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雨淑/西安北大科技園創新基地
隨著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逐漸重視,博物館這一厚重神秘的文化產業正以全新的姿態進入人們視野當中。其中,非國有博物館這一特殊群體憑借其獨特的優勢乘文化發展之浪潮,成為文化界的一股新興力量。然而,由于非國有博物館正處于發展階段,仍存在協調、監管體制機制的不完善、人才留不住、資金短缺等問題。為此,陜西、內蒙、河南等小部分省份這些協會仍存在功能不完善,話語權較低,宣傳力度不強勁等問題;去年有人大代表提出建立中國非國有博物館協會,到目前為止仍沒有落實。
為了更精準地了解非國有博物館在監督管理體系上存在的問題,從2018年4月14日到5月18日,以街頭攔截式訪問、發送調查問卷和實地走訪相關非國有博物館的形式進行調查研究。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375份,收回375份,有效問卷為375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在375個有效樣本中,男性為164個,女性為211個,男女比率約為0.78:1。被訪者年齡大體集中在45歲以下人群中,其中25歲以下的占77.6%,35-40歲的占16.2%,40-45歲的被訪者占7.2.%。被訪者職業分布廣泛,但主要集中在在校學生(81.1%)、一般職工職員(16.5%)和退休老年人(3.4%)。
調查問卷以了解民眾對于非國有博物館的認知程度和非國有博物館存在問題以及相關部門應改進的地方為重點進行設置,其中民眾認知程度方面具體包括了對非國有博物館的了解程度和態度、收取門票的認知、配套是否完善的認知以及對非國有博物館的期待程度;非國有博物館存在的問題和相關部門應該進的地方方面主要設置了一些主觀性問題,涉及的內容涵蓋了以下問題:資金短缺及對國家補助、藏品合法性和專業性、配套設施是否完善、人才支持、和網絡公開信息是否全面以及相關部門對非國有博物館的重視程度、監管是否到位等。
從民眾對非國有博物館的認知程度調查結果上看,首先,在發放的350份調查問卷中,只有198人聽說過非國有博物館,占總人數的56%,但有308人對非國有博物館了解甚少,占總人數的88%,說明大部分民眾對非國有和國有博物館概念混淆,甚至不清楚什么是非國有博物館。其次,73%的人更愿意選擇國有博物館,說明大部分民眾對非國有博物館抱有偏見,主要原因是認為非國有博物館不專業。最后,有87%的民眾306人期待更多非國有博物館出現,說明非國有博物館能增進民眾的文化需求、提升老百姓的文化素養,地位不可或缺。
非國有博物館存在的問題方面,從實地走訪西安的非國有博物館所取得的一手調研結果來看,主要是以下問題:(1)大多數非國有博物館都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根據《博物館條例》規定,非國有博物館,其舉辦者應提供必要辦館資金和穩定的運營經費。但在走訪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非國有博物館舉辦者沒有足夠資金維持長期運行,后期因為資金鏈斷裂而退出運行不在少數。且運營博物館所需資金龐大,補貼杯水車薪。(2)藏品專業性、合法性有待考證。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非國有博物館的藏品存在造假現象,仿制品、復制品并沒有明確標識。藏品來源不明、標簽不完善的情況屢見不鮮。(3)配套設施不完善。《博物館條例》規定,博物館應配有文字說明和講解的闡述,陳列展覽中的文字說明包括標題、前言、單元說明等。但一些非國有博物館沒有相應的文字說明,只是一堆藏品的展示。條例還規定,博物館應為未成年人、青少年學生觀眾,提供適合其年齡及教育水平的陳列展覽、講解服務。可是走訪過程中,一些非國有博物館沒有相關的講解人員。還有一些沒有配套的消防設備。(4)博物館人員缺乏專業性及管理能力。目前我國非國有博物館,在專業技術人員配置上不是很合理。博物館要完成服務社會的職能,必須要由相關技術人員的協調工作來實現,如保存、整理、展示、傳播、研究等。(5)網絡公開信息不全面。條例規定,公布的內容應包括博物館名稱、地址、聯系方式和主要藏品等信息。但大多數博物館公開信息不完整,所公布的聯系電話存在是空號、無人接通等問題,地址也不具體詳細。
從調查結果上看,相關部門在非國有博物館的監管體系上也做得不到位,首先,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不能做到公平對待。條例規定,國家應在五個方面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進行公平對待,即博物館的設立、應享有的社會服務、所接受的規范化管理、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應享有的財稅扶持政策五個方面。但實際情況是,不僅國家沒有落實公平對待,就連國有博物館的人員對于非國有博物館的人員都存在一定的歧視現象。國有博物館由國家支持建造,而非國有博物館主要是依靠個人資金運營,但國家對于非國有博物館的補貼與國有博物館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是許多非國有博物館生存艱難的根本原因。其次,對非國有博物館的監管不到位。博物館成立之初的資質審查,運行管理過程中藏品的定性、文物入藏等問題國家相關文物部門沒有及時跟進和監管,導致現有非國有博物館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最后,對相關法律法規落實不到位,其主要原因是缺少一套完整的監督管理體系。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建立中國非國有博物館協會并廣泛推行省級非國有博物館協會、設立中國非國有博物館基金會、籌備聯動的安全防護體系、健全公共教育長效機制和鼓勵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具體措施如下:
針對我國非國有博物館監管體系上的諸多問題,首當其中的是要建立一個直接的監管機構,根據相關法規文件,建議建立中國非國有博物館協會并廣泛推行省級非國有博物館協會,并平行設立協會基金會,以此形成政府、市民、非國有博物館、其他機構(如媒體)多方一體的監督管理體系。具體的結構設置是,依托非國有博物館協會下設人事部、投訴與法律事務部、考核部和信息部四個部門,以切實解決人才難留,社會服務功能不強,群眾參與度了解度低以及資金短缺等問題。

圖1 非國有博物館協會機構設置
中國非國有博物館協會人員組成:政府相關部門(如文物局、教育局),非國有博物館理事會會長有權申請加入。各部門的職責具體如下:
(1)人事部:主要解決非國有博物館人員職稱評定問題。具體職責是:一、負責績效考核,制定績效考核的相關規定以及內容,對非國有博物館人員進行職稱評定,建議將安全訓練納入員工日常考核。二、負責辦理入職手續,負責人事檔案的管理、保管、合同的簽訂。建立非國有博物館員工信息檔案,館長及時將招聘人員信息提交給協會,有信息檔案的員工有資格申請參與績效考核評定。
(2)投訴與法律事務管理部:是對非國有博物館及政府機構的監督,可分為市民投訴和館長投訴以及專家投訴。一、市民投訴:對于非國有博物館一些管理不規范行為,如館內配套設施不到位、館內藏品存在假冒現象、門票收費不合理、講解服務不到位等現象均有權直接向市民投訴部進行舉報并要求有關部門作出合理解釋。二、館長投訴:對于上級部門管理措施存在意見,如相關審批沒有及時批復或不予以通過有異議,可直接向館長投訴部門進行投訴;對于發現其他非國有博物館存在非法行為的,也可向館長投訴部門進行投訴。三、專家投訴:該通道向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士開設,提供優先授理服務。當投訴與法律事務管理部收到相關投訴時,需立即向協會報告,要求其召開協商會議,協會有權強制要求被投訴人出席對相關投訴內容進行解釋。
(3)考核部:主要解決非國有博物館館內設施不齊全的問題。根據我國非國有博物館普遍現狀,制定出一套適合非國有博物館的考核標準(權力屬于最高協會),每兩年評定一次非國有博物館等級,如館內配套設施是否齊全,網絡公開信息是否完善等。建議將非國有博物館與教育部門開展的相關活動納入考核體系,以建立健全非國有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長效機制。
(4)信息部:一、建立統一的非國有博物館網絡信息公開平臺,可有利于廣大市民的廣泛監督及博物館的宣傳管理工作。通過省級非國有博物館網絡信息平臺,可以查詢該省所有非博相關信息,包括其博物館簡介、博物館聯系方式,包括地址、網址、郵箱、電話等信息,藏品圖片及說明,圖書及文獻,多語種選擇,并要求及時推送博物館展覽信息。二、負責全程公開并監管協會會議的召開并及時向網絡信息公開平臺公布調查結果。其中包括市民和館長、專家投訴熱線電話。三、信息部組成人員應由國內極具影響力的報刊雜志工作人員進行擔任,(光明日報、新華社、鳳凰網等)不得由協會內部人員擔任,以切實保證信息的有效公開。
為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并考慮到當前國內文物市場社會捐贈風氣尚未成型,建議依托各省級協會平行設立官督民辦模式的區域性協會基金會并依托中國非國有博物館協會建立中國非國有博物館基金會。建立官督民辦的基金會,可主要解決非國有博物館資金短缺的問題。
基金會的人員組成:政府(主要為文物局相關審核人員和鑒定技術型人才)、非國有博物館理事會會長(參與協會的人員不得參與基金會的組成)、專職財務人員、銀行相關人員。
基金來源:政府補助及社會募集。并下設宣傳部和財政部,其中宣傳部主要負責:一、向社會公益組織募集基金,在政府及媒體的有效監管下,建立募集信息檔案,對相關資助者予以表彰;二、在網絡信息公開平臺上向社會組織及個人發布募集信息(包括所募集到的基金及基金用處等)。財政部主要負責:一、政府內成員負責審核鑒定所上交的財務報表是否屬實,根據實際情況對非國有博物館進行資金補助,規定每筆補助資金相關部門所必須補助的百分比,剩余補助資金由募集資金提供,以確保相關部門補助資金物盡其用;二、及時追蹤審核補助資金的最終去向并交由宣傳部及時向信息平臺進行公開。
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多重防護體系,綜合運用安全防范技術、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將報警系統與公安部門聯動。
建議非國有博物館利用其主題性,專業性配套家庭、學校、社會教學,利用創意資源和影響力,加大對文創產品的投入。