首先重難點要歸類整理,學過的知識要形成知識體系,利于記憶和比較。例如必修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這一節,分別學習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將這些細胞器繪圖組裝成細胞結構簡圖,形成知識網絡體系利于和課本電鏡細胞圖比較記憶;其次,知識點也要求同求異,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相同點是有雙層膜和基質,基質中含DNA和酶,都能進行能量轉換;不同點是內膜面積不同(增加膜面積的方式不同)、功能不同,必然DNA、蛋白質和酶都不同。再例如,很多知識是分布在不同章節,是層層加深的,在學習時一定要懂得前后知識的貫串和聯系。例如必修一第2章講蛋白質和核酸的功能,第3章講細胞核體現了兩者的聯系,必修二就會具體講解核酸如何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很多知識貫穿高中生物所有課本中,這就需要我們對知識進行串珠式的整理,從而形成章節間的知識體系鏈接。第三、錯題要及時糾正,找出錯因,有利于我們解決問題。在整理錯題時一些方法值得借鑒,例如把錯題整理到錯題本進行記錄、查漏補缺、為學漸進。
4 重視實驗和實際生活
高中生物中有很多實驗課程,許多知識點通過我們做實驗來驗證,通過試驗方法我們動手親身體驗整個試驗過程,能更好的系統性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因此在做實驗時要注意實驗目的、假設、原理、自變量和因變量、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步驟、結果記錄、分析與得出結論。同時,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多注意觀察自然界的生物特點,多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學以致用,了解事物的原理、規律,才能培養我們對學習的興趣,例如高三學生復習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節課時,就可以結合現在正在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通過電視新聞,手機信息,宣傳海報等多個渠道了解冠狀病毒的結構、侵入方式,冠狀病毒的免疫;冠狀病毒的檢測;冠狀病毒的預防,再結合課本將生物的遺傳物質——基因的表達——免疫——選修內容PCR技術都進行了學習和綜合練習,讓我們在實踐中感受生物學科的嚴密邏輯性和知識的重要性。
5 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現在的學習不再是傳統三中心,生本課堂、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等多方面了解知識,因此需要學生課前進行知識自主預習,先通讀課本,邊看邊畫出知識重點,難點;標注生疏詞和疑難之處,然后梳理出知識結構,可通過課前練習冊的預習作業大致了解知識點,對不清楚的地方做好標記;一些難點老師會通過多媒體短視頻提前讓學生學習了解,這就需要學生認真預習,認真完成課前視頻學習和作業的完成,課堂上,通多老師的講解對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理解掌握重點、難點,解惑疑難問題,對自己課前沒有解決的疑惑一定要仔細聽講,理解,通過課堂習題加深理解,尤其是老師強調的知識一定要做好筆記;課后,及時鞏固知識,寫作業前,先要梳理知識,看書看筆記,然后再做題,通過做題,對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和記憶,將我們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和運用。
傳統的以教室墻壁劃分的課堂形態正在漸漸消減,現代課堂正逐步走向“無界的教學時空”。在最新的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下,傳統的40分鐘課堂規格正在被打破,在更加寬廣的時空當中延展,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漸漸融為一體。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一定會快速融入高中學習,學好生物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 安德斯·艾利可森,羅伯特·普爾.《刻意練習》,機械工業出版社.
[2] 彼得布朗.《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