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人文學院
中國幅員遼闊,漢語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方言。目前學界大致把漢語劃分為十大方言區,各個方言區的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為了便于不同方言區的人在更大范圍內進行交際,國家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我們通常所說的漢語熱,其實就是學習普通話的熱潮。
在緬甸北部,生活著眾多以滇籍移民為主的華人華僑,這里學習使用中華語言文化的氛圍濃厚,華人華僑樂于在家庭內部和族群內部使用云南方言進行交際,方言是華人華僑家庭成員交流和族群內部交往中的重要交際工具,同時也是維系華人華僑與祖國情感的紐帶。但是,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方言的局限性日益凸顯,要在更大范圍內進行交際,普通話的作用不言而喻。現在越來越多的華人華僑把孩子送到華文學校學習,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通過學習普通話從而更好地學習中華文化。
表1 華裔學生使用大眾傳媒時的語言選擇(分解多選項)

南坎華僑學校作為緬北地區規模較大的一所華文學校,目前有在校學生2000余人,其中95%以上為華人華僑后代。本次調查選取了小學部29人、初中部190人共219人參與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基本情況為:男生77人,占35.16%女生142人,占64.84%;漢族164人,占74.89%,傣族34人,占15.53%,傈僳族11人,占5.02%,其余少數學生為緬族、景頗族;年齡介于13-18歲之間。
緬北華裔學生從小在華人華僑家庭長大,大部分人在家庭內部可以自然習得漢語方言或傣語,到了適齡階段則到學校接受緬文教育或華文教育,在老師的帶領下后天習得緬語或漢語普通話。在“你主要通過什么途徑學習普通話”的調查中我們發現,華裔學生習得普通話主要有三大途徑:學校教育、大眾傳媒、人際交往,三者占比分別為63.47%、24.2%、11.42%。
普通話是華文學校的教學語言,絕大部分華裔學生到了適齡階段都會到華文學校接受華文教育,在學習過程中后天習得普通話,這是華裔學生習得普通話的最主要途徑。
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要使用媒介接收外界信息,由于南坎毗鄰中國瑞麗,手機、電視均可接收到中國信號,在可以同時選擇漢語、緬語、英語等語言接收媒介信息時,華裔學生偏向于選擇漢語。他們熱衷于使用微信聊天、刷抖音、看快手、追劇、聽歌,而這些大眾傳媒基本上以普通話為載體,這在無形中促進了華裔學生普通話習得,成為華裔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一大途徑(見表1)。
華裔學生在與老師、同學、朋友、親人的交往中也會少量習得普通話。少部分文化素質較高、目光比較長遠的家庭會在家庭教育中從小培養孩子學說普通話。這也是華裔學生習得普通話的其他兩種途徑,但與學校教育和大眾傳媒相比,這兩種途徑對華裔學生習得普通話的影響較小。
由此可見,華裔學生習得普通話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教育,華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華文學校,學生可以接受正規、系統的普通話教育,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輸入,有利于提高學生普通話的標準度和規范度。而在大眾傳媒和人際交往中習得普通話只能算是一種無意識輸入,主要受環境因素影響,對華裔學生習得普通話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調查發現,由于華校教師多數為本校初中畢業生,大部分教師的普通話不夠標準,受自身學歷水平和教學經驗限制,他們在對學生進行拼音教學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據筆者的實地觀察和調查發現,南坎地區華裔學生的普通話普遍存在平翹舌混淆、前后鼻韻不分、聲調不準、無撮口韻等缺陷,導致華裔學生普通話水平整體偏低。
另外,在南坎地區,華裔學生使用普通話頻率總體較低,這是由于南坎在行政區劃上隸屬于緬甸撣邦,在正式場合必須使用緬語,在集市貿易中較多使用傣語,華人華僑社會內部主要使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只有在遇到外來人口或者到外地做生意時才會偶爾使用普通話。華裔學生雖然通過學校教育、大眾傳媒、人際交往等途徑接受了普通話輸入,但缺乏語用環境,所以學生自覺輸出普通話的意識較低。調查結果顯示,使用普通話很多的學生占16.89%,不太多的占64.84%,偶爾使用的占17.35%。
總體來看,在南坎乃至整個緬北地區,華裔學生普通話水平整體偏低,普通話使用頻率總體較少,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了華裔學生普通話使用現狀。
根據交際范圍和交際對象的不同,我們把華裔學生使用普通話的場合分為校內和校外。
學校是一個相對單一的語境,在這個語境內,老師和學生構成了這個單一語境的語用主體。根據交際對象的不同,我們把學生在校內使用普通話的情況分為兩種,一種是學生和老師之間,一種是學生和學生之間。表2是我們對華裔學生在學校與老師和同學交流時所選擇語言的調查結果。
表2 華裔學生校內語言使用情況(分解多選項)

表3 華裔學生校外語言使用情況(分解多選項)

從師生語言使用情況來看,87.21%的學生選擇使用普通話與老師交流,但也有45.66%的學生選擇用方言,這可以從課堂上和課堂外兩種情況進行分析。在課堂上,教師均能按照規定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雖然普通話的標準程度有所欠缺,但是教師的授課、師生之間的交流基本能用普通話完成。課堂之外,師生之間使用普通話的幾率急劇降低,這主要是由于教師多為本地人,加之師生之間的關系較為融洽,使用方言交流更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滿足情感上的親近感,所以師生之間在課堂外的交流多傾向于使用漢語方言。
從學生之間語言使用情況來看,華校學生以華裔為主,只有少部分當地民族學生,因此,漢語方言是緬北華校學生之間的主要交際工具。調查結果也驗證了這一判斷:84.93%的學生認為同學之間使用方言交流更親切,因此更傾向于選擇方言交際,即使在使用手機聯絡、聊天時,都會不自覺的使用方言詞匯和語法。
表3調查數據表明,在與他人交際、市場買賣、婚喪嫁娶、生產勞動、政府辦事、醫院看病、餐館吃飯等不同場合中,華裔學生使用普通話的比例都極低。也就是說,在離開學校這個特殊的語境后,普通話在其他語境中的使用率急劇下降。
華裔學生在與本民族同胞交際、家庭內部、市場買賣、婚喪嫁娶、生產勞動、與朋友相處時主要使用漢語方言,在與其他民族交際、政府辦事、醫院看病、餐館吃飯時主要使用緬語。
由此可見,作為一種后天習得的語言,普通話顯得較為正式、莊重,因此只會在特定場合面對特定對象時才會使用。華裔學生使用普通話的場合主要是學校課堂上,離開學校之后,無論是在家庭內部,還是在集市、醫院、政府,使用普通話的頻率大大減少,華裔學生的普通話使用狀況不容樂觀。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缺乏普通話使用的大語境,另一方面也與學生對普通話不夠重視有關。
語言態度即對語言的地位、作用、發展趨勢的認識。語言態度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緬北華裔學生對普通話的態度,可以從普通話的好聽程度、有用程度、能否顯示文化素養、對普通話的期望等方面來看。
在“普通話好聽程度”調查中我們發現,58.45%的學生認為非常好聽,31.51%的人認為好聽,二者之和為89.96%,說明華裔學生對普通話的好聽程度認同度非常高。
在“普通話有用程度”調查中,73.97%的人認為普通話非常有用,24.2%的人認為比較有用,可見華裔學生對普通話的有用程度認同度也相當高。
對于普通話能否顯示個人文化素養,50.68%的華裔學生認為非常能顯示,33.33%的人認為比較能顯示(見表4)。在華裔學生的認知中,普通話好的人通常是文化素養比較高的的人,普通話成為衡量一個人文化素養高低的標準之一。對普通話好的人,華裔學生往往心存羨慕。
與華裔學生對普通話的高度認同相關的是,78.08%的學生希望自己的普通話水平達到能熟練交談沒有任何障礙的程度,19.18%的學生希望達到能熟練交談偶爾有障礙的程度。可見,絕大部分學生對普通話的期望值也相當高,都希望自己能說標準、流利的普通話,能夠用普通話與他人熟練交流。
如果說對普通話的認同度和期望值還僅停留在思想認識上,那么有92.7%的華裔學生愿意將這種認識和期望落實到行動中去,他們表示,如果有機會專門學習普通話,他們非常愿意參加,借此來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可見,華裔學生不僅是在思想認識上對普通話的有著高度認同,而且也愿意付諸行動,希望自己的普通話水平有所提升。
對于學習普通話的目的,大部分華裔學生有較為理性、深刻的認識。一方面為了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為了方便與他人交流,還為了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表4 學習普通話的目的

總體來看,緬北華裔學生對普通話認同度較高,具體表現為大部分人覺得普通話好聽、有用、能顯示個人文化素養,對自身學習普通話抱有較高期望值,對學習普通話的目的有較為理性、深刻的認識。但由于缺乏學習、使用普通話的大環境,使得大部分華裔學生存在羞怯心理,導致了華裔學生對普通話的認知和應用脫節,知行不能合一。
普通話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內,普通話是憲法明確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具有不可動搖的法律地位。在國外,它是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和渠道,具有深遠的國際影響力。緬北地區華僑眾多,與中國來往密切,加之地域上與中國毗鄰,是中國“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因此,作為華裔學生,應該把目光放長遠,充分認識到普通話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充分認識到普通話在傳承中華文化中的作用,自覺增強學習使用普通話的意識。
學好普通話,不僅能在現階段幫助華裔學生學好知識文化、順利與他人進行交際,而且能為華裔學生以后的升學就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目前,華人華僑雖然在緬甸經濟中占據了一定位置,但緬甸主流社會還是不接受華人從政,在這樣的政治因素影響下,大部分緬北華裔學生中學畢業后,要么跟隨家族成員從事經商貿易,要么到中國打工,掌握普通話成為他們的生存技能之一。有少部分學習成績較好的華裔學生通過HSK考試,達到相應等級后可以到中國留學,掌握普通話也成為他們職業生涯中的重要奠基石。因此,華裔學生應該首先從思想上提高學習普通話的意識,放遠目光,從長遠發展考慮,抓住當下的學習機會,學好普通話,為以后的升學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緬北華裔學生學習普通話主要依靠華文學校教育,但因為華校教師學歷較低、缺乏普通話使用環境等客觀因素影響,導致華裔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整體偏低。現階段,國家僑辦已經加大人力和資金投入,大力培養、培訓緬甸華校教師,但要取得切實成效還需要一定時間。要解決華裔學生普通話水平整體偏低這一現狀,可以嘗試利用一些現代化手段,多途徑學習普通話。首先,緬北地區多數靠近中國邊境,大部分華人華僑家庭都可以接收到中國電視信號,華裔學生可以通過收看中國電視節目有意識地學習普通話。其次,現在的華裔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他們熱衷于使用抖音、微信等社交軟件交友聊天,這些都是學習普通話的良好機會,華裔學生可以利用這些社交軟件邊娛樂邊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普通話。另外,大部分華裔學生也喜歡用手機聽音樂、看電影、追劇,這在無形中也營造出一種普通話學習氛圍,只要學生有學習的意識,生活中學習普通話的途徑可以有很多。
由于緬北地區的華人華僑都習慣于用漢語方言交流,所以整個緬北地區缺乏使用普通話的大語境,這就使得華裔學生偶爾在生活中使用普通話時會被別人投以異樣的目光,加深了他們的羞怯心理,很多人不好意思說普通話。因此,華裔學生在提高對普通話認識的基礎上,還應努力克服心理障礙,增強文化自信,大膽使用普通話。只有在不斷練習使用中,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普通話水平。目前中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對于生活在緬甸的華人華僑來說,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時候。作為華裔學生,學好普通話不僅有利于自身發展,也有利于發揮華人華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