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陽 徐振林 胡濤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教育水平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人才作為一個城市發展的源源動力也成為主要爭奪的資源。城市的發展需要人才,隨著需求量的增大,市場對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漸提升。如何更好地適應城市的發展,培養出更加順應時代潮流的人才是全社會所需要重點關注的。
首先對數據進行預處理,通過分析題目中所給的材料,結合搜集的資料找到一些分布數據,求解該問題時用 Excel對其做數值統計處理,然后處理后的數據用Matlab軟件中的相關函數對其進行處理,結合Excel與Matlab軟件畫圖分析,最終對相關的問題做出結論。
[關鍵詞]:人才、城市發展、市場職業、地域創新、BP神經網絡
一.問題背景
近些年,邀請智慧和吸引人才是許多城市的亮點之一,各大城市正在爭奪具有各種人才。人才是城市創新發展的動力,因為他們有能力在更短的時間內學習更好的技能,制造更好的產品,并掌握更好的管理方法。人才是城市創新傳播的主要動力,因為創新傳播是通過高素質人才推廣新工藝和技術來實現的。在當今的城市中,除了本地人才市場之外,還通過互聯網,校園招聘會和公開招聘活動招募人才。
二.問題重述
問題1:根據工作需求,期望的職業和所需的教育背景,對“A城市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進行建模和分析。
問題2:根據“A城市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和中國學生的就業狀況,建立A城市實際人才需求模型,并預測和分析未來三年A城市的潛在人才需求。
三.問題分析
針對問題一:通過Excel軟件對不同時間段的相關數據做簡化處理,利用扇形圖以及表格統計的方式對A城市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進行了分析。
針對問題二: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分析,建立相應數學模型,針對市場人才調劑和不同地域有不同需求量的特點,即靜態調劑和動態調劑相結合的求解策略,運用MATLAB導入數據對模型的初始靜態解進行了求解和分析,從而得到了A城市的實際人才需求量,并預測和分析了未來三年A城市的潛在人才需求量。
四.模型假設
1.假設收集到的數據真實可靠。
2.假設數據經過微處理后對原數據的結果影響并不大。
3.數據中的奇異數據及缺省的值忽略后對總體信息不會有顯著的影響。
五.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5.1問題一:
1).通過市場對所需人才的教育背景進行建模分析。
通過扇形圖可知,學位越高的人在就業市場中越具有主動性,市場會為其提供廣闊的空間,而這一部分人才也越會成為市場中競爭的主要資源。因此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我們必須立足于當下,不斷提升自己,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職責。
2).通過市場對職業的需求進行建模分析。
通過以上對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可知,市場對銷售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較大。與此同時這也折射出一個社會現象,即市場就是通過買賣來獲取收益的,因此銷售方面的人才更受市場的青睞。[1]
5.2問題二:
1)基于BP神經網絡的A城市實際人才需求模型
BP算法由數據流的正向傳播和誤差信號的反向傳播兩個過程構成。正向傳播時,傳播方向為輸人層—隱含層—輸出層,每層神經元只會影響到下一層的神經元狀態。如果輸出層得不到期望的輸出,便會轉向誤差信號的反向傳播過程。設BP網絡的輸人層有p個節點,隱含層有m個節點,輸出層有n個節點,輸人層與隱含層之間的權值為,隱含層與輸出層之間的權值為。隱含層的傳遞函數為,輸出層的傳遞函數為,至此BP網絡就完成了n維空間向量的近似映射。[2]
其中是區域i到區域J人才的調劑數量,是區域i所能調出的所有人才數量,是區域J所需要調入的所有人才的數量。為調度傾向。根據模型計算結果,將數據代入,通過MATLAB軟件計算得到如下表所示:
由結果可以看出在0—6之間,區域3的人應該調出5人給區域6;區域5的人應該調出3人給區域1,4人給區域2,8人給區域8;區域7的人應該調出3人給區域8;區域9的人應該調出8人給區域4,5人給區域8;區域10的人應該調出1人給區域2。以上即為根據模型得出的最優調劑方案。即說明,在滿意度最優的情況下,建立的整數規劃模型可以很好的解決人才調劑的問題。與計算結果進行比較,證明了模型的正確性與合理性。
2)預測分析未來三年A城市的潛在人才需求
通過數據的分析與統計可知,畢業生就業的22大類單位行業中,就業人數前四位的行業是其他(22.48%)、制造業(10.10%)、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9.59%)、建筑業(9.49%),合計占總就業人口的51.66%。就業人數后四位的是國際組織(0%)、軍隊(0.28%)、采礦業(0.81%)、水利、環境和公共設計管理業(0.93%)。
總結評價: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就業前景好的專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類、電氣與電子類、機械類、土木類、物流電商類等。這也與經濟的提升和社會的發展不謀而合。這也為我們明確了發展的方向,看清了前進的道路。
六.參考文獻
【1】西安日報,《本科就業前三,工科教育學理學》,報紙論文,2018-02-08
【2】萬億泰,《BP人工智能神經網絡拓撲結構及算法》,《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0-01
作者簡介:
李曉陽(1999—),男,漢族,山東省菏澤市,學校:山東科技大學,專業:電氣工程與智能控制
徐振林(1999—),男,漢族,江西省贛州市,學校:河北金融學院,專業:保險學
胡濤(1999—),男,瑤族,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學校:廣西大學,專業:機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